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在现代人眼中)

林语堂曾说:“吟东坡诗,食东坡肉,读东坡志林,苏东坡自有其迷人魔力。”

泱泱华夏民族自古人才辈出,文人墨客诗词书画才子数之不尽,苏轼就是其中一个。

苏轼的诗词字画造诣都很高,但他的深入人心,长久以来受民众喜爱,更多的是从他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个人魅力。

品读他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一个有血有肉的苏东坡。除了才华横溢,他更像是隔壁邻家的风趣大叔:贪酒好肉,总爱多嘴惹事;又豁达爽朗、不拘小节;会保健养生,没事还喊你来教你练练瑜伽。

苏轼天赋聪颖,勤勉好学,也不失对生活的热爱和情趣;他深知官场的险恶,但改不了心直口快地与同僚相处;他三遭贬谪,依然能乐观豁达地带动着家人积极生活,开荒种地、酿酒做菜,苦中作乐。

他与兄弟苏辙是手足,更是挚友;他与同僚王安石是政敌,也是惺惺相惜的私交;他对结发妻子用情至深,与妻死别十年后,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断肠名篇;他对儿子不存在望子成龙的大愿,仅仅“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历史上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在现代人眼中)(1)

一、道不同不相为谋

宋太祖赵匡胤打下江山之后,为了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

在兵权上,他不断削弱武将的兵权,交由文官掌控。在地方政权上,增加通判一职,这个职位虽然小,但是可以直接向皇帝打小报告,实权是很大的,可谓皇帝在各地方机构安插的一枚心腹。

在财政上,加大赋收充实中央,增加了各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这一系列的措施,虽然加强了新政权的稳定发展,但也由此引发了许多弊端。

在这种形势之下,宋神宗即位后决心变法。历朝历代的改革变动,政权内都会出现正反两派的意见。

当时的支持变法一派,是以王安石为首,反方一派以司马光为代表。那么苏轼会站在哪一边的队伍中呢?

苏轼是反对变法的。他对于当时王安石的一些举措坚决反对,他认为新的变法太过急暴,会撼动朝廷的根本制度,会引发社会更加动乱。

苏轼主张和风细雨的改良政策。不同的政治立场令两个互相欣赏的官场人成为政敌。

历史上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在现代人眼中)(2)

二、相逢一笑泯恩仇

尘归尘,土归土。一场变革最终还是无疾而终。

苏轼躲开是非之地去了地方行政做官。他在徐州修治水患,在杭州治理西湖,这段时间作出了很多政绩。

至今杭州西湖的“苏堤”,依旧在抒写着苏公的伟大功绩。

王安石这时候也告老还乡躲个清静。修身养息的王安石在家乡时不时还打听,苏子瞻最近有没有新作品呀?带给我看看呀!脱掉官服的王安石,非常欣赏苏轼的才华。

一次,一个故人去探望他,并给他带去了苏轼的新作。王安石听说后等不及仆人点灯,取来就借着月光读起来。

他边读边赞叹,并且给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说文章末尾“如人善博,日胜日贫”若改成“日胜日负”就更好了。

后来苏轼听说后,拍掌哈哈大笑,认为王安石的建议非常好,并且认他为自己的一字之师。

一次,苏轼身着便装去看望王安石,这时候的王安石垂垂老矣,拄着拐棍出来迎接他。

两个人一如故交聊起了家常。苏轼不禁说:“我打算在您这附近购置田产,陪伴您在这里老去,日后来探望您老就方便多了”。曾经势不两立的官场政敌,因惺惺相惜彼此的才华一笑泯恩仇。

历史上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在现代人眼中)(3)

三、东坡先生趣事多

几遭贬谪的苏轼官场不尽如意,曾经风趣地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都是他被贬去的偏远之地。

在黄州时,有一次生病,听说附近有一位名医聋人叫庞安常。因名医耳聋,苏轼就把自己的病症写在纸上给他看。

庞安常果然名不虚传,对症下药,很快苏轼就病愈了。苏轼道:“找你看病有趣的很,我以手代口,你以眼代耳,有趣有趣”。

可爱的苏先生被贬期间,因为生活穷困,活生生被逼成了厨子。

黄州猪肉价格非常低廉,有钱人是不肯吃的。因为便宜,苏轼经常炖一大锅猪肉为三餐。加酱油炖上几个小时,出锅的猪肉香软酥烂,回味无穷。

除了东坡肉,他还发明一种东坡汤,当然也是穷人吃的。在大锅水中加入各种青菜,生姜,上面加一层隔屉,同时用这锅菜水蒸米饭。混合着米汤菜汤的东坡汤,后来还被苏轼推荐给和尚吃。

还是在黄州,有一次苏轼在东坡雪堂贪杯豪饮,忘却了时间。待宿醉回家已经半夜三更,家人童仆都睡沉了,也没给他留门。

无论他怎么敲门就是无人应答,无奈只好巴巴地靠着拐杖听江声等待天亮。于是又一首名篇由此诞生: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历史上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在现代人眼中)(4)

四、手足之爱,平生一人

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手足情深长久以来是为佳话。他们一起读书,一起长大,一起为官,共同患难,不离不弃,彼此扶持。

苏轼“乌台诗案”事发后,苏辙第一时间上奏朝廷,愿辞去官职为兄赎罪。并且上下周转关系,出头为哥哥想办法。

因为苏轼的案子,后来兄弟二人各自被贬到不同地方。苏辙对这样一个口无遮拦,招致祸患的哥哥并无丝毫埋怨。

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互相鼓励,共渡难关。还相约老了以后能同住到一起,再续兄弟情谊。可惜天不遂人愿,苏轼因病先弟而去,他们的约定也只能化为一个美好的愿望。

正如苏轼送别弟弟时,因伤感惜别所作诗云: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历史上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在现代人眼中)(5)

五、恩爱夫妻不到头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是苏轼的同乡,十六岁嫁给了大她三岁的苏轼。婚后王弗孝敬长辈,默默无闻。对于这个妻子,苏轼对她敬爱有加。

年轻的苏轼勤勉好学,终日苦读。王弗就默默地陪伴在丈夫身边,不打扰他读书。有时候苏轼背书卡壳了,王弗就在旁边轻声背出来提示他。

王弗不仅生活上对苏轼照顾的无微不至,在人情交往上也经常提出客观的建议。

一次,一位访客拜访苏轼,他们的谈话被屏障后的王弗听到。客人走后,她对丈夫说,”这个人说话模棱两可,一直在试探你的口气,顺着你的意思说,跟这样的人交往要多加留心”。苏轼对妻子的意见大为赞同。

得妻若此,夫复何求。所以苏轼常常夸赞妻子聪敏安静,有见解。

可是苦难总在人最幸福的时刻悄悄降临。

在与王弗成亲十年后,二十六岁的王弗因病撒手人寰,留下年仅七岁的儿子苏迈。苏轼悲痛道:“余永无所依怙”。

王弗去世十年后,有一天,苏轼梦到了她。醒后泪满床枕。

于是提笔写下了著名篇章《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历史上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在现代人眼中)(6)

苏轼在文学史上成就是巨大的。飘在天上的诗人仙气十足,但遥不可及。而苏轼从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情怀与质朴的情感,不仅接地气,更让人们认识了一个最生活化、最自然状态的诗人。不能不让人们对这位才子多有偏爱。

而时间更迭,无论时代发展到何种程度,人心最本质的东西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