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论递归原文(缠论答疑系列-递归函数)

上篇讲到了,以 K 线图作为分析依据,已经对真实的走势有了一定程度的失真,1 分 钟 K 线失真的少,5 分钟 K 线失真的多,用 K 线图来看势,就像选用不同倍数的显 微镜来观察一只猴子,在日线下看猴子,还是一只猴子,在 30 分钟图里看猴子就只能看到猴子的一只手,在 5 分钟图中看就看到手指头,在 1 分钟图中看看到的是手指上的细胞,但细胞其实还是由分子、原子一直到最小粒子构成,只是显微镜的能力达不到了,只能看到细胞,那么细胞内部的情况也只能被忽略不计了。

我们来看看原文中是怎么讲的,先看《教你炒股票 53-三类买卖点的再分辨》中:

而实际上,一般能得到的图,最多也就是 1 分钟级别的,因此,可以从这个图入手。 当然,也可以从 5 分钟,甚至更高入手,但这就等于把显微镜倍数弄小了,看到的东西自然没有 1 分钟的多且清楚。再次强调,什么级别的图和什么级别的中枢没有任何必然关系,走势类型以及中枢就如同显微镜下的观察物,是客观存在的,其存在性由上面所说最原始的递归定义保证,而级别的图,就如同显微镜,不同倍数的看这客观的图就看到不同的精细程度,如此而已。所以,不能把显微镜和显微镜观察的东西混在一起了。

本人对这段话有如下注解: 大部分的初学者都容易犯晕,不明白图形和走势是什么关系,不同分钟的 K 线图只是这个客观的唯一的走势的不同精细程度的显微镜中所看到的图像而已,并不是这个客观的,由一笔笔交易组成和递归的那个走势本身,而什么 1 分钟、5 分钟、 30 分钟级别走势,只是为了方便而给某个级别起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基本就以对应的几分钟 K 线图来起的,完全可以叫 N1 级别,N2 级别,N3 级别,重要的是定好 N0 这个最小级别是什么。

所以,很多人总在争论这是几分钟级别的中枢、那是几分钟级别的走势,结果到头来, 其实是两个人的显微镜不同所造成的差异。因此,在讨论级别时,首先要把显微镜统 一好才有继续探讨的基础,否则就是浪费时间。

搞懂了显微镜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定义在某显微镜(某周期的 K 线图)下,如何定义 f1(a0)=a1,f2(an)=an 1。上一篇中提到,最真实的最小级别走势中枢是三个连续相同价位的交易,如果在 K 线图中,这个最小级别的中枢应该是三根有重合区间的 K 线才对,但后面为什么还有分型、笔和线段等概念呢?这岂不是前后矛盾,a0 不统 一了么?

原因是这样的,按常理来说,一旦确立了显微镜,也就是确定了最小级别的 K 线图作为分析依据,最小级别的中枢应该是三根 K 线的重合区间,这和三个连续相同价位的交易是最小中枢的定义是最接近的,但是在小级别 K 线图中,经常会出现以下两个问 题:

1. 某随机大单造成的价格波动,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市场合力,成为分析中的杂音,这种情况非常常见。

2. 三根 K 线重合的频率非常高,大大增加了走势分析的工作量。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缠师才设计了分型、笔和线段,来作为构筑最小级别中枢的基本构件,也就是说分型、笔和线段是为了定义 f1(a0)=a1 来设计的。这才我们常用的最小级别中枢是 1 分钟图上由 3 个线段重合而不是三根 K 线重合的主要原因。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分型、笔和线段为什么要如此设计。首先看一下《教你炒股票 82-分型结构的心理因素》中的描述:

走势反映的是人的贪嗔痴疑慢,如果你能通过走势当下的呈现,而观照其中参与的心理呈现,就等于看穿了市场参与者的内心。心理,不是虚无飘渺的,最终必然要留下痕迹,也就是市场走势本身。而一些具有自相似性的结构,就正好是窥测市场心理的科学仪器。

缠师用一个顶分型的过程来描述分型结构的心理因素,为此配了一张图,如 下:

缠论递归原文(缠论答疑系列-递归函数)(1)

由上可见,一个分型结构的出现,如同中枢,都是经过一个三次的反复心理较量过程, 只是中枢用的是三个次级别。所谓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所以一个顶分型就这样出现了,而底分型的情况,反过来就是。

我们知道,分型是构成笔的基础,一个分型结构也包含了类似中枢的心理结构,笔是由顶底分型构成,那么一笔中至少包含了类似最小级别中枢的心理结构。

为什么不能用笔作为最小中枢?在《教你炒股票 83:笔-线段与线段-最小中枢结构的不同心理意义 1》开篇就提到了这个问题,以下是原文的解释:

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不能由笔构成最小中枢?其实,这不是一个问题。为什么? 因为实质上,我们是可以设计这样的程序,也就是用笔当成构成最小中枢的零件,但这样构造出来的系统,其稳定性极差。

