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吹捧上去的国学大师辜鸿铭(民国大师之辜鸿铭)

民国大师之辜鸿铭

一个被吹捧上去的国学大师辜鸿铭(民国大师之辜鸿铭)(1)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一个被吹捧上去的国学大师辜鸿铭(民国大师之辜鸿铭)(2)

人生经历

一个被吹捧上去的国学大师辜鸿铭(民国大师之辜鸿铭)(3)

学贯中西

一个被吹捧上去的国学大师辜鸿铭(民国大师之辜鸿铭)(4)

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很快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他给祖先叩头,外国人嘲笑说: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的香味了吗?他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在轮船上用纯正的德语挖苦一群德国人。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想见辜。毛姆的朋友就给辜写了一封信,请他来。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辜来。毛姆没办法,自己找到了辜的小院。一进屋,辜就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非来不可。”一句话,让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毛姆立时极为尴尬,不知所对。

同时作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辜鸿铭的声誉也逐渐显赫起来。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在那样的时候,他还嘴硬,叫西方为“四夷之邦”,为此,许多人仅仅把他当成一个笑料的制造者,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忽略了他对这片土地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忽略了他曾做出的坚定而绝望的挣扎。

自1883年在英文报纸《华北日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还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后来又翻译了《大学》。他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古老的东方理论中还加入了歌德、席勒、罗斯金及朱贝尔的有启发性的妙语。在他之前,中国的古经典从来没有好的译本。

从1901至1905年,辜鸿铭分五次发表了一百七十二则《中国札记》,反复强调东方文明的价值。1909年,英文著本《中国的牛津运动》(德文译本名《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论文》)出版,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大学哲学系将其列为必读参考书。1915年《春秋大义》(即有名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锐的深刻的。很快《春秋大义》德文版出版了,在正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

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

辜鸿铭从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辜鸿铭写道,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

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自尊。当时西方人见到中国街市当中,遍挂“童叟无欺”四字,常对辜说:于此四字,可见中国人心欺诈之一斑。辜顿时语塞,无以自遣。实际上,因为眼界比同时代的人要开阔许多,那种不幸辜鸿铭比任何人都体会得更清楚、更深刻。由此,他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他学在西洋,却喜欢东方姑娘,尤其喜爱中国姑娘的小脚。他的夫人淑姑是小脚,他一见钟情、终身不负。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为纳妾和缠足进行头头是道的辩解,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辜鸿铭一生主张皇权,可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袁世凯死,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了三天。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

辜鸿铭生平喜欢痛骂西方人,反以此而见重于西方人,不为别的,就为他骂得鞭辟入里,并总能骂在要穴和命门上。故很多西方人崇信辜鸿铭的学问和智慧,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

当年,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内的六国饭店用英文讲演“The Spirit of theChinese People”(他自译为《春秋大义》),中国人讲演历来没有售票的先例,他却要售票,而且票价高过“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听梅的京戏只要一元二角,听辜的讲演却要两元,外国人对他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辜鸿铭在西方人面前表现出来的优越感源自于他的机智与幽默。某天,辜鸿铭在他位于北京椿树胡同的私邸宴请欧美友人,点的是煤油灯,烟气呛鼻。有人说,煤油灯不如电灯和汽灯明亮,辜鸿铭笑道:“我们东方人,讲求明心见性,东方人心明,油灯自亮。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样专门看重表面功夫。”你说这是谈佛理,谈哲学,还是故弄玄虚?反正他这一套足够唬住那些洋鬼子。

在北大,受蔡元培、黄侃、洋教授的青睐,但却是西化分子的死对头。对于胡适等人的白话文运动给国人带来传统文化断层上的灾难,曾经早有预见,但最终,民国政府还是在小学课本废除了文言文,给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辜鸿铭,作为一个出生在马来西亚的华侨,用自己的努力捍卫着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他,促使世界第一个孔子学院的诞生,近代中国的人物,也唯有他,是最受到世界各国学者文人的尊敬的人物,然而在他的祖国中国,却屡屡被自己的同胞和学生嘲笑唾骂误解着,我们不能不遗憾那样的时代里,我们的大多数青年的幼稚和愚蠢。

