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县属哪个市(河南省孟津县概况)

孟津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丘陵山区,洛阳市下辖县,东距郑州110公里,西距三门峡90公里,南与洛阳市区毗邻,北临黄河。[1]

全县辖十镇一区,226个行政村,总面积758.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6万,县政府驻城关镇。2014年获得“河南省级生态县”称号。

孟津,夏属孟涂氏封国;商前期为畿内地;周设平阴、谍城两邑,战国为韩地;秦改邑为郡县,称谍城、平阴县;西汉为谍城、平阴、平县三县辖,隶属河南郡;王莽改平县为治平县,东汉复改治平为平县;三国魏时并平县、平阴、谍城县三县为河阴县,隶属河南郡;晋至南北朝时,归属屡变,但县名未改,东晋置河阴郡;隋并河阴入洛阳县,隶属河南郡;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大基县(治今孟县西),八年省。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复置,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更名河清县,属河南府。(唐初划河阴出洛阳跨黄河置大基县,后改为柏崖县、河清县,隶属河南郡);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徙治于白坡镇(今洛阳市吉利区内)。宋时为河清县,隶属河南府;金熙宗天卷三年(1140年)废河清县改县名为孟津,县治从黄河北岸白坡镇迁至孟津渡(会盟镇花园村)。金改河清县为孟津县后,经元、明、清、中华民国至今,县名未改;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黄河水患,县治迁孟津老城;历元、明、清属河南府,治老城不变。金、元、明、清时隶属河南府;1913年属豫西道。民国初隶属河南省河洛道,1925年隶属道尹公署,1927年隶属河南省政府豫西行政长官公署,1933年隶属河南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属洛阳专区。1959年县治由老城迁长华(今城关镇),1968年属洛阳地区。1971年11月由地区划属洛阳市,1976年11月复划属洛阳地区,1983年11月重划属洛阳市。 孟津县以周武王会八百诸侯于孟津渡而得名。孟津据《尚书"禹贡》注“孟为地名,在孟置津(即渡口),谓之孟津”。

孟津县地图

孟津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偏北,居黄河中下游交界处,属洛阳市辖县。县城距省会郑州134公里,距洛阳市区10公里。县域东连偃师市、巩义市;南依洛阳市市区;西临新安县;北与济源市、吉利区、孟县相接。全县跨东经112°12′—112°49′,北纬34°43′—34°57′。东西长55.5公里,南北宽26.9公里,面积758.7平方公里。[4]

地形

孟津地形西高东低,中部高,南北低,形如鱼脊,东部南北两侧为洛河黄河阶地,较为平坦。西部山区最高海拔481米,东部黄河滩地最低海拔120米,全县平均海拔262米。县境中西部为邙山覆盖,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邙山南接洛阳盆地,北至黄河谷地,由西而东贯穿全境,全长约55公里,宽17公里,总面积约56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4.8%。邙山为黄土地貌类型,丘陵起伏,呈丘岗形态。冲沟发育,北侧沟谷为南北向与黄河谷地连通,南侧沟谷为西北、东南向,通向洛河谷地,沟谷一般深40—60米,多呈“U”形。[4]

气候

孟津县属哪个市(河南省孟津县概况)(1)

孟津县城

孟津地处豫西丘陵地区,属亚热带和温带的过渡地带,季风环流影响明显,春季多风常干旱,夏季炎热雨充沛,秋高气爽日照长,冬季寒冷雨雪稀。平均气温13.7℃,1月最冷,平均为-0.5℃,7月最热平均为26.2℃。平均降水量为650.2毫米。[5]

全县地形复杂,光、热、水等资源差异明显。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70.1小时,6月份日照时数最长,为247.6小时;2月份日照时数最短,为147.5小时。全年平均日照率为51%;在作物生长的4—10月份,日温差5月份最大为12.7℃,8月份最小为8.6℃,积温平均为5046.4℃;平均无霜期为235天;年平均降水量为650.2毫米,保证率80%的降水量为600毫米。最高年降水量1035.4毫米,最低年降水量406毫米。7月降水最多,平均为164.1毫米,1月降水量较少,仅6.9毫米,特别是夏季降水量变化大,易造成旱涝不均。[5]