众所周知,一笔的基础是顶和底分型,而一些瞬间的交易,就足以影响其结构。例如, 突然有人打错单,或者有人给老鼠仓送货,那么全天走势的分析就大变样了。而由线段构成最小中枢,则不存在这个问题。为什么?一个线段的改变,不会因为一个偶尔 一笔的错误而改变,也就是说,线段受偶尔性的影响比较少,想想要破坏一个线段的麻烦程度,就知道这一点。【一笔的破坏并不能改变线段的方向】

从心理上看,偶尔因素是允许发生的,只要不被再次确认,就证明偶尔因素对原来的心理合力没有大影响,反过来确认了该合力的有效性。所以,线段破坏本身,其实就反应着一种微妙的心理结构的变化。特征序列分型的引入,本质上就是去勾勒这种心理结构的变化的。就像一般的分型,三次的确认才能构成,特征序列的分型,本质上也是一样的,这样的确认,其有效性就极大增加了。由此构成最小中枢的零件,才是合适的。【特征序列的分型也是代表着三次正向力量的衰竭】

所以,在原文中已经很清楚地解释了为什么要采用线段作为中枢的基本构件,同样, 也正是因为线段的设计,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为 K 线的失真带来的问题,这是因为线段的结构更加稳定,改变线段的力量更能体现出市场的合力。

所以,在分笔分段之前,有必要对笔和线段的来龙去脉有清晰的认知,否则就会永远陷入到无休的分笔分段的细节中。

那么,在了解了笔和线段的本质意义之后,再回到最初的问题: “因为有 T 加 0 限制,我们不能操作一分钟级别,如若选择五分钟为自己最小可操作级别,五分钟中枢是选择笔中枢还是线段中枢?希望结合师哥日常操作,介绍选择笔中枢和线段中枢的优缺点”

这个问题隐含了另一个问题:看图级别和操作级别的区别!

看图级别其实就是你设定的精度是什么,你的显微镜选用的是几分钟图,比如以 1 分 钟图作为显微镜,那么你对走势的分析应该如下:

1. 先在 1 分钟图上,根据笔、线段划定 1 分钟的中枢,然后根据中枢划分 1 分钟走势类型。

2. 再由 1 分钟走势类型划分 5 分钟中枢,根据 5 分钟中枢划分 5 分钟走势类型。

3. 由于 1 分钟图上看 5 分钟走势类型可能会比较吃力,就可以将确定好的 1 分钟走势类型标记在 5 分钟图形上,这样 5 分钟级别的走势类型就在 5 分钟图上也能清晰展示了。

由此就可以解答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在 5 分钟图上的一段在 1 分钟图上有时是一个 1 分钟线段,有时又是一个 1 分钟走势类型?

这就是因为设定的精度的问题,此时,我们设定的精度是 1 分钟图,那么一切的划分都以 1 分钟图为准,在 1 分钟图上,有的笔延伸地很长,有的笔只有五根 K 线就完成了,那么三个很长的笔组成的 1 分钟线段,在五分钟图上看起来也是一个线段,而 三个很短的笔组成的 1 分钟线段在五分钟图上看起来也就是一笔。

以哪个为准?当然以你设定的显微镜为准,你定的是 1 分钟图是显微镜,就以在 1 分 钟图上分析出的结果为准,在 5 分钟图上即使有一个线段成立,但对应在 1 分钟图上如果仅仅也是一个 1 分钟线段,那么也不能认为 5 分钟图中的这个线段就是一个 1 分钟走势类型。

回到刚才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描述中“如若选择五分钟为自己最小可操作级别”,这里指的是操作级别是 5 分钟级别,而后一句“五分钟中枢是选择笔中枢还是线段中枢?”,这里就变成了看图的级别,因此这个问题本身的毛病就在于将这两个级别搞混了。

其实这个问题的本意应该是这样: 如果选择 5 分钟级别为自己最小的操作级别,是否应该在 5 分钟图上来分析, 以及在 5 分钟图上用笔中枢还是线段中枢?

那么答案自然就很简单了,是否应该在 5 分钟图上来分析,这取决于你的精度要求, 如果想要高精度,就用 1 分钟图来分析,然后在 5 分钟图上标记 1 分钟走势类型即可。 如果对精度的要求没那么高,那就完全可以直接在 5 分钟图上来划分笔、线段、中枢 和走势类型。

至于在 5 分钟图上用笔中枢还是线段中枢的问题,其实前面也已经回答,笔中枢的稳定性差,如果你能忍受,那完全没问题,如果忍受不了,就还是老老实实地用线段作为中枢的基本构件吧。

我的建议是用 1 分钟图作为显微镜,然后在 5 分钟图上来标记,具体办法可以查2022-07-26日写的一篇《规范的解盘格式》,这样的一个好处就是,在买卖点出现的当下,可以通过查看显微镜级别的图来定位区间套。也就是说,操作级别至少要比显微镜的级别高。 否则在处理当下时,就少了一个精密仪器可用了。

至于当下是什么?如何当下?就放在下一篇来谈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