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知识延伸 从需求层次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部编版语文课本指定中学必背古文中,涉及《论语》的一共有3次,前2次都是挑选了12个小段的话,可第3次却是一段完整的故事,叫做《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要求背诵内容如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孔子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毋吾以也”,就是“毋以吾也”,这种宾语前置现象是古文中常见的,比如《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意思就是“吾与谁归?”

“毋以吾也”的“以”,有两种解释:当“因为”讲,或当“用”讲。依前者,孔子是说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就说话拘束;依后者,孔子是说我年长了人家不用我了。但总之重点在后面:平常你们总说不被了解,假设人家了解,你们将做些什么呢?

这时候,几位弟子不同的性格就展现出来了。子路“率尔而对”,贸然地站起来就说。这是孔子弟子中最出名的之一,也是个性最鲜明的之一,孔子评价:“由也喭(yàn)”,说仲由(子路的字)啊,性子刚烈而鲁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神经比较大条的一类人。你看下面冉有和公西华的发言前都没有描述,偏子路一个“率尔”先跳了出来,性格也跟着跳了出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知识延伸 从需求层次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

子路上来就着眼于“千乘之国”,我们之前讲《曹刿论战》时提过,春秋时国力以兵车为计,千乘之国在当时属于“中等发达国家”,我们这位“子路大将军”抱负可不小,他先给自己设了一个“烂摊子”局面:这个国家夹在大国之间,时常有外敌侵犯,内部也是既少粮也缺菜,内忧外患别提多惨了,可是自信满满的子路说只要三年就能让这国家的人既骁勇善战又知晓道理。

那种危局之下国家能保住就不错了,他还能三年做成那样不是很厉害吗?可孔子却微微一笑。你看,又和冉有、公西华有区别了,他们说完后老师没有表态,可在子路这儿笑了一下。我们生活中遇到哂笑心里也会不舒服,那不是认可的笑,而是带些轻视的笑。子路一定也挺郁闷,老师为什么笑我呢?可是孔子没继续说,子路只能往下听其他人的发言自己再琢磨。恐怕这也是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体现吧,你得自己先去悟,不是上来就让我告诉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知识延伸 从需求层次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

下一个发言的是冉有,正好和子路形成鲜明对比。《先进篇》里有一段专门写他俩的,说子路问老师“听到合理的事就去做吗?”孔子说:“怎么能不先问问父亲和兄长呢?”冉有也问“听到合理的事就去做吗?”孔子却说:“去做吧!”公西华就不懂了:“老师,怎么他们同一个问题您给俩答案呢?”孔子说:“冉有胆小,做事总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子路一个胆子两个大,我得压一压让他谨慎些。”

你看,这次各抒己志冉有也和子路显著不同。“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让我治理三年,可以使百姓富裕起来,但是要礼乐修明,就得另请高明的君子来做了。”国家是“六七十里”还是“五六十里”都要严谨地再明确一下,谈到礼乐教化还要请别人来胜任,冉有谦退的性格两句话就呼之欲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知识延伸 从需求层次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

孔子没有表态继续问公西华,这位弟子说:“我不敢说能做,只是愿意学习罢了。”上来一听感觉怎么一个比一个没自信啦、真是这样吗?其实人家真的只是谦虚。孔子评价公西华:“穿上华丽的礼服立于朝堂之上,可以做一个优秀的外交官。”虽然在这里说“愿为小相”,可得看人家干的是什么:宗庙之事、如会同(会盟诸侯)、端章甫(朝见天子),哪件是一般人干的?

三人答毕,整个的铺垫才算结束,真正的主角才正式登场。

2

子路发言前用了两个字“率尔”,后面两位一个字都没有,可到了这位曾皙先生,居然是“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详详细细、不紧不慢地写起动作、声音、形态来了。

读到此时我们才知道人家师徒的谈话还配着乐呢,就跟当年的《实话实说》一样,多么讲究。“弹瑟之声渐渐息了,铿地一声曾皙放下了瑟,起身就答……”,由缓到急的行文节奏既表现了曾皙不慌不忙的平和心境,又看得出他早已在心里有了答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知识延伸 从需求层次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4)

曾皙最后发言,可你注意到了吗?开篇却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年龄顺序上其实应该排在子路之后的,因为他在伴奏所以才最后一个出场。他说我和三位的回答都不太一样,亏得孔子鼓励他说出来,一出口不仅和前三位不同,简直古往今来也没有几个比得上: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儒家谈到人生目标,常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可那毕竟只是道理,并不直观真切,及至看到这一句,我想很多人追求的人生境界都会有所改变。至简至真、至乐至诚,如此的诗意和境界多年来也只在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感受到过,可私认为那两篇和它相比也有所不及。

暮春时节,农历三月,我们都有生活的体验:正是春意盎然的好时节。纯真快乐的人们和自然最美的时光融为一体,相比之下前三位治国行政的表达高下不是立现吗?难怪连孔子都喟然长叹深表赞同。不是都说儒家尚进取,道家尚无为吗?这里怎么解释孔子的赞同呢?其实何必那么非黑即白地给人家划派别、贴标签,这样至美的境界不才该是圣人的选择吗?

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知识延伸 从需求层次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5)

孔子笑子路,是因为他不懂治国以礼,反而言辞毫无谦让,可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有高下之分吗?在孔子这儿至少后两人看不出来,可是我们读来总会有一种四人一个比一个高明的感觉。当然,这可能是前有子路,后有曾皙,一低一高的两端造成的,不过后来觉得也可以从需求层次角度来解释这样的感觉。

子路的着眼点在于“安全”,内忧外患中挽狂澜于既倒,教化民众能够保卫自己;冉有着眼于“富裕”,显然上至国下至民只有在安全的基础上才有发展生产可言,富裕是更高层次的追求;公西华则是“礼仪”,仓廪实而知礼节,物质财富有了,礼节教化等精神层面的追求才有支撑,显然又高一级;而曾皙一下提升到了“审美”和“哲学”的高度,人不但实现了物质和精神上的自我实现,还和自然融合成“真善美”的一体了。

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知识延伸 从需求层次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6)

每每读起曾皙的这段话,都被它的美所感动,它所描述的画面有如梦境。而最近发现,这里还有着另一层的感动。

为什么我们开始要说这一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出自《先进篇》?因为它是专讲各位弟子的这一整篇的最后一段。看过了颜回、子贡、子路、冉有、公西华等等弟子的人生起落,在那些遗憾、欢笑之后,是这一段回忆中的谈话。就像影片结尾的闪回一样,那时,后来死于内乱的子路、助季氏为害的冉有都还坐在老师身边畅谈理想,曾皙还向大家描画了最完美的憧憬,一切恍如昨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