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第三则原文注释及翻译(论语八佾篇第三2)

【3-2】

三【1】家者以【2】雍【3】彻【4】。子曰:“相【5】维【6】辟【7】公【8】,天子穆穆【9】,奚取于三家之堂!”

论语八佾第三则原文注释及翻译(论语八佾篇第三2)(1)

【注释】

【1】三:多。

【2】以:因为。

【3】雍:最早是指用来收集雨水的大水缸,大容器。后来演变为,大家供养为大家看管度量衡、为大家主持公正公道的君(公务人员),把供养的生活用品放进雍里,由君(公务人员)自己去取。再后来,演变为,公务人员的工资、薪水。

【4】彻:拆。

【5】相:为砍树的人在旁边长个眼,叫相,指帮忙,这里指帮助君的人(公务人员) 。

【6】维:照看火的人,帮忙看着火,这里指帮助君的人(公务人员)。

【7】辟:评判,司法。

【8】公:君原来是度量衡,君变成了人以后,公就替代君成了度量衡。公的特点是,对谁都一样,公正平等。公最初就是指度量衡,后来才演变为其他意思。

【9】穆穆:朝廷从众家收上来的税。穆:庄稼的收获。穆穆后来用来表示庄严肃穆,正是从这里而来。那些自己不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人,拿了别人的供养,应该严肃对待,要去明道,要去为大家主持公正公道。

论语八佾第三则原文注释及翻译(论语八佾篇第三2)(2)

【译文】

当局因为弥补费用不足,将多家房产强拆,财产充公。孔子听说了以后说道:“朝廷的使费及官员们的薪俸,应该从朝廷的税收中出,怎么能这样强行让这几家出呢!”

论语八佾第三则原文注释及翻译(论语八佾篇第三2)(3)

【徐力点评】

在远古的时候,人们基本上都参加劳动,都是凭自己的双手干活吃饭,都是自食其力。人们由于有不同的劳动分工,于是就需要进行劳动产品的交易互换。在进行产品交易时,为了体现公平,就需要使用度量衡。当大家都自觉的时候,相互之间就不会有纠纷,就能顺利完成交易。可是,当有人不守规矩,在度量衡上做手脚,投机取巧,侵犯别人的利益时,那么就会产生纠纷,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出来,为大家照看看护度量衡,为大家调节矛盾纠纷,为大家主持公道。这其实就是最早的公务员。

开始,公务员只有一个,就是君。后来随着人类的堕落,人们的自觉性越来越差,那么需要管理、监督的事务也就越来越多,于是公务员的队伍也就变得越来越庞大。除了君以外,臣、相、宰、师、维、公、官、吏等,都成了公务人员。

公务人员,我们的祖宗在开始设立时,祖宗们给它的定位就是:为大家服务,为大家主持公平公道。

所以,开始的公务员,基本上都是圣人君子级别的人,起码是大家公认的非常懂道理、处事很公平公道的人。开始的公务人员,也是大家共同推举出来的。

公务人员,原本也是参加生产劳动的,但是做公务员之后,就不能再去打猎种地捕鱼了,也就是不能再通过自己的生产劳动来获取生活资料了,那就需要大家来供养。

开始,大家供养公务员的生活资料,就放进“雍”这个容器里,由公务员自己去取。这就是最早的公务员的“工资”、“薪水”、“报酬”的由来。清朝有个皇帝叫雍正,我想应该也是取的这个意思。

这个是“税”的最早雏形。

后来,公务人员的队伍越来越大,需要的税收也就越来越多,于是从众人那里收上来的众多的税也就叫“穆穆”了。

穆穆,不光有税的意思,还有庄严庄重严肃的意思。穆穆的庄严肃穆的含义,是从它的“税”的原义演变而来的。公务人员,是不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他们吃的用的穿的住的,都是从“税”而来,都是百姓的血汗。公务人员用了民脂民膏,拿了百姓的劳动果实,不能白用,不能白拿,对于“税”,要认真严肃对待,要庄重庄严对待,要对得起自己拿的百姓的供养,也就是,公务人员,要用自己的服务,要用自己的付出,要用为百姓主持公平公道,来回报百姓,来报答自己的衣食父母。

在古代,法定税收普遍是比较低的,基本上也就是刚刚够那些为大家主持公正平等、为大家服务的公务员养家糊口的。

据史书记载,秦朝为十抽一,即10%,汉朝汉景帝时期,税率为三十抽一,即3.3%,唐朝为10%,宋朝为9%,明朝为4%,清朝为7%,民国为15%。据说历史上还有2.5%的时候。

如果公务人员们能知足,这些税收其实已经足以用来养家糊口了。如此,社会也就安定了。

但是,公务人员们往往不容易满足。他们想豪华奢侈,想荣华富贵,想酒池肉林。于是,他们对按照法律制度收上来的那些税,就嫌少了,他们要创收。

其实所谓的创收,就是想办法把本该属于老百姓的劳动果实,给巧取豪夺过来,自己享用。说直白了,就是剥削百姓。

人类历史上,为了把财富从百姓的口袋里弄到自己的口袋里,君王官吏们可是想尽了一切的办法。那些具体的办法,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我想说的是,这些打着为百姓服务的名义,对百姓巧取豪夺的人,一旦过分了,弄得太多了,忘了百姓也是要吃饭生活的,搞成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状态,那就有大动乱大灾难来临了,那就要改朝换代了,那就要血流漂杵了。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宋元明清,到民国,其实这种历史是一直在一遍一遍地重复发生的,可惜的是,并没有多少人肯吸取历史的教训。因此,历史悲剧也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周期性地重复上演。

论语八佾第三则原文注释及翻译(论语八佾篇第三2)(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