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遗课程(浙江高校非遗研培的实践)

高校非遗课程(浙江高校非遗研培的实践)(1)

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丝绸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文化管理系、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联合承办的"生根·迭代 ——浙江高校非遗研培的实践‘浙江对话’暨展览活动"8月25日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启幕。

2015年以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和要求,共同推出了我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对此高度重视,联系组织浙江高校积极参与该计划的贯彻落实,项目实施五年以来成效显著,有效助推民族非遗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生根·迭代 ——浙江高校非遗研培的实践"展览,总结梳理浙江省高校非遗研培的特色成果,聚焦研培新思路、新话题,并围绕"生根·迭代"的主题,展开多维度的非遗对话与展示活动。

高校非遗课程(浙江高校非遗研培的实践)(2)

展览主题直指非遗的本源与拓展,为高校的研培明示方向:"生根"意指非遗根植于民族文明的土壤,其繁育与生发要渗透文化的根脉,循序而生,因此非遗研培是一项需要跟进传承人发展的长期性工程;"迭代"象征有序更新、升级换代,是在时代中可持续发展的航标,因此就高校而言,除了专业教学,非遗研培还要包含工艺研究及社会服务等多重内容,促使高校教育资源向民族传统工艺研究流动。

展览分为再造、转化、精研、深耕、拓新五个版块。从不同维度指向"生根·迭代"这一核心主题,彰显浙江高校非遗研培的育人理念。

其中,"拓新"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主版块,展出以传统古籍修复技艺、书画装裱技艺和蓝染技艺为主的非遗研培项目,探索装裱技艺中的精神空间所在,展现蓝染印花中蕴含的传统意趣。

高校非遗课程(浙江高校非遗研培的实践)(3)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周丽芳介绍,学院在非遗研培方面秉承"研习传统技艺,革新时代表达"的理念与宗旨,在研培过程中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以校企合作的模式提升培训成果在当代的跨界交流与现代运用,尤其是在传统手工装裱技艺和手工印染技艺两个重点研培方向,已经逐渐形成可持续推进的浙艺非遗研培品牌。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作为5所参展院校之一,将书画装裱、古籍修复技艺、手工印染技艺等非遗研培项目在本次展览中进行了别具一格的展示,彰显出浙艺近年来在文物修复技艺的传承、工匠精神的培养、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生活融合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现场展示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工具、装裱及古籍修复工具、蓝印花布印染花版、修复前后的古籍、书画现场对比,以及从唐代到当代的各类修复用纸的纸样和民国时期各类裱画材料,这些展品充分展示出浙艺在传统手工艺传承和发展方面的深厚积淀和研培优势。中国美术学院创意与设计学院一位老师在参观后表示,浙艺展区布置很棒,展示种类很丰富,可以看出在修复方面有很强的专业性。

高校非遗课程(浙江高校非遗研培的实践)(4)

浙艺音乐系4位女生在展区分别用古筝、扬琴、二胡、琵琶演奏的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小霓裳》为展览增添了别样的韵味。传统乐曲的节奏、旋律,展示了浙艺在民族文化传承上的综合优势,也表明了通过研培让非遗融入生活并不断拓新的空间与可能。

"再造"为中国美术学院主版块,展出陶瓷、漆艺、金工等非遗传承人作品。

"转化"为浙江理工大学主版块,展出非遗传统技法与新科技相结合的创新性研究内容。

"精研"为浙江师范大学主版块,展出青瓷、竹编、木雕、银器等非遗项目作品。

"深耕"为浙江农林大学主版块,展出以茶文化为主轴的茶叶、茶庄、茶人和茶事。

本次活动还将于9月5日至9 月6日开设"浙江对话"学术论坛,邀请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非遗、民艺、手工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亲临现场,一同探讨未来高校非遗研培的发展方向。浙艺代表将主持主题为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方式的专场对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