锡林郭勒大草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天堂草原锡林郭勒大草原)

锡林郭勒盟位于祖国首都北京的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和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以蒙古族民俗风情和草原景观为特色的旅游重点地区。盟府所在地锡林浩特市是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锡林郭勒盟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00.6万。南部草原距首都北京直线距离180公里,是距北京最近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被誉为北京天然的“后花园”。

锡林郭勒盟拥有我国唯一一个国家级草地类自然保护区。在这片天堂草原上孕育了深厚的蒙元历史文化和古老的游牧文明,保留有众多的文物古迹,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

锡林郭勒大草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天堂草原锡林郭勒大草原)(1)

锡林郭勒盟大草原以原始、纯朴、辽阔、完整而著称于世。被称为“地球上的最后一块天然绿地”、“欧亚大陆仅存的一方绿色净土”。国家级草地自然保护区——白音锡勒保护区,早在198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国际人与生物圈(MAB)保护网络成员,这也是我国境内仅有的一个以单纯草原为完整生态系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国内外草地类科学家誉为“欧亚大陆典型草原样板地”。

锡林郭勒大草原可利用草场面积18万平方公里,由东向西,依次分布着草甸草原到中部的典型草原逐渐过渡到西部的半荒漠草原和沙地疏林草原。在这些草原带中又夹带着沙地疏林与河谷、湿地,可谓草原风光丰富而独特。给人以极大的视觉享受。

锡林郭勒大草原孕育了灿烂的游牧文明,至今它仍以民族风情保留完整而倍受游客青睐,淳朴、善良、热情、豪放的蒙古族人民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生生不息,仍然保留有最原始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2006年6月,由锡盟推荐上报的蒙古族长调再次与那达慕、祭敖包民俗一道入选了国家第一批非物质遗产名录。

锡林郭勒大草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天堂草原锡林郭勒大草原)(2)

锡盟是现今蒙元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保留较为完整的地区。以蒙古长调、民族歌舞、马头琴和民族服饰表演为主的民族文化艺术;以摔跤、赛马、射箭、蒙古象棋和马术为主的民族体育运动;以奶食品、手把肉、烤全羊为主的蒙古族风味食品;以草原那达慕、草原婚礼、祭敖包等为主的民俗风情,构成了锡林郭勒盟特有的蒙古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被誉为“游牧文化之原、蒙古搏克圣地、摔跤健将摇篮、蒙古长调之乡、民族服饰之都”。

锡林郭勒大草原曾经是契丹、突厥、蒙古族等诸多北方民族繁衍生息之地,也是蒙古帝国和大元朝的龙兴之地。悠久的历史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有原始人类的印记洪格尔岩画和神秘遗迹突厥石人;有横贯草原中部的秦、燕、金古长城和随《马可·波罗游记》名扬世界的元上都遗址,有明成祖五次北征留下的历史丰碑玄石坡、立马峰和金代边防重镇侍郎城,有内蒙古四大黄教庙宇之一贝子庙和满清商业历史见证山西会馆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在这片草原上跃马扬鞭,元世祖忽必烈在此登基,他们共同开创了蒙元历史辉煌时期。康熙皇帝平定噶尔丹之乱后,曾于1691年在多伦诺尔(现锡林郭勒盟多伦县)会盟漠南、漠北蒙古49部王公贵族,并敕建多伦“汇宗寺”,定多伦厅为草原商埠,是当时蒙古草原最大的商业中心。

锡林郭勒大草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天堂草原锡林郭勒大草原)(3)

锡盟旅游资源优势和旅游发展前景广阔,依托美丽的草原风光和深厚的蒙元历史文化及古朴的蒙古族民俗风情,开发出一系列能够充分反映草原特色和蒙元文化的旅游产品。目前,我盟已开发建设草原旅游景点旅游景区63处,其中国家A级旅游景区13处(4A级两处),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国家重点水利风景区1个。此外,还有分布于广袤的锡林郭勒草原上227多处“牧人之家”旅游点,也是广大游客体验蒙古族民俗风情的绝佳去处。

锡盟有旅行社25家,星级饭店24家,开发设计生产出各类旅游纪念品 600 多种,可满足广大游客的旅游购物需求。

近几年来,凭借丰富的草原旅游资源,锡林郭勒盟先后举办了骑着马儿过草原、2048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搏克大赛、800匹蒙古马挑战吉尼斯世界记录阿吉乃大赛、5000人蒙古族长调大赛”等颇具影响力的主题活动,锡林郭勒草原旅游也随之蜚声海内外。

锡林郭勒大草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天堂草原锡林郭勒大草原)(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