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有什么不同(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

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

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是《红楼梦》中两对人的代指,“木石前盟”指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金玉良缘”指的是贾宝玉和薛宝钗。红楼梦中一条重要的线索便是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线,围绕这一线索产生了无数矛盾,推开了无数波澜,而我们今天要看的不是这场旋涡中心的主角三人,而是一群在背后的推动者、角力者。这群人共分两个派别,我们不妨称他们分别为金玉党和木石党。他们彼此心照不宣,表面上却又看似若无其事;关系好似雾中纱,轻易捉摸不透,可底下却波谲云诡。我们要讨论的便是这两派人为何而角力以及角力的过程,而非结果。他们为何站定自己的阵营,选择自己的立场。他们又到底是如何顺势出招,如何见招拆招,在风平浪静的波面,一团和气,亲亲热热,看似只掀起了一丝涟漪,底下却波涛暗涌。

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有什么不同(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1)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各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木石党:最大的靠山贾母,贾代善之妻,出嫁前为金陵世家史侯的小姐。她在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凭著她的精明能干,才坐稳了贾家最高统治者的位置。

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有什么不同(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2)

其次是王熙凤,为贾母是瞻,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贾府的实际大管家。

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有什么不同(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3)

金玉党:王夫人,贾政之妻,现任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之妹,与薛姨妈是一母所生的姐妹。她虽是贾家的二儿媳,也不太说话,但看起来深得贾母的信任。

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有什么不同(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4)

元春,贾政与王夫人之长女。自幼由贾母教养。作为长姐,她在宝玉三四岁时,就已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后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不久, 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家为迎接她来省亲,特盖了一座省亲别墅。

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有什么不同(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5)

袭人,原名花蕊珠。小时因家里没有饭吃,老子娘快要饿死了,才把她卖给贾府做丫环。她一开始服侍贾母,后服侍史湘云。因贾母恐宝玉之婢不中使,又把她给了宝玉宝玉把她改名为袭人。

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有什么不同(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6)

薛姨妈,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之妹,与王夫人是一母所生的姐妹。薛家是拥有百万之富的皇商,“护官符”上云∶“珍珠如土金如铁!”薛姨妈生有儿子薛蟠女儿薛宝钗。

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有什么不同(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7)

我们来看看她们各自都为何站定了阵营。先看木石党这边,贾母自不必说,黛玉是她的亲外孙女儿,更是她最宠爱的女儿贾敏所出,加之女儿女婿早亡,留下这一个孤女,自是分外怜惜,必要为她的将来谋划一番,而亲上加亲嫁给自己最喜欢的孙儿,永远留在自己的身边看护着她,乃上上之选。更因老人家的本身的喜好便是相貌风流,清隽高贵,伶牙俐齿,享受生活,带着小女儿姿态爱娇爱俏的女儿家,人老了自是爱热闹喜伶俐的,宝钗过分稳重、自持若愚的性格天生让贾母冷淡三分。

王熙凤虽说是王夫人的内侄女,平日里也对王夫人是尊尊敬敬,可她在府里正真的靠山却是贾母,不然她如何能拿到这府里的掌家大权。说到底还是依仗与贾母,毕竟在这封建社会里,宗法大过天,只要贾母在一日,王夫人就不敢明着和贾母作对。这管家的权利到底有多少好处我们先不说,只从凤姐平日的作态便可看出,这都是亏得了贾母青眼,不然她一个孙媳妇辈分儿上的,在贾府哪儿来这么大体面。凤姐这么聪明一个人,当然知道该跟着谁走。

而另一边儿不得不说先说的当然就是上文有所提及过的王夫人,王夫人身为宝玉嫡亲的母亲,当然想要自己掌握儿子的婚姻大权,更别提婆婆和媳妇天生便不对付,更何况身在封建社会。她虽在礼法上不得不听从贾母,连自己心爱的孩子都只能交给贾母来抚养,虽说养在老太太身边是更加金贵,对宝玉的在府内的地位也是大有益处,但是血脉相连的母子之情必定让王夫人对贾母心生怨怼。而对于贾府大权的争夺更是让王夫人与贾母无法和谐共处,一个不放心把偌大的贾府交给媳妇,一个怨婆婆老了还牢牢把着大权不放。虽表面上看着是凤姐在掌管着偌大的荣国府,可实际上老太太才是真正的掌舵人,凤姐正如文章开始说的一样,不过是贾府的大管家。而多年谋划的王夫人绝不满足于此,所以没和凤姐争这看似风光无限,权势过人的管家权。想要的更多是手握贾母一样的权利。