一个被吹捧上去的国学大师辜鸿铭(民国大师之辜鸿铭)(5)

倒读报纸

一个被吹捧上去的国学大师辜鸿铭(民国大师之辜鸿铭)(6)

十岁那年,辜鸿铭跟义父母布朗夫妇到了伦敦.他按照父亲的交代,在伦敦也始终穿着长衫马褂,留着长长的辫子,永远记住自己是个中国人(当时是清末).有一天,他坐在电车上看伦敦泰晤时报,几个同车的英国人觉得好玩,侮辱辜鸿铭.起初辜鸿铭不理他们,干脆把报纸调头来看.那几个英国人更来劲,说:"看,那个中国小子连字都不认得,还看什么报纸?".这下把辜鸿铭给惹火啦,他用纯正娴熟的英语把整段文章念出来,然后说:"你们英文才26个字母,太简单,我要是不倒着看,那就一点意思都没有!"那帮英国孙子一听都傻啦,赶紧灰溜溜地跑掉.

一个被吹捧上去的国学大师辜鸿铭(民国大师之辜鸿铭)(7)

茶杯配茶壶

一个被吹捧上去的国学大师辜鸿铭(民国大师之辜鸿铭)(8)

辜鸿铭很主张男人要娶小老婆,认为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他说男人是茶壶,女人是茶杯,一个茶壶肯定要配几个茶杯,总不能一个茶杯配几个茶壶.美国的妇运分子特地跑到上海跟辜鸿铭争论这个问题,最后辜鸿铭问她:"亲爱的女士,请问你们家的马车有几个轮子?""有四个.""用一个打气筒灌气,还是用四个打气筒灌气?""当然是用一个.""娶小老婆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被吹捧上去的国学大师辜鸿铭(民国大师之辜鸿铭)(9)

维护儒教

一个被吹捧上去的国学大师辜鸿铭(民国大师之辜鸿铭)(10)

辜鸿铭很重视维护儒家学说的传统价值,1893年他在协助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备铸币厂时,有一天铸币厂的外国专家联合请辜鸿铭吃饭,大家对辜很尊重,推他坐首席.宴会上,有一个外国人问辜鸿铭:“你能否给我们讲讲贵国孔子之道有何好处?”,辜鸿铭立即说道:“刚才大家推我坐首席,这就是行孔子之教.如果今天大家都象你们西方所提倡的竞争,大家抢坐首席,以优胜劣败为主,我看这顿饭大家都吃不成了,这就是孔学的好处!”

二十世纪初辜鸿铭在上海任职时,曾与几个外国朋友逛十里洋场。洋人见沿途艳旗高张、娼馆林立,惊异上海的卖淫妇何其多也。辜鸿铭巧言遮丑,说:rostitude,destitude(卖淫者,卖穷也),隐含的意思是并非中国妇人品行不佳,而是因穷途末路,不得已而为之。

一个被吹捧上去的国学大师辜鸿铭(民国大师之辜鸿铭)(11)

满腹经纶

一个被吹捧上去的国学大师辜鸿铭(民国大师之辜鸿铭)(12)

1896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六十岁生日,嘉兴才子沈曾植(进士出身,满腹经纶)前来祝寿,辜鸿铭高谈阔论中西学术制度,沈曾植却一言不答,辜鸿铭甚感奇怪,问他为何不发一言?沈曾植说:“你讲的话我都懂;你要听懂我讲的话,还须读二十年中国书!”两年后,辜鸿铭听说沈曾植前来拜会张之洞,立即叫手下将张之洞的藏书搬到客厅,沈曾植问辜鸿铭:“搬书作什么?”辜鸿铭说:“请教沈公,哪一部书你能背,我不能背?哪一部书你懂,我不懂?”沈曾植大笑说:“今后,中国文化的重担就落在你的肩上啦!”

