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淮河历史意义(关于秦岭淮河你所不知道的历史)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不同的气候和地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早春二月,秦岭以南的油菜花开的正黄,一片生机盎然,而秦岭淮河以北还是一片北方朔漠,雪花纷飞。人们一般都是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把中国分为南方和北方。为什么是秦岭、淮河,而不是别的山脉、水系呢?

秦岭淮河历史意义(关于秦岭淮河你所不知道的历史)(1)

“唯淮水发源于北岭之支麓。实继北岭正干,而为南北之界线。”这是关于中国南北分界线的最早的叙述,出自《《南园丛稿》文集,作者叫张相文。张相文是清朝末年中国地学会的首任会长。他编写的《初等地理教科书》是我国第一部地理教科书。

秦岭淮河历史意义(关于秦岭淮河你所不知道的历史)(2)

淮河它发源于河南、湖北交界的桐柏山脉,之后向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全长约1000千米。淮河流经之处多为平原,河道宽阔、水势平缓,两岸人民尽得淮河滋养,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秦岭淮河历史意义(关于秦岭淮河你所不知道的历史)(3)

秦岭淮河历史意义(关于秦岭淮河你所不知道的历史)(4)

秦岭主体位于陕西南部,向西延伸至甘青边界,与昆仑山相接,向东则囊括河南的伏牛山脉、崤山山脉等,东西绵延1300余千米,我们熟知的太白山、终南山,乃至华山、嵩山等等,皆属秦岭山脉。

秦岭淮河历史意义(关于秦岭淮河你所不知道的历史)(5)

高大、绵长的秦岭山脉更能聚集充沛的水资源,山间水源众多、溪流密布,尤其秦岭北坡短而陡峭,流水峡谷依次并排而立,如同群龙吐水,人们将其统称为秦岭七十二峪。

秦岭淮河历史意义(关于秦岭淮河你所不知道的历史)(6)

秦岭在南北两侧孕育了两条大河,南侧是长达1532千米的汉江,北侧则是长810千米的渭河。它们又分别注入长江、黄河,成为中国两大母亲河各自最大的支流。长江的另一条支流嘉陵江,同样发源于秦岭

秦岭淮河历史意义(关于秦岭淮河你所不知道的历史)(7)

旬江汇入汉江处

秦岭淮河历史意义(关于秦岭淮河你所不知道的历史)(8)

天水宝鸡交界处

秦岭淮河历史意义(关于秦岭淮河你所不知道的历史)(9)

嘉陵江甘肃徽县段

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王朝,可以说都是在秦岭哺育下壮大起来的。公元前221年,秦岭北麓渭河流域的秦国自西向东扫灭六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出现了

秦岭淮河历史意义(关于秦岭淮河你所不知道的历史)(10)

公元前202年,定都于秦岭以北渭河流域的长安的大汉王朝,开创了中华历史第一个伟大时代。

秦岭淮河历史意义(关于秦岭淮河你所不知道的历史)(11)

从汉朝末年起,南北对立相较于东西对立有所增强,长达2000多年的“南部大开发”开始了,中原长期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南方经济初具实力,于是公元220年,魏蜀吴三国鼎立正式开始。秦岭成为蜀国的一道屏障。

秦岭淮河历史意义(关于秦岭淮河你所不知道的历史)(12)

秦岭并不是一条主脊清晰的单薄山脉,其南北宽达200千米,群山绵延、风流云转。

秦岭淮河历史意义(关于秦岭淮河你所不知道的历史)(13)

太白山云海

秦岭淮河历史意义(关于秦岭淮河你所不知道的历史)(14)

为翻越秦岭,古人在群山中开拓了数条南北通道,包括著名的陈仓道、褒斜道、子午道等。这些道路并没有减轻多少翻越秦岭的艰难,唐代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道,“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从今天的盘山路上,我们仍可窥见一斑。

秦岭淮河历史意义(关于秦岭淮河你所不知道的历史)(15)

(秦岭古道示意图)

秦岭淮河历史意义(关于秦岭淮河你所不知道的历史)(16)

秦岭盘山公路

吴国与曹魏之间则没有大山阻挡,它的屏障是长江,但从军事上讲,以长江为界会距离南方经济中心过近,缺少纵深空间,所以南方政权都极力从长江向淮河推进。

秦岭淮河历史意义(关于秦岭淮河你所不知道的历史)(17)

北魏与南齐的对立大致与秦岭淮河重合

直到南宋时,宋金以秦岭淮河为界,淮河取代了长江,秦岭淮河一线才以政权割据的形式初步确定下来。

秦岭淮河历史意义(关于秦岭淮河你所不知道的历史)(18)

宋金西夏西辽形势图

今天的我们也知道了这条南北分界线的更多科学意义:

它与中国年降水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重合;与中国一月份平均气温0度的等温线大致重合;是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还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以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等等。

秦岭淮河历史意义(关于秦岭淮河你所不知道的历史)(19)

秦岭淮河历史意义(关于秦岭淮河你所不知道的历史)(20)

秦岭淮河历史意义(关于秦岭淮河你所不知道的历史)(2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