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弹歌的古诗词(上古歌谣之弹歌)

说到中国诗歌的源头,很多人会说是《诗经》,但实际上,早在有文字记录之前,民间就流传着一些原始歌谣,它们才是真正的源头不过因为年代久远,这些口头创作的歌谣,能够代代传唱、并被后人记录下来的很少,大多还真伪难辨,很多说是远古的歌谣,实际上是后人的伪作但这首二言古诗《弹歌》,语言质朴、初具韵律,带有原始生活的痕迹,是公认的“上古之作”,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关于弹歌的古诗词?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关于弹歌的古诗词(上古歌谣之弹歌)

关于弹歌的古诗词

说到中国诗歌的源头,很多人会说是《诗经》,但实际上,早在有文字记录之前,民间就流传着一些原始歌谣,它们才是真正的源头。不过因为年代久远,这些口头创作的歌谣,能够代代传唱、并被后人记录下来的很少,大多还真伪难辨,很多说是远古的歌谣,实际上是后人的伪作。但这首二言古诗《弹歌》,语言质朴、初具韵律,带有原始生活的痕迹,是公认的“上古之作”。

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断竹”,即砍伐竹子,“续竹”,指接上弓弦、制成弹弓,“飞土”,是把泥弹装到弓上打出去,“宍”,读ròu,为古“肉”字,指代飞禽走兽,但“逐”字作何解,是有争议的,可以说,如何定义这个字的意思,决定了这首歌谣的性质。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首反映原始狩猎生活的歌谣,描绘了先民们制作弹弓、狩猎的场景。“逐”是“追逐”的意思,“逐宍”就是打出弓弹后,去追逐、捕获猎物。

但也有专家追本溯源,分析考证,认为这是一首丧葬歌曲。《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时期,越国的国君勾践向楚国的射箭能手陈音询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时引用了这首《弹歌》,并陈述了弓弹及这首歌谣的由来。

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

说是在远古原始社会,人死以后,用白茅包裹,弃置于旷野。有孝子不忍看见父母的尸骨被鸟兽啃食,制作了弹弓,守在旁边,吓阻觅食的禽兽。作者看到或听说这样的感人事迹,有感而发作了这首诗歌,传播开来以后,逐渐演变为一首在丧仪活动中演唱的丧葬歌谣。按这种说法,“逐”就应该是“驱逐、驱赶”的意思。整首诗可以译为,“砍下竹子,接上弓弦,打出泥弹,驱逐鸟兽”。

这到底是狩猎歌还是丧葬歌,让专家们去考证、研究吧。我们不妨搁置争议,从歌谣本身的文字出发,来欣赏这首古朴的佳作。

这首歌谣可谓言简意赅。全文仅八个字,两字一顿,节奏明快,每句以一个动词带出,使画面富于动感,犹如一组快速移动的镜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制造弹弓、驱逐或追捕鸟兽的全过程。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在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这几个关键动作之间,省略了很多过程。比如歌中没有交代怎样“断竹”,也没说使用什么制作弓弦,以及如何“续竹”,泥弹的制作过程,诗中也未提及。但去掉了细枝末节,非但不影响理解,反而唤起我们对“断”、“续”、“飞”、“逐”动作前后过程的想象,脑海里不自觉地浮现出衣着原始的先民,在茂密的竹林砍竹、削竹,用竹片制作弹弓,再用弹弓弹射飞禽走兽的场景。

不由得感叹文字的生命力,尽管过去了几千年,读到上面的文字,画面依然鲜活生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