一个被吹捧上去的国学大师辜鸿铭(民国大师之辜鸿铭)(13)

揶揄袁世凯

一个被吹捧上去的国学大师辜鸿铭(民国大师之辜鸿铭)(14)

辜鸿铭对袁世凯的揶揄更令人叫绝。在张之洞与袁世凯同入军机处之时,有一次,袁世凯对德国公使说:“张中堂是讲学问的;我是不讲学问的,我是讲办事的。”袁世凯的一位幕僚将这件事作为袁世凯的得意之举告诉辜鸿铭。不料,辜鸿铭不假思索地回答:“诚然。然要看所办是何等事,如老妈子倒马桶,固用不着学问;除倒马桶外,我不知天下有何事是无学问的人可以办得好。”

一个被吹捧上去的国学大师辜鸿铭(民国大师之辜鸿铭)(15)

开涮总督

一个被吹捧上去的国学大师辜鸿铭(民国大师之辜鸿铭)(16)

辜鸿铭回国后,在两广总督署和湖广总督署的幕府当了二十年的幕僚,很受张之洞的器重。可是辜鸿铭却敢拿张之洞和端方这前后两任湖广总督开涮,他说:“张文襄学问有余而聪明不足,故其病在傲;端午桥(端方)聪明有余而学问不足,故其病在浮。文襄傲,故其门下幕僚多伪君子;午桥浮,故其门下幕僚多真小人。”

一个被吹捧上去的国学大师辜鸿铭(民国大师之辜鸿铭)(17)

诘难伊藤博文

一个被吹捧上去的国学大师辜鸿铭(民国大师之辜鸿铭)(18)

辜鸿铭辩才无双。中日甲午海战后,伊藤博文到中国漫游,在武昌时,与张之洞有过一些接触。辜鸿铭是张的幕僚,作为见面礼,他送了伊藤一本自己刚出版的《论语》英译本。伊藤早知辜氏是中国保守派中的先锋大将,便乘机调侃他道:“听说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二十世纪的今天吗?”辜鸿铭见招拆招,回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二十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伊藤听了,一时间无词以对。

一个被吹捧上去的国学大师辜鸿铭(民国大师之辜鸿铭)(19)

两个好人

一个被吹捧上去的国学大师辜鸿铭(民国大师之辜鸿铭)(20)

清朝末年,辜鸿铭步入仕途,到外务部任职,官运还不错。由员外郎升郎中,再升左丞,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副部长。但好景不长,不久,辛亥革命爆发,宣统皇帝逊位,辜鸿铭的官也当不成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请他到北京大学讲授英国文学和拉丁文等课程。辜鸿铭对蔡元培是敬重的,在他眼里,当时全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另一个就是他自己。所以,“五四运动”之时,蔡元培请辞校长,辜鸿铭也是积极挽留派,但他的理由却是:“校长是我们学校的皇帝,所以非得挽留不可。”

一个被吹捧上去的国学大师辜鸿铭(民国大师之辜鸿铭)(21)

白皮黄壤

一个被吹捧上去的国学大师辜鸿铭(民国大师之辜鸿铭)(22)