水文

孟津属黄河水系,主要河流有黄河、金水河及瀍河等。黄河为孟津县的最大河流,黄河自新安县从西进境,向东流入巩义市,蜿蜒县境北部,经黄鹿山、小浪底、王良、白鹤、会盟5个乡镇,流程59公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能够人为有效控制其流量。位于其下游的西霞院水利工程正在施工中,建成后对黄河流量人为控制将提高到更高程度。金水河经麻屯镇入洛阳涧河,县境内长6.5公里,流域面积62.7平方公里。缠河、横水、图河为季节性河流,流量或减少、或干涸。

矿产

全县已勘测探明储量的矿产主要有原煤、紫砂岩、砂岩、沙、粘土等5种。

原煤主要分布在横水、麻屯等镇,2003—2004年,义马煤业集团公司和国家l29勘探队在横水境内勘探,预测其总储量6.5亿吨左右。2004年12月份义煤集团在元庄村南进行开采,年产量150万吨。紫砂岩主要分布于小浪底镇西部,总储量约1.5亿吨,可用于制做墙面砖和普通陶瓷器具。建筑用砂岩主要分布在白鹤、小浪底2个镇。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大坝主要用此建设。周围县市公路、边坡、护沟均用此建筑。黄河岸边分布大量卵石,或用于直接建筑和建材原料,或用于奇石欣赏。建筑用沙主要分布于黄河南岸边范围内,由黄河水长期冲涮作用从上游携带而来,广泛用于周边的工程建筑。砖瓦用粘土分布广泛,土层深厚,主要用于建筑用砖瓦烧制,出于耕地保护,已停止开发。[6]

土地资源

孟津县土地资源类型复杂多样,土壤分2个土类,6个亚类,17个土属,50个土种,其中褐土占93%,为全县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土壤。潮土类占7%,分布在黄河漫滩和一、二级阶地。[6]

截止到2010年底,孟津县土地总面积75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71815.7亩,占51.98%;林地43608亩,占3.96%;园地18162.9亩,占1.65%;其他农用地130870亩,占11.90%,居民点工矿用地148620.1亩,占13.5%;交通用地12877.8亩,占1.17%;水利设施用地14855.4亩,占1.35%。未利用地75927.3亩,占6.90%,其他土地83257.2亩,占7.57%,分别为河流水面50496.7亩,苇地167.4亩,滩涂32593.1亩。[6]

水资源

孟津地处丘陵区,水资源贫乏,且分布不匀,地下水埋较深,多在80—250米之间。全县资源总量为416024万吨,其中黄河一级阶地区为43130万吨,洛河阶地区为11473万吨,黄土台塬区为361421万吨。总储量为年平均补给量的54倍。地表水10062万方,过境水为7685万方。水资源可利用量丰水年15733.6万方,中旱年14227.0万方。全县农业人均占有水资源仅574方,亩均水资源341方,低于全国、省、市水平。黄河、洛河阶地较多水资源很难调到中西部黄土丘陵区和基岩浅山区使用。除黄河、中州两条大渠外,全县配套完好机井1697眼。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6]

植物资源

截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县有树种119个,隶属48科。近年来又引进很多新树种和优良品种,但在生产中应用的主要有泡桐、杨、柳、中国槐、刺槐等用材树种和梨、苹果、桃、李、杏等果木树种以及杜仲、银杏、花椒等特用经济树种。其余多是野生自然分布和庭院绿化观赏树种。[6]

动物资源

黄河湿地有动物724种,其中鸟类175种,兽类22种,两栖类10种,爬行类17种,昆虫437种,鱼类63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大鸨、黑鹳、白鹳、金雕、白肩雕、白头鹤、白鹤、玉带海雕、白尾海雕、丹顶鹤等10种;二级保护动物有大天鹅、灰鹤、白琵鹭等31种。

