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能读懂生命的内涵(读书洁癖精)

一本书能读懂生命的内涵(读书洁癖精)(1)

《花卉小史》

[英]卡西亚·波比 著

杨春丽 译

贝页 | 文汇出版社出版

从《欲望都市》中康乃馨的意义到切尔诺贝利清理工作中向日葵的使用,从亨利八世在爱尔兰禁止藏红花染料到现代主义对玫瑰的再发明,这是一场集结神话、宗教、文学、历史、博物、绘画的关于花朵的艺术盛宴,探索春夏秋冬四季16种花几个世纪以来的:花情、花事与花史。作者以长长的“花茎”般的思维触角,穿越古希腊神话、维多利亚园艺时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花卉艺术到近现代园林小径,探索四季16种花在人类文明中的崛起与衰败,传情与表意,演绎与更迭。

>>内文选读

一本书能读懂生命的内涵(读书洁癖精)(2)

如果莲花中的宝石直接唤起生育能力,令诸神诞生,从比喻意义上看,它也象征精神觉醒的圆满。这个主题在佛教中尤为重要。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起源于印度东部,之后流传到中国、日本和东南亚其他处处是莲花的国家。莲花另外还有两个得到普遍认可的品质:第一,多刺的花茎伸出水面一米多高,人们由此认为,它象征人的精神升华,可以远远超越尘世的出身。当然,所有植物都扎根于土壤而后向空中生长,均可代表这个主题。莲花有其非凡之处,它出于淤泥却被淤泥“洁净”了。这个观点最先出现在《薄伽梵歌》里,用以表达“不执”(nonattachment)这一哲学思想。佛陀悉达多·乔达摩对弟子如此解释:

一朵莲花,无论是蓝色、红色还是白色,虽生于水中,出水时水已将其洁净;同理,……一个觉悟的人(Tathāgata),虽生于俗世,却已克服俗世,已被俗世洁净了。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一观念在光阴荏苒中向遥远的国度传播。1854年,在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饱读印度教、佛教书籍的亨利·戴维·梭罗用这一思想描绘他在瓦尔登湖附近的浅水塘里发现的白花睡莲(Nymphaea odorata)。他极爱这种植物,他每年初次看见这“水域的女王”“我们的莲花”,都兴高采烈地在日记里记录。1854年7月4日,他登上演讲台,向马萨诸塞州反奴隶制协会的成员发表演说,清晰地表达了白花睡莲的美德。

那是愤怒、绝望的一天。废奴主义者威廉·劳埃德·加里森当场烧毁一份印着《美国宪法》的文件;另一个废奴主义者索杰纳·特鲁斯提醒众人:“残酷压迫黑人的白人们,他们终将受上帝的审判。”梭罗明确地说,自己的思想“不由自主地要对抗这个州,因此不受本州的欢迎”。他们的言辞没有指向奴隶制的残酷性,而是抨击1850年《逃亡奴隶法案》如何将这些残酷行为带回马萨诸塞州。该法案允许奴隶主在没有逮捕令的情况下逮捕可疑的逃亡者,逃亡奴隶无权申请陪审团审案,甚至无权代表自己进行举证。任何帮助奴隶逃亡的人(梭罗就做过此事)也将面临严重的惩罚。1854年6月,逃亡的奴隶安东尼·伯恩斯从波士顿的法庭戴着镣铐被人押回弗吉尼亚州,再度为奴。这件事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

梭罗演讲时,一直义愤填膺、痛苦不已:“我无法让自己相信,我不是生活在地狱里。”演讲即将结束时,他描述自己曾到本地一处湖边散步时,闻到一株白色睡莲的芳香。美国的睡莲如同印度的莲花,将希望赐予人,“纯洁与甜蜜居于大地的污泥中,又能出污泥而不染”。梭罗坚持说,每个个体,若能“认识高于《宪法》的律例”,他可能已经从奴隶制和政治的“臭粪”中站起身来。

50年后,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运用这一意象揭露欧洲人在非洲实施殖民主义的污浊本质。《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是康拉德于1899年出版的小说,主人公马洛经历了人性最恶劣的“污泥”。马洛的故事是从泰晤士河河口停泊的一艘帆船上开始讲述的。马洛“面孔发黄”,“一副苦行僧的模样”。当他微抬双手、掌心外翻时,活脱脱像“身穿西装讲经的佛陀,只是缺了一座莲花台”。从多方面看,这个形象都具有神秘色彩,但是,更引人入胜的是康拉德坚持让莲花缺席。马洛也许令人想起帕德玛帕尼(Padmapani),即手握莲花、追求智慧又普渡众生的慈悲的菩萨(bodhisattva)。但是,马洛在通往涅槃的路上还是落后了一步。尽管他的姿势(莲花姿势)颇似冥想中的佛陀,他从刚果到泰晤士河这段航程是从“人世间极度黑暗的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一次行程。马洛在尘世的经历并没有将他“洁净”。

一本书能读懂生命的内涵(读书洁癖精)(3)

20世纪初蒂凡尼工作室(纽约)用含铅玻璃和铜为原料设计制作的“睡莲台灯”

莲花究竟是如何自我洁净的,这一奥秘持续了几千年。20世纪70年代,德国科学家威廉·巴特洛特才使“莲花效应”水落石出。巴特洛特比较了340种不同植物的叶子如何疏水、抵御灰尘颗粒以及真菌孢子等病原体的侵袭。在许多情况下,叶子上的灰尘在水冲刷之后依旧附着在叶子上,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水能带走叶子表面上的灰尘颗粒。柔毛羽衣草、旱金莲和仙人果在这方面表现优异,但是最好的自我洁净者是莲叶。巴特洛特认为,这是因为莲叶表面布满微型乳突,乳突上又有许多蜡状突起,使莲叶表面形成排斥性。1998年,他申请了“莲花效应”这一名词的专利,开始与生产商合作开发具有莲叶特性的油漆、纤维和玻璃。

作者:卡西亚·波比

编辑:金久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