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黑羊效应 展示自己的阴暗面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善”与“恶”是伦理学中的一组相对概念,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争议不断,没有人能够对善与恶做出一个明确的界定。

有人说,真正的善良是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但在很多时候,跟随大众会在无意中让自己成为加害者,完成从“善”到“恶”的转化,这个时候,孰善孰恶,孰是孰非成为了不确定事件。

真正的黑羊效应 展示自己的阴暗面(1)

善良者的罪恶

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诡谲现象叫做“黑羊效应”,指的是群体中的个体因为某些原因而对新加入的个体做出排斥与伤害的举动,而这些加害者往往不带主观恶意,通俗来讲就是“一群好人欺负一个好人”的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扮演着“屠夫”的角色,他们因为从众心理而对某些无辜的人施加伤害,少数受到伤害的人便是羊群中的“黑羊”。对于“屠夫”加害“黑羊”的行为,数量更多的“白羊”因为事不关己而对这种侵害冷眼旁观。

前段时间的一则新闻,一个女孩爬上楼顶企图跳楼轻生,一瞬间楼下出现了大量的围观群众,他们之中只有极少数人选择了报警求助,更多的人则是在一旁看热闹,有的人有说有笑地发表自己的猜测与评论。更有甚者,在看到女孩有些犹豫的时候直接起哄,认为她是在“作秀”,催促她赶快跳下来。

最终在众目睽睽之下,女孩纵身一跃,落地后当场死亡,而那些围观者在感叹了一番之后才纷纷离去。这就是“黑羊效应”的真实写照,我们相信,大多数起哄的人并没有杀死轻生者的主观意愿,但是他们的一时兴起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真正的黑羊效应 展示自己的阴暗面(2)

相比上面的这个极端的例子,我们身边的“黑羊效应”则更为广泛,只要有群体存在,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团体,就会有欺凌与排挤。有的人自以为一身正气,从不加害于他人,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正义”也会成为伸张罪恶的工具;有的人想要“独善其身”,却因为自己的不作为成为他人指责的对象。

事实上,我们生活中的“白羊”、“黑羊”与“屠夫”的角色经常互相转化,今天无比可怜的“黑羊”在明天就有可能化身为冷血无情的“屠夫”。遗憾的是,我们很少有人可以意识到自己正处于这个古怪而残酷的漩涡之中。

有人说,“黑羊效应”是善良者的罪恶,也有人觉得这个世上没有真正的好人,只有恶人与戴着“好人面具”的恶人。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诡谲的现象呢?

真正的黑羊效应 展示自己的阴暗面(3)

从众心理与罪恶共享

从众心理(conformity behavior)是大众心理学中的经典概念,指个体的行为、思想会受到所处人群与环境的影响,并使自己的认知与周围的人逐渐趋于一致,从众心理是人类社会最常见的群体效应之一。

比如,在排队等车时,有几个人首先站在了错误的站台候车,而后来的人虽然对前者的位置表示疑惑,但是为了避免自己“特立独行”,而往往会选择与那些出错的人站在一起,而随后前来候车的人也纷纷跟着出错。他们之中有的人根本没有思考便与前面的人站在了一起,而有的人即使感觉到了异样,也难以鼓起勇气做出正确的选择,其实他们不过是为了避免与群体格格不入。

真正的黑羊效应 展示自己的阴暗面(4)

同理,人们也会对那些在群体之中与众不同的人表示不解与敌视。有的人因为身高太矮而被人歧视,有的人因特殊的发色、肤色遭人嘲笑,还有的人因为行事风格与众不同而受人排挤。而人们在受到群体的欺负之后,也会逐渐否定自己原先坚持的东西,最终其行为、兴趣、个性等被群体同化,这个过程被称之为去个性化。

我们会发现,真正能够把人们结成利益共同体的不是交流与合作,而是罪恶的共享。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大的信任,便是将自己的阴暗面展示出来。个人犯下罪恶可能会后悔与懊恼,而集体犯下罪恶之后反而会让集体的关系更为紧密,因为他们都成为了一根绳上的蚂蚱。因此,人群中的“屠夫”们在加害“黑羊”时并不会有太多的负罪感。

真正的黑羊效应 展示自己的阴暗面(5)

东野圭吾在《白夜行》中评价道:世上有两样东西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人性确实是一个不可讨论的问题,绝对的善与恶也根本不存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没必要做“正义的伙伴”,也不能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我们不求尽善尽美,但也要问心无愧。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黑羊效应》

第一心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