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大忌书法欣赏(君子立身中和务实为本)

从中国传统道观念来说,“中和”是关于人们的行为、态度的总体性道德要求;从艺术理论或书法美学范畴上说,“中和”思想也属于书法美学的一个命题,书法技法里的中锋技法更是“中和”思想的一个具体的代表或重要元素。故君子立身“中和”务实为本,书法用笔则正锋沉着为根。

行书大忌书法欣赏(君子立身中和务实为本)(1)


一、中和之谓,刚柔兼济、阴阳协调

“中和”要求人们做人、立身要中正,处事要合乎中道,避免过度和不及的偏激行为,使人际关系之间保持一种团结、和平、和谐的良好状态。在个人修养方面,“中和”这一道德规范要求人们在视听言貌思和七情六欲方面保持一个适当的限度,使之合乎礼乐的规定。“中和”规范,反映了中国人对于“度”的认识和把握,是很有价值的。

《淮南子・汜论训》中说:“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故圣人之道,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太刚则折,太柔则卷,圣人正在刚柔之间,乃得道之本。积阴则沉,积阳则飞,阴阳相接,乃能成和。”

这句话的讲的是天地之间的气,没有比和气更大的。所谓和,就是阴阳协调,日夜分开,而万物生长。春分时万物开始生长,秋分时万物成熟。生长与成熟,必然是得到了和气中的精微之气的结果。因此圣人的道术,宽容而严密,庄严而温和,柔软而直率,威猛而仁厚。过分刚强就会折断,过分柔软就会卷曲,圣人正好处于刚柔之间,才得到了“道”的根本。阴气积得厚了会沉滞,阳气积得多了会上扬,阴气与阳气相接相合,才能成为和气。

行书大忌书法欣赏(君子立身中和务实为本)(2)


二、心正笔正,取圆立骨、偏以姿丰

正锋也叫“中锋”,中锋技法在毛笔书法中是最主要的笔法,也是最善于表达丰富形质内涵的技法。故中锋用笔要以端正沉着为根本。就像君子的立身立言当以脚踏实地为本。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说的书法,实际上又是讲做人(笔谏),也包含中和思想。

学习书法,从用笔技法角度来说,要先从用笔入手,就是先求中锋,以定其骨,然后考虑侧锋,方能够利于书法线条的丰富变化。郑绩在他的《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笔》中说:用笔以中锋沉著为贵,中锋取其圆也。沉着取其定也,定则不轻浮,圆则无圭角。所谓活泼者,乃静中发动,意到神行之谓耳。郑板桥在自己的《竹石》中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中人格精神的反映,在书法是也是通用的。

行书大忌书法欣赏(君子立身中和务实为本)(3)


我们知道,从来论书者,皆主张笔笔中锋,所谓中锋,就是在行笔过程中,如蔡邕《九势》所说,“今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从篆,隶、楷、行、草各体书法,以及历史上各个书家的表现技巧来看,确以运用中锋为主,特别是篆书,全用中锋,因此,中锋运笔,可以说是中国书法艺术统的基本笔法。

在具体的实践中,不论“提”、“按”、“起”、“倒”、“转”、“折”,令笔锋常在点画中间行,亦即中锋运笔,固然是好的。不可否认,在创作时,作品中呈现出的形、神、意趣,情采,都是靠灵活多变、非常自然的运笔体现出来的。

行书大忌书法欣赏(君子立身中和务实为本)(4)


因此,实际上,笔锋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保持在笔画的正中间轨道上的,书者只是凭感觉有意无意地控制着这支笔,令其基本上保持中锋行笔,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笔笔中锋”的真正含义。

所以,任何事物,都不可机械地认识和理解,只有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才可能有正确的运用。

尝言:“正以立骨,偏以取姿”,随心所欲,千变万化,方谓正旨。因此,对那种“画之中心有一浓墨正当其中”,且“笔曲折处亦无偏侧”的说法,大可不必深究。中锋运笔所产生的效果是:点或浑凝圆劲,或秀逸含蓄,更耐人寻味。

行书大忌书法欣赏(君子立身中和务实为本)(5)


三、中得心源,躬行笃行,明德践行

做人或书法取“中和”审美理想,是一件修心学书共同培养的事。修心以养思想,思想认识熏陶书法品味,二者相互想成,互助并进。做到这一点,离不开躬行和笃行。

躬行与笃行虽然意思相近,但也有区别。躬行是亲身实践之意,笃行是一心一意,实行之意。这是儒家所谓“五事”之一。儒家基本典籍《礼记・中庸》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辦之,笃行之。”意思是说君子应广博地学习,审慎地问辨、考,最后是坚定地践行。“

学、问、思、辨、行”与《礼记・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同为士君子修身的重要项目。历代思想家对此都有论述。但知与行作为哲学与道德范畴,在宋明理学中讨论得最为广泛。

行书大忌书法欣赏(君子立身中和务实为本)(6)


宋明理学思想家们,把知与行统一起来,特别是把道德的知与行统一起来,认为要真正懂得道德知识,就应该见诸道德实践,知“孝”就应该行“孝”等等,这些观点包合着很多合理成分。

特别是就道德方面而言,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的高低,主要是看他的具体的道德行动。

从这个意义上说,躬行与笃行就是最重要的道德修养的方法。也是涵养书法艺术精神和气韵、品味、格调的方法。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中说:凡知者或未能行而行者则无不知。且知行义,有时相为对待,有时不相为对待。如“明明德””者,行之极也,而其功以格物致知为先焉。是故知有不统行,而行必统知也。”

行书大忌书法欣赏(君子立身中和务实为本)(7)


行书大忌书法欣赏(君子立身中和务实为本)(8)


行书大忌书法欣赏(君子立身中和务实为本)(9)


凡是认知了的却不一定践行,但能行的就没有不认知的。而,认知和践行这三者,有时是同等对待的,有时又不是同等对待的。例如,”阐明光明的德性”是践行的顶峰,但它的工夫,以探究事物的道理,获得一定的知识作为前提,所以认知可能不包括践行,而践行必须统括认知。

无论学习书法亦或养德,其理是殊途同归的。就像我们读书那样,也“万法归一”的。

《元集・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中说:读书无他道,只须在“行”字著力。如读“学而时习”,便要勉力时习,读“其为人孝弟”,便要勉力孝弟,如此而已。

读书没有别的途径,只须在“行”这个字上下气力。比时习”,就要努力时时去实习,读“其为人孝弟”,就要努,就是这样而已。

行书大忌书法欣赏(君子立身中和务实为本)(10)


行书大忌书法欣赏(君子立身中和务实为本)(11)


行书大忌书法欣赏(君子立身中和务实为本)(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