孟津是一个具有4000年文明史的中州名县,位于万里母亲河黄河和千年洛河之间,是举世闻名的中华两河流域中心,是华夏民族的摇篮,是河洛文化的发祥地,有“河图之源、人文之根”之说,龙马负图、伏羲画卦、八百诸侯会盟、伯夷叔齐扣马谏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20]北邙陵墓群、汉魏洛阳故城、龙马负图寺、王铎故居、卫坡古民居等40多处古文化遗址遗迹被列为国家或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景名胜

孟津县属哪个市(河南省孟津县概况)(2)

王铎故居

黄河小浪底景区:中国AAAA级旅游景区,总面积1262平方公里,由小浪底大坝、荆紫山、八里峡、三门峡大坝四个片区,13个景区,113个景点组成,是河南省以黄河中下游水利枢纽工程 ,以峡谷河流为主要特色,曾先后荣获“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河南十大热点旅游景区”、“东亚十佳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21]

龙马负图寺景区:位于孟津县会盟镇雷河村,因“龙马负图出于孟河之中”而得名,始建于晋怀帝四年,是河洛文化中“河图”的发现地、中华易学文化的发源地,被誉为风水之源,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1]

孟津县属哪个市(河南省孟津县概况)(3)

黄河小浪底(4)

王铎故居景区:位于中州名镇会盟镇老城村,属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是明清大书法家王铎的宅第,故居毁于战火,于1998年11月动工,按王铎故居原貌修复重建,历时一年完竣。修复后的王铎故居主要包括故居和宅居园林,占地面积180余亩,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21]

汉光武帝陵景区:汉光武帝陵,古谓原陵,谷称汉陵,为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光武帝刘秀陵园,始建于公元50年,公元57年光武帝刘秀归葬于此。该陵由神道,陵园和光武祠三部分组成。[21]

西霞院风景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反调节水库形成的风景区,位于孟津县白鹤镇西霞院村北的黄河两岸,库区面积达30余平方公里。[21]

中国牡丹画第一村:地处洛阳汉魏故城遗址的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因公元62年东汉明帝为迎接西域入贡飞燕铜马筑“平乐观”而得名。“平乐农民牡丹画”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郭泰安为首的几位当地农民画师。他们以中国传统写意绘画技法为主,饰以醇厚色彩,展现国花牡丹之神韵。[21]

中国三彩艺术第一村:孟津县朝阳镇南石山村是工艺唐三彩的发源地。1920年前后,南石山村陶塑艺人高良田仿制唐三彩制品,首获成功。2000年朝阳镇被省有关部门命名为“三彩之乡”。[21]

古城防

成周城:周武王灭殷商以后,其弟周公姬旦营建成周城,史称下都,遗址在平乐乡金村、翟泉一带。是上都王城(洛阳市王城公园)和镐京(陕西省西安市)的东部屏障。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朝建都于此,近代名其遗址为洛阳汉魏故城。

金墉城:俗名李密城,位于平乐乡金村,建于三国魏明帝太和元年(227年)。金墉城自227年建造至632年废弃,历405年,今遗址尚存。

河清城:为秦汉平阴、曹魏河阴县城。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大举攻北齐,陷河清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入东京,李光弼守河阳三城,史思明屯兵河清城。南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四月,金兀术分道攻宋,陷河清城,闰四月南宋收复河南各州县,河清复归南宋。

孟津小城:亦称孟津小垒。西晋永嘉五年(311年)六月,汉赵前军大将军呼延宴、始安王刘曜、征东大将军王弥攻陷洛阳,掳西晋怀帝司马炽。朝臣共推傅祗为盟主。屯于孟津小城,号召各州郡发兵支援,北魏泰常八年(423年)发兵攻南朝宋。宋洛州司州毛德祖遣振威将军窦晃为河阴县令,带500兵卒驻守孟津小垒,抵御北魏。

回洛城:北齐因回洛仓筑回洛城。唐武德三年(620年),秦王李世民攻王世充,布阵北邙山,怀州(今沁阳)总管黄君汉遣将张夜叉克回洛城,王世充命太子元应率军围攻未破,于城西筑月城相持,不数日为唐军攻占,兵败逃回洛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