除开王夫人与贾母之间的恩怨不提,王夫人据推析与黛玉的母亲贾敏当有间隙,首先自古以来,婆媳、姑嫂就不容易和睦。李纨曾说过:“只保佑明儿你得一个利害婆婆,再得几 个千刁万恶的大姑子小姑子”嫂嫂在小姑面前天生矮一头。况且贾敏在家做女儿与待嫁期间正是贾府最富贵的时候,而古人本就信奉女儿家要娇养,在家一日便是一日的娇客,而嫁人之后变成了人家的媳妇,要学的是做小伏低。这也就是说为什么女儿家是珍珠,妇人则是鱼目了。王夫人当新妇的时候伺候公婆,在小媳妇的位置上苦苦煎熬,而贾敏金樽玉贵的大小姐风光无限,这回忆着实不美好。并且我们可以从黛玉以及他人的行为言谈推论,贾敏当年必定是容貌动人,风姿秀丽,高贵大方,而从黛玉的才学也可见贾敏必是才压群芳,聪慧灵敏,玲珑剔透,再加上贾敏乃当辈唯一的嫡女,又是深受贾府宠爱,可谓风头无二。而王夫人贾母的评价只有四个字“太老实了”,对比强烈。

文中王夫人就抄检大观园曾叹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从公细想,你这几个姊妹也甚可怜了。 也不用远比,只说如今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 那才象个千金小姐的体统。如今这几个姊妹,不过比人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 通共每人只有两三个丫头象个人样,余者纵有四五个小丫头子,竟是庙里的小鬼。虽然艰难,难不至此。我虽没受过大荣华富贵,比你们是强的。如今我宁可省些,别委屈了他们.以后要省俭先从我来倒使的。……”这其中看似是在说现在的姑娘们,但我们自可体会出一丝酸味。所以要让黛玉做了她的儿媳妇可不是往王夫人心头添堵吗?

王夫人不喜黛玉的原因还有不少,其一黛玉身子骨弱,是个扶风弱柳,娇喘涟涟的病西施,美人灯,哪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娶一个身体康健,能延续香火开枝散叶的人呢?宝钗的丰腴便正和了王夫人的心意。其次王夫人自己便是个稳重端庄的,自然也喜欢端庄稳重温柔贤惠的人,黛玉晴雯之类的便在王夫人眼中是张狂轻浮了。最后也是让王夫人气愤不已的便是黛玉对宝玉的影响力,母亲对子女本就有着独占欲,控制欲,紫鹃试探宝玉说小姐要家去,就把宝玉吓得三魂不着,六魄不落的。看得王夫人心中暗恨不已。

而王夫人对宝钗那便也是复杂,一开始不过为了和老太太打擂台罢了,之后确是看中宝钗一是比黛玉亲些,二是比黛玉更能照顾宝玉,更像个奶奶,当家太太,三来贾府经济状况每况愈下,而薛家豪富能再撑起贾家。

说完了王夫人我们来看看元春,元春本在深宫之中,按说对黛玉或者宝钗是没有任何印象的,可元春赏赐府中众人的时候偏偏是宝钗和宝玉的赏赐一般无二,而黛玉与三春相同。显而易见,能进宫探望贵妃的王夫人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贾母虽是元春嫡亲的祖母,可再亲也亲不过她的身母。所以元春以君臣之道向贾母施压,支持自己的母亲,后面更是亲自下旨让宝玉搬出大观园,断开宝黛二人的联系,全不顾一开始是自己让宝玉并众姊妹搬入大观园。

再有便是薛姨妈,与王夫人乃是一母同胞的姐妹,关系自是亲近。他们家是“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富贵皇商,可丈夫没了,剩下这孤儿寡母,儿子又不争气顶不了门户,那万贯家财便不是什么好东西反而是祸根。只好寄希望于让女儿进宫谋得依靠,由此可见是有成算的人,而在进宫落选之后便迅速为宝钗定下了新的前程,做贾府的宝二奶奶,依靠贾府保住自家。为此不惜钱财,厚着脸住在贾府,说是暂住待选,可落选了也不会自己府上,在府内为女儿造势,所谋显而易见,即使于理不合,容易落人口舌,也耗费心机,越是投入的多,就越是势在必得。当然要打破这木石前盟。