辜鸿铭的学问是先西后中、由西而中,辜鸿铭的装束也是先西后中、由西而中。回国之后,乃至当幕僚期间都是西装革履,后来便是长袍马褂,头顶瓜皮小帽,足蹬双梁布鞋,脑后拖着一条黄毛小辫,而且进入民国之后,他也衣冠不异昔时。周作人在《北大感旧录》中描写辜鸿铭“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相貌,头上一撮黄头毛,却编成了一条小辫子,冬天穿枣红宁绸的大袖方马褂,上戴瓜皮小帽;不要说在民国十年前后的北京,就是在前清时代,马路上遇见这样一位小城市里的华装教士似的人物,大家也不免要张大了眼睛看得出神吧。尤其妙的是那包车的车夫,不知是从哪里乡下去特地找了来的,或者是徐州辫子兵的余留亦未可知,也是一个背拖大辫子的汉子,同课堂上的主人正好是一对,他在红楼的大门外坐在车兜上等着,也不失车夫队中一个特殊的人物。”遥想当年,有这样的一对主仆和一辆洋车来往于北大红楼与椿树胡同,也确实是民国时王府井大街的一道风景,而且这道风景是真实的,而不是复制的。

一个被吹捧上去的国学大师辜鸿铭(民国大师之辜鸿铭)(23)

13个博士学位

一个被吹捧上去的国学大师辜鸿铭(民国大师之辜鸿铭)(24)

辜鸿铭1856年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一个英国人的一个橡胶园里,自小俊敏的他被在当地传播基督教的苏格兰传教士布郎赏识并收为义子。13岁时随义父前往欧洲接受西洋教育,就读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歌德母校德国的莱比锡大学,而后在法国、意大利游历和学习。总共长达14年的欧洲游学不仅使他深谙欧美文化的精髓(共获得13个博士学位),而且也造就了一个精通英、法、德、日、俄、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外语的语言天才,后曾为六国使节充当翻译而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中国第一”。

自从前往新加坡谋职的途中偶遇了留法的清朝官员、著名的语言大师马建昌,一次畅谈后,满肚子洋墨水的辜鸿铭却对古老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无限的向往,对这个古老的国度也充满了好奇。当初,布朗培养他的目的也是希望自己能够担负起沟通中西方文化的重任,辜鸿铭期盼尽快回到祖国,以一生之所学,报答危难中的祖国。此刻,被两广总督张之洞特意派出来寻访洋务人才的的杨汝树也正在船上,正在因为无功而回一筹莫展之际,忽然看见一个年轻的中国人(辜鸿铭)正在操一口流利的德语挖苦一群德国人,他眼睛一亮,走上前去与之攀谈起来,一番交流后,一向甚为挑剔的杨汝树被辜鸿铭的才学完全折服了,立即举荐给了张之洞。张之洞对这个精通9国外语,共获13个博士学位的洋博士也格外看中,让他主持翻译外国文稿,以资筹办洋务借鉴,于是这位生在南洋学在西洋的饱学之士开始了他仕在北洋的漫长生涯。

一个被吹捧上去的国学大师辜鸿铭(民国大师之辜鸿铭)(25)

日本爱妾

一个被吹捧上去的国学大师辜鸿铭(民国大师之辜鸿铭)(26)

辜鸿铭是个矛盾的混合体,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使他成为清末的第一大怪物。他希望在中国也能够实现人人平等,同时却又是许多传统陋习的摇旗护法者。学在西方的他最爱的却是东方的姑娘,性情豪放又不拘小节的辜鸿铭的婚姻注定是不平凡的。原配夫人淑姑是传统的中国女性,腼腆,幽闲,温顺,知书达理,而且有一双在辜鸿铭眼里“特别神气美妙的金莲”——中国旧式妇女所独有的小脚。他从南洋回国后不久便被淑姑那双长不及掌的金莲所折服,很快娶了淑姑为妻,他以“爱莲”名动天下,他自己也曾戏称自己的成就主要归功于那双金莲,称其为自己的“兴奋剂”。娶了淑姑不到一年,便纳了日本姑娘吉田贞子为妾。

吉田贞子在陪伴了辜鸿铭18年之后,因病去世,她给辜鸿铭留下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失去了“安眠药”的辜鸿铭哀伤不已,陷入了深深的悲痛和思念之中。他特地在上海的万国公墓为她选了一块墓地并亲手立碑纪念,上书五个大字:日本之孝女,把这五个字作为他给这位爱妾一生的评价,并为贞子深情地写下了一首悼亡诗,这首悼亡诗这样写道:

