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陵墓在何处为何误传两千年(质疑宁远九嶷山舜帝真身葬地正穴)

——雷燧为何选在宁远县建造舜帝祭祀陵?

作者:檀刀

宁远九嶷山舜帝陵正殿右侧的石堆上有“正穴”二字,而且在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神地”的居中位置,确实是一块少见的风水宝地。

舜帝陵墓在何处为何误传两千年(质疑宁远九嶷山舜帝真身葬地正穴)(1)

现有湖南学者说这个舜帝“正穴”是舜帝真身葬地,舜帝就葬在宁远九嶷山舜源峰下的舜帝陵。

永州记忆唐柏荣说:宁远“九嶷山舜帝陵已成为历史定义,任何不怀好意之徒质疑都是闹剧一场,权当笑话看!”

但令人奇怪的是宁远九嶷山这个号称是舜帝真身葬地的正穴,湖南相关管理部门却不敢向国家文物局报告,请国家考古专家前去这个舜帝“正穴”考古,并进行挖掘。

既然宁远九嶷山玉琯岩的舜庙遗址都进行了考古挖掘,那为什么又不对这个舜帝真身葬地的“正穴”进行挖掘呢?

其实,这个舜帝陵并不是如唐柏荣所说“九嶷山舜帝陵已成为历史定义”,这个舜帝陵只是一个祭祀陵,而不是舜帝真身所葬的真陵。

如果谁要请考古专家来挖掘,就如唐柏荣所说是“任何不怀好意之徒质疑都是闹剧一场,权当笑话看!”

舜帝陵墓在何处为何误传两千年(质疑宁远九嶷山舜帝真身葬地正穴)(2)

为了不让为舜帝造出的这个正穴“当笑话看”,只好不进行考古挖掘。

对于为舜帝造出这个“正穴”,早有蔡次敏先生撰写了《舜帝真身陵新考》,指出: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 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翰林院编修雷燧祭舜,此时舜庙已湮灭无存。主持修舜庙的雷燧在九嶷山又找不出符合帝王规制的舜冢。雷燧就看风水为舜帝修了一座祭祀陵。

湖南学者郑国茂著有《舜帝之谜》,他说了实话:“明洪武四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遣编修雷燧祭舜,确认舜源峰四周青山拱卫,颇有帝王之气,应是舜陵所在,于是将舜庙迁于舜源峰下,舜庙坐南朝北,表达舜帝身葬九嶷,不忘北国的意思。从此陵庙合一。”

说白了,此舜帝陵“正穴”的确定,依据的是:“四周青山拱卫,颇有帝王之气”,简单来讲,就是明朝人按照明朝时的风水观,指着某个风水好的地方,就说是舜帝的正穴了,仅当成一种象征,用于祭祀而已,又岂可当真。

舜帝陵墓在何处为何误传两千年(质疑宁远九嶷山舜帝真身葬地正穴)(3)

那雷燧为什么选在宁远县修舜帝庙呢?

雷燧是元朝进士,福建建安人,明朝建立后,在国史院任编修之职。他有个同事,叫贝琼,于明洪武三年(1370),举明经,入国史院召修《元史》。在国史院,贝琼与金华宋景濂相友善,凡有著作,常互相推让。及景濂为司业,建议祀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于天子之学。太祖拒不采用,而当时犹有赞同者,贝琼乃作《释奠》以解辩之,赢得识者之赞赏。由此可知,贝琼对于国祭三皇五帝等是很热心的。

贝琼有个很要好的朋友,叫朱质夫,洪武初,奉召去宁远县当知县,临行时贝琼赠朱质夫诗一首,如下:

送朱质夫赴宁远知县

万里番禺自汉通,乘槎有客气如虹。

地分铜柱风烟外,山涌琼台雪浪中。

帝子旌旗何处问,黎人衣服与时同。

兴来好和苏公语,又度西南月半弓。

洪武四年,朱元璋皇帝命雷燧去南方寻找舜帝陵并建庙祭舜。“攷前代帝王崩,依山为陵,未有所谓塚也。”此事国史院是人尽皆知,寻找舜帝陵自然是不可能的事,关键是建舜帝庙和祭祀陵。

而洪武四年,南方新定,自古南蛮之地,民风彪悍,叛服不定,(当年以毛主席的雷霆手段剿匪,也费了大功夫),当时并非太平世界,如无本地人相助,外人进入荒山野岭,实有性命之忧。

有熟人,好办事,贝琼便向雷燧介绍了他的好友朱质夫在宁远县任知县,他只要修书一封,此事即刻可成。事成之后朱质夫有政绩,雷燧有功劳,两全其美!

雷燧于是携书来到宁远,见到知县朱质夫,两人是一见如故,一拍即合。

择日来到舜源峰下,一看此处风水好:“惟舜源峰虎踞龙蹯,外山拱护周密,舜陵当在此峰。”当即拍板定案,就择吉日在此建造了舜帝庙和祭祀陵。

难怪宁远九嶷山舜帝陵保护者永州记忆唐柏荣先生不允许他人质疑九嶷山舜帝陵是个祭祀陵!

谁质疑,谁就是“不怀好意之徒”!

舜帝陵墓在何处为何误传两千年(质疑宁远九嶷山舜帝真身葬地正穴)(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