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质谱(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和核磁共振分析技术)

1987年 ~ 1996年 美国、日本、瑞士

质谱分析和核磁共振分析的结合,提出了一种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


质谱分析法是化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分析方法,不过,最初科学家只能将它用于分析小分子和中型分子,由于生物大分子比水这样的小分子大成千上万倍,因而将这种方法应用于生物大分子难度很大。芬恩(John Bennett Fenn,1917年6月15日—2010年12月10日)在光谱测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可以快速通过质量鉴定蛋白质,以便于分析大型复杂生物分子的新技术——电喷雾离子化法。他的发现彻底改变了质谱分析法的使用,推动用于诊断癌症的新药物和工具的开发,并推动蛋白质组学领域研究的发展。

核磁共振质谱(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和核磁共振分析技术)(1)

芬恩


芬恩对成团的生物大分子施加强电场,而田中耕一(日语:田中 耕一/たなか こういち Tanaka Kōichi ?,1959年8月3日— )则用激光轰击成团的生物大分子。这两种方法都成功地使生物大分子相互完整地分离,同时也被电离。它们的发明奠定了科学家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核磁共振质谱(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和核磁共振分析技术)(2)

质谱分析原理

除了芬恩和田中耕一的发明之外,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也对这一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Kurt Wüthrich,1938年10月4日— )发明了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的原理可以用测绘房屋的结构来比喻:我们首先选定一座房屋的所有拐角作为测量对象,然后测量所有相邻拐角间的距离和方位,据此就可以推知房屋的结构。维特里希选择生物大分子中的质子(氢原子核)作为测量对象,连续测定所有相邻的两个质子之间的距离和方位,这些数据经计算机处理后就可形成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图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对溶液中的蛋白质进行分析,进而可对活细胞中的蛋白质进行分析,能获得“活”蛋白质的结构,其意义非常重大。1985年,科学家利用这种方法第一次绘制出蛋白质的结构。到2002年,科学家已经利用这一方法绘制出15%~20%的已知蛋白质的结构。

由质谱分析与核磁共振相结合的“生物大分子质谱分析法”,使芬恩、田中耕一与维特里希三人共享了20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核磁共振质谱(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和核磁共振分析技术)(3)

田中耕一


核磁共振质谱(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和核磁共振分析技术)(4)

维特里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