此恨人人有,百年能有几?痛哉长江水,同渡不同归。

在此后两年出版的英文书籍,如英译《中庸》的扉页中,辜鸿铭均在扉页动情地写道“特以此书献给亡妻吉田贞子。”贞子死后,辜鸿铭特意留下了她的一缕头发,已经习惯夜夜由贞子做伴的辜鸿铭自然忍受不了突然失去贞子后孤枕的夜晚,每晚必然把那缕头发置于枕下,或许这样他才可以勉强睡下,这足可见他对贞子的思念和深情。

在辜鸿铭的晚年,他接受了日本大东文化协会的邀请,在1924年至1927年期间曾多次前往日本讲学,并在日本引起了轰动。以年迈之躯不远千里去日本讲学,一来是为了凭吊他的亡妻吉田贞子,据说他到了日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大阪的心斋桥,因为吉田贞子就是在这个美丽的地方长大的,可见他对贞子的痴情。二来他是为了宣扬自己关于“东方文化优越论”的主张,他希望中日两国应该抛弃前嫌,坦诚交往,为共同复兴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东方文明而努力,中日现在的矛盾,在他看来属于“亲兄弟之间的争吵”,这种“兄弟间时常会有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只要诚心相对,两国很快就又会像亲兄弟一样团结在一起了。辜鸿铭还认为日本国之所以抵御住了西方列强的入侵,并不是因为日本实行了明治维新西化的结果,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功劳,所以在他的讲学中,不管日本各界对他讲学的评价如何,对日本始终过于理想化的辜鸿铭多次警告日本应该立刻停止西化的一切活动,要“承担起复兴东方文明的使命”,通过“复兴东方”,以达到“拯救世界的目的”。

他在《中国文明的复兴与日本》中写到“日本能否防止自身的西化……不仅关系到日本,也关系到远东的未来”,如果日本不西化则“也能够防止中国的西化,并最终依靠日本的努力将明治以前日本保存着的纯正的中国古代文明带回给今日中国,这是历史赋予日本的使命”。“日本必须把复兴真正的中国文明作为日本的天职”,“给全体东亚人民带来真正的中国文明的复兴,是日本的神圣使命”,这便是他“大东亚文化建设”的理论。辜鸿铭希望中日世代像兄弟般扶携帮助的善良愿望在二战中却被日本军国主义利用,成了发动战争的借口之一,这的确是有悖辜老原本的愿望的。

前后长达三年的日本讲学,辜鸿铭并没有在日本实现自己复兴中国文明的伟大梦想。一九二七年的暮秋,万木凋零,辜鸿铭在东京帝国大学草草做完最后一场演讲,在一场秋雨中孤独地离开了日本。踌躇满志而来,却郁闷而归,此时的留着长辫的辜鸿铭离去的背影显得格外凄凉。但毋须质疑,在中日交恶的大环境下,辜鸿铭前后跨越三年的日本讲学,其本身就是中日交往上一个熠熠生辉的奇迹,是中日交往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尤其是在中日官方交往一无是处的那个年代。

在日本壮志难酬的辜鸿铭回到国内更是郁郁寡欢,自己一生的理想最后在日本——这个自己最抱有希望的地方也归于破灭,不免心灰意冷,心力憔悴了。1928年3月,回国还不到一年的辜鸿铭突然发高烧,各种治疗均告无效,身体日渐衰微,4月30,病逝于北京家中,终年72岁。儿女在他去世后,将其生前一直相伴的那缕吉田贞子的头发与他一起下葬,或许只有这样,一代怪杰辜鸿铭才能在地下安息。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关注易花得木(yihuademu)

一个被吹捧上去的国学大师辜鸿铭(民国大师之辜鸿铭)(2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