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首次进口(保健食品跻身进口品类前列)

“保健食品”在美国被叫做膳食补充剂(Dietary Supplements),欧盟称之为食品补充剂(Food Supplements)。显而易见,这是在人体日常摄入不足的情况下,才需要补充的。数据显示,我国保健品行业规模从2002年的442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2939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保健品市场。这是一块巨大蛋糕,如此大的市场,吸引着世界各国保健品企业,都尝试从红火的中国保健品市场分一杯羹。

保健食品首次进口(保健食品跻身进口品类前列)(1)

保健食品进口提速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近年我国营养保健食品进出口量呈波动趋势,2017年我国营养保健食品出口量约5.98万吨,进口量约7.01万吨。

2017年国外保健食品销售额占跨境电商进口总额的10%,达到500亿元市场规模,直逼国产保健食品品牌份额,来自澳洲的澳佳宝(Blackmores)、瑞思(Swisse)等品牌进口额名列前茅。同时,还有一个趋势值得重视,2017年,我国保健品进口额达3.23亿美元,这个数字并不惊人,但是同比增长率高达69.51%。

DT财经公布的2018年天猫“双11”进口品类及品牌消费报告中,保健食品居进口品类的榜首。

进口保健食品的起落

然而,进口保健食品也非一帆风顺。近日,多家国外保健品公司发布了财报。从财报上看,在华销量增速却普遍下滑。

近日,澳大利亚天然膳食营养补充剂巨头澳佳宝公布了2018年下半年业绩。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3.19亿澳元,同比增长11%;中国板块业绩却下降了11%至6540万澳元(去年同期为7388万澳元)。

美国营养品公司优莎娜(USANA)2018年实现销售额11.89亿美元,同比增长13.56%;大中华区第四季度营收为1.68亿美元,同比增长14.1%,占2017年总营收的56.1%,但增速不及北亚地区。从优莎娜活跃直销员数量上看,中国内地增加了17.4%,不及韩国(增加19.4%)和菲律宾(增加21.9%)。

相比之下,国际营养品公司康宝莱(Herbalife)中国区业绩还算不错,2018年营收达48.91亿美元,同比增长10.48%;中国区收入为10.0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8亿元),同比增长13.74%,销售额及增速均仅次于亚太区,超过了北美地区,排名第二。

进口保健食品监管需加强

进口保健食品在我国市场的销售日益火暴,大量国外品牌相继涌入国内市场,在给消费者带来优质产品和便捷选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在销售渠道上,过度宣传甚至是虚假宣传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例如,我国规定,进入我国的产品必须使用中文标签,但一些代理商故意将中文、英文翻译得有差别,在中文说明中使用违规宣传治疗效果的语句,导致消费者轻信其“药用价值”而盲目购买、长期服用。有的商家打着“国外品牌,在国外某地遭抢购”的旗号,用广告、试用等形式,以莫须有或不真实的疗效欺骗消费者,也是部分“洋产品”糊弄中国消费者的手段。

除了夸大宣传,进口保健品质量也非十全十美。据媒体报道,浙江杭州海关在检查中发现,进口保健品违规、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使用非食用添加剂,是较为常见的问题。比如,澳大利亚某品牌儿童液体钙,检测出来根本没有钙的成分。杭州海关相关负责人提醒广大消费者,不要盲目相信进口食品,购买时要选择正规商家。

我国规定,凡进口保健食品必须取得《进口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其保健功效及产品说明书经过审核,获批准的进口保健食品准许使用的保健食品标志。因此,如果没有批准文号和标志的进口“保健食品”,至少不是合格的保健食品,消费者应谨慎购买。此外,应选购适合自身需要的进口保健食品,切忌盲目相信缺乏科学依据的广告宣传。

(赵洋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