最后便是袭人,袭人虽然只是个丫鬟,可她却是宝玉的贴身丫鬟,是奔着宝玉的姨娘之位去的,在与宝玉发生关系后,更是将自己当做宝玉的房里人,未来的准姨娘,而黛玉和宝钗两位小姐将来做了太太谁更好伺候在她心中自有考量,黛玉平时便目下无尘最是心高气傲,又爱拈酸吃醋,喜欢独占着宝玉,而宝钗在府中名声最好,对下人也是心平气和,温柔善良,又经常对下人施以恩惠,将来谁做了她的顶头上司才有好日子过她不难做出选择。

明白了这两大阵营各自的站位目的,我们再来看她们的做法就不难理解了。我们便来看看她们之间的出招拆招。

首先是薛姨妈在女儿落选之后为了不再失去贾府,决定于贾府联姻,出于试探,也同时是为女儿造势,便给女儿弄了个金锁来,上面还写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大字,与宝玉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倒恰巧凑成了一对,当宝玉去看望宝钗时透过莺儿之口,引出这么一辙来,宝钗之璎珞金锁固为常物,不同于宝玉与生俱来的通灵玉之神奇,但因为与癞僧拉上了关系,所以也就变得神秘而不再是一般的项饰了。在相互赏鉴中,通过丫鬟莺儿和宝玉自己的话一再强调,彼此饰物上的两句话八个字“是一对儿”,这些话本身不妨也视作是一种吉谶,证明这自己和宝玉的相配。对于这副金锁若果真是早就有了的,那为何在第一次听说或见到宝玉的玉时,这么匹配的事情也不提及?

其次薛姨妈一家在贾府常住本是于理不合的,可薛姨妈却用恩惠将贾府从上到下打点了一番,连下人也都全面照顾到了,所以不管心中如何看待,至少在口头,非但没有一个下人嚼薛家的舌根,反而是提起薛家就满口交赞的和气大方。这番费力的打点为宝钗赢得府内民心打下重要根基,因此在金玉良缘薛家一提出来,阖府上下便传遍了,大家这是在讨好薛姨妈呢。

而对于府里闹出的金玉良缘的传言贾母的应对也是不着痕迹,先是兴师动众带着一大家子去去清虚观打醮,然后趁张道长为宝玉提亲一事表明自己的态度。张道长和贾母的关系到底有多密切我们不谈,但不可否认的是张道长肯定是贾母这边的人,那我们便可大胆推测,张道长之所以在如此恰当的时机提出此事,是受了贾母的授意。那这件事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我们详细看看。

原文如下:那张道士又向贾珍道:“当日国公爷的模样儿,爷们一辈的不用说,自然没赶上,大约连大老爷,二老爷也记不清楚了。”说毕呵呵又一大笑,道:“前日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位小姐,今年十五岁了,生的倒也好个模样儿.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亲事了.若论这个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的过.但不知老太太怎么样,小道也不敢造次.等请了老太太的示下,才敢向人去说。”

而贾母的回答就很有些意思了,原文如下:贾母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老太太的话我们细细品味一番,便可发现,其一说宝玉不能早婚,要等几年大些再说,我们都知道宝玉管宝钗叫“宝姐姐”,管黛玉叫“林妹妹”,所以宝钗是比宝玉大的,而且宝钗来京待选就说明她已是适婚年龄,黛玉和宝玉拖得起,宝钗可拖不起。其二是不管根基富贵,说道根基富贵谁还能富贵过薛家,那可是皇商,地位不如贾家,可银钱上却够格的。最后点明择选的标准是模样性格好的,论容貌谁能越过黛玉去“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聪明清秀,绝丽无双,气质脱俗,淡雅若仙,妩媚风流。”可不是白说的,而性格前文也已提过,黛玉可比宝钗的性格讨贾母喜欢。综上可见,不过几句看似随意的话,贾母已把自己的态度表现的 清清楚楚。

