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力强是天生的吗(洞察力并不是某些人的天赋)

洞察力强是天生的吗(洞察力并不是某些人的天赋)(1)

《道德经》里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真正的高手都是喜欢洞察人性的。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最基本的东西,是人的本质规定的存在,也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最变化莫测的东西。也是最能引起智者兴趣关注的东西。是只有通过最深入的观察,最敏锐的哲思,最丰富的阅历,最深刻到思考才能察觉和把握的东西。所以,世界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文学家和艺术家,无不在对人性的洞察、揭示、分析、描述上具有深刻造诣,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通过他们的思想引领认识了自己,认识了他人,也认识了社会,从而开启了自己真正的人生。柏拉图说,没有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度过的。而这里所说的思考,就是对人性的思考。没有对于人性的思考和认识,没有对于自己灵魂的深刻追问,人只不过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无异于行尸走肉。所以,真正的人宁肯承受思考的痛苦而活着,也不愿意享受猪一样的快乐而贪生。在这样一个娱乐至上、娱乐至死的社会里,我们都沉醉在这猪一样的快乐生活里,而灵魂则却不可逆转的在堕落。我们由内在走向了在外,由深刻走向了肤浅,由高级走向了低级,由思想走向了皮囊。我们正在失去我们的本性。很多人在解释这一段的时候,或者说我们在理解这一段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理解为,要深刻的认知我们自己,而自胜很多人理解为,战胜我们自己人性中的那些喜,怒,哀,惧,爱,恨,恶,欲,这些情绪和欲望。如果更深入一步,我们应该的是我们的认知模式、心智模式,这和欲望和情绪一样重要,同样,战胜自己,不只是要战胜我们的情绪和欲望,更重要的是,升级我们的认知模式和心智模式。这里第一步是祛除“我执”,做到“无我”,而第二步是洞察人性,洞察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模式。什么是洞察力?就是指深入事物或问题的能力,是你通过事物的表面,可以精确地判断其背后的本质的一种能力。洞察力有哪些?比方说,一叶知秋,通过观察一片树叶,就知道秋天来了;闻香识女人,闻到了女人身上的香水味,就知道女人的品位和生活状态;看云知天气,就是看到云彩的变化,可以判断天气的变化。人与人真正的差距,和“洞察力”有关。现在的社会,大部分的人都有比较高的学历,文化水平可以说是“旗鼓相当”。但是人与人的发展,从走出校门开始算起,几年以后,就拉开了差距,有的人成了大老板,有人混到企业高管,有的人还是打工仔,有的人可能去要饭了。也许,你会说,是我没有遇到好机遇,别人是机会好,就迅速翻身了?错了,不是你没有遇到机遇,是你没有抓住机遇,更可能是机遇从你的眼皮底下溜走了,你还没有反应过来。你有点木讷,没有很强的洞察力。美国管理学家斯威尼认为:必要的知识,不怕失误、不怕犯错误的态度,专心致志和深邃的洞察力,是产生创新思想的条件。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往往不是“粗枝大叶”,不是讲一些大道理就行了。往往是细节的地方,发现改变人生的机会。就像一个人生意人,发财的时候,不是普遍存在的商机,而是一个特别细小的商机,别人都没有察觉到,而他就抓住了。因为有“洞察力”,一个人就往细微的地方思考,想得越细,对事物的感知度越高,哪怕有什么“风吹草动”,都可以感觉到,都会分析一下,看是不是对自己有利。如果不是人生机会,起码发现了一个“信号”,可以依照这样的“信号”改变你的人生方向。因为有“洞察力”,一个人就会往更深的地方思考。别人说的虚伪的话,他不会听,他 已经知道说话人的心里想什么了。别人的建议,不会“照单全收”,而是分析之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事有多种结果的计划,一旦出现不好的状况,可以从容应对,不会手忙脚乱。人与人真正的差距,和“洞察力”有关。洞察力强的人,和洞察力弱的人,有什么区别呢?滕馨榕说:透彻的观察力永远如擦亮的明镜,你是否可以看透问题,并拨开团团迷雾,寻求正确的谜底。洞察力强的人,可以拨开层层迷雾,透过事物的外表,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比方说,同样一棵树,他可以看到树的价值,枝干可以做建筑材料,根部可以做艺术品,叶子能够做肥料,就是锯木灰,还可以利用起来。也许,他还可以把一棵树,慢慢造型,因为树长得“奇特”,价值就更高了。在他的眼里,树的身上都是宝,都有价值。但是洞察力弱的人,把树的主干利用起来之后,其他的东西就废弃了。同样的一件事,他创造的价值就少了。也可以说,同样的成本,他得到的利润就低了。就是爱情方面,洞察力强的人,可以“读懂”对方的心思,然后买一些对方喜欢的花朵,衣服之类,就得到了爱情,很快就结婚了。洞察力弱的人,也在拼命追求对方,但总是让对方不高兴,买的东西也是不喜欢的人,甚至是很讨厌的,送的花是对方过敏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洞察力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为你捕捉不到社会的细节,机会总是溜走,一晃你就老了,还是一事无成。