除此之外,在小说第二十九回中,宝玉和黛玉扯皮。贾母抱怨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句话可以说已经算是很明显的表态了,一对儿冤家,自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亲密,而且在古代也常常用来形容小夫妻,由此可见贾母的态度。而王熙凤也作出过明确表态,《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写道:话说凤姐送了两瓶暹罗国进贡来的茶给黛玉等,评论完茶的口味后,凤姐说有事要求黛玉。“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家一点子茶叶,就使唤起人来了。’凤姐笑道:‘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众人都大笑不止。黛玉红了脸,回过头去,一声儿不言语。”凤姐虽然看起来泼辣爽朗,最是调笑爱玩,但实则是心中有成算得紧,她说的每一句话看似随意却都是深思熟虑,她知道老太太在宝黛婚事上的意图,所以才说这样的玩笑话,话里话外透着亲昵,表达着支持,不然凤姐虽爱玩笑,为何却在全书中只对黛玉一人讲过这姻缘上的笑话?

王夫人这边也不是没有法子,贾母用封建礼法压她,她便找来身为贵妃的女儿,以君臣之礼再压贾母一头,让贾母没法左右宝玉的婚事。元春的表态施压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而是在王夫人的努力下才渐渐表达出来。,在第十七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元妃省亲的时候,元春的赏赐是一碗水端平了的,宝钗、黛玉诸姊妹等,每人新书一部,宝砚一方,新样格式金银锞二对。宝玉亦同此。而后来在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端午节的前夕,元春赏了端午儿的节礼,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别人都没了。宝玉和宝钗: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黛玉和三春相同,而宝玉则与宝钗一致。元春是明确表达对金玉良缘的支持。

贾母心中再有不满,可元春已是天家的人了,她管不着了,但在贾府她可还是老太君,于是用宝琴又斗起了法,在第五十回写道:“贾母因又说及宝琴雪下折梅比画儿上还好,因又细问他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薛姨妈度其意思,大约是要与宝玉求配。薛姨妈心中固也遂意,只是已许过梅家了,因贾母尚未明说,自己也不好拟定,遂半吐半露告诉贾母道:……凤姐也不等说完,便嗐声跺脚的说:‘偏不巧,我正要作个媒呢,又已经许了人家。’贾母笑道:‘你要给谁说媒?’凤姐儿说道:‘老祖宗别管,我心里看准了他们两个是一对。如今已许了人,说也无益,不如不说罢了。’贾母也知凤姐儿之意,听见已有了人家,也就不提了。”这里贾母故意问薛姨妈宝琴的八字,透露出想把宝琴许给宝玉的意思,可我看她并不是真的要把宝琴许给宝玉,只是在告诉薛姨妈,就算黛玉嫁不了,也绝不会便宜了宝钗,宁可另找人家。借此打压王夫人一派。

贾母可以说已为两个玉儿费劲了心思,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贾母已经老了,虽说人老成精,但确实精力不济无法再好好照看她最心爱的两个孩子了。随着书回合的不断增加,在她不知不觉间府里的已不再像以前一样任她做主了,王夫人不断的蚕食了她的权利,我们可以从晴雯一事窥见一二,晴雯是贾母给出去的丫鬟,而且深受贾母喜爱,但是她被王夫人在病中赶出了府去,没几日便去了。而王夫人告诉贾母晴雯是自己染病挪出去了,贾母竟是完全没有察觉,可见贾母的耳目已断,对府里的掌控早已不如以往。所以在凤姐病倒之后,新的管家人李纨、探春、宝钗里,宝钗才是王夫人真正倚重的人,单独留了下来讲话。本来以宝钗的身份而言,她是个客居的外人,根本不应该管贾府的家事,而正是这份不应该才是最大的明示,她能名正言顺的唯一途径就是嫁入贾府,所以王夫人把管家交给宝钗,可以说是在告诉宝钗,也是在告诉全府的人,这才是将来的贾府宝二奶奶。

其实书中双方斗法不可谓不多,很多地方都需要我们细细体会,而最终王夫人等金玉党的胜利来源于多方面,既有贾府的衰败,贾母的衰弱,薛家的豪富,凤姐的“见机行事”,也有王夫人和薛姨妈等人的精心谋划,甚至连袭人,周瑞家的等下人都对结局发挥了作用。但就单单这些你来我往,就够我们反复咀嚼了。古代后宅女子,尤其是这些勋贵世家的院子里的女人,哪有什么简单得和看起来一模一样的人,如果有,那一定是有福气的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