但是别人抓住机会,变成了富裕的人,你就“拍大腿”,顿悟了,但是已经太晚了。通常都有几个提高洞察力的方法:一是多读书,提高智力水平,用智慧看人生。二是多琢磨,单独思考,不要人云亦云。三是多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做一个见多识广的人,有利于你明断是非。四是带着兴趣去研究事物,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马云说: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如果你也能非常敏锐地发现“机遇”,并紧紧抓住适合自己的机遇,你的“预见性”会更强,做事的成功率也会提高,经过几年的打拼,你也会比别人强,拉开和身边人的差距。不是有人天生的洞察力很强。而是洞察力很强的人都是天生的。人的能力的大小,当然也包括洞察力。都是天生的,上天定的,父母给予的。后天的学习只会增加你的能力,但起决定因素的还是先天的,不是后天的。这是一定的,一定要明白。也许有人不相信,真会有天生的吗?比如,孩子出生后。有的孩子从小就聪明,伶俐。大部分都一般。可有的就弱智,傻,笨。这就是天生的,上天定的,只能无条件接受。别无它法。先天的好,优越,再加上后天的学习,就会好上加好,优中更优。就能起群,就能出类拔萃,出人头地。活在世上,最大的乐趣是接触不同的人,了解不同外表下共同的人性,不论做哪方面的工作,管理、教育、销售、科研,都需要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人性几千年都不曾改变,将来也不会有太大改变,因此掌握人性,有利于把工作做得更好。在与人接触过程中,不断发现暴露的或者隐匿的人性,其乐无穷。有些人性可以从书中学到,有些则要靠自己去发现和总结,下面是我自己最近两年一些学习和观察的初步总结:要抱着“人性本恶”、“人都是自私的”这两种观念去做管理,否则你一定会吃大亏。最近经常从网上下载《美国家庭滑稽录像》看,昨晚看到还不满周岁的双胞胎为了争着吃奶和争妈妈的宠爱就开始使出扔奶瓶砸对手的狠招,可见“人性本恶”或者“人都是自私的”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两个垂死的人得到一个馒头,如果一个人舍己为人让给了另一个,那我相信原因只有两个:一个是“大爱”让人超越了本性,另一个是这个人被彻底洗脑了。这样舍己为人的事,全世界能出现的概率有多少呢?所以我相信“人性本恶”,不过通过自省以及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本性,就像人都想过好日子,但大多数人不会去偷去抢,因为有道德和法律约束。人具有天然的自我美化倾向:人天然地美化自己的一切,并且特别愿意拿自己的优点来跟别人的缺点对比,于是,比外表,比身高,比财富,比衣服,比智商,比房子,比汽车,比老婆,比孩子,有些明显不如别人的地方,也在自我美化和自我想象中超过了别人。当人面对陌生人或者新事物时常常只用6秒钟便下结论:第一印象往往只需6秒钟即可形成,以后的时间只是从各方面收集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判断。上面说了人具有自我美化倾向,因此他对人下了第一印象的判断后,就会积极地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判断,比如,第一眼感觉某个人土气没品位,之后就会从衣着、谈吐等各方面来挑剔这个人,并为自己准确的判断沾沾自喜。人是不能改变的:当你努力想改变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发现改变一个人有多么难,难怪古人会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有的时候一个人可能表面上改变了,但往往可能只是为了做样子给人看,真正的内里并未改变。改变只在一种情况下出现,就是人自己遇到了重大的触动,比如你总劝你的亲人戒酒,他表面上应付你说戒了戒了,实际上可能根本没戒,直到有一天他酒后驾车出了车祸变成重度残疾,这时候他有60%的可能会真正戒酒,又比如你劝朋友要经常锻炼身体不要吃垃圾食品,他可能表面上响应你的建议,可是实际上他不会改变,除非有一天他提前收到了癌症诊断书。观人错易,察己过难:挑别人的错,找别人的茬相当容易,而自己要做到完美无瑕则难矣,人天生喜欢选容易的事做。人天生喜欢被赞美,不喜欢被批评:赞美下属可以让他更积极地工作,同时更容易改正不足,而一味批评反而会让他产生逆反心理,事事和你对着干,或者找出种种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反而不利于改进工作,教育孩子想必也如此。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们只热衷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别人的事漠不关心,即使装出关心的样子,往往也是猫哭耗子假慈悲,只为了显示自己的优越性而已。有人制造问题,有人发现问题,有人解决问题。人都喜欢在背后谈论别人:康熙皇帝建立密折制度,让小报告满天飞,而没资格打小报告的平头百姓则只能在背后议论议论别人,过过嘴瘾,所谓“哪个背后不被说,哪个背后不说人”。恩莫到无以加处,就是对人不要一次性好到极点,对人太好了,以后稍差一点,他就会感觉你对他不好了,从而对你有意见。另外,对爱记仇的人一定要敬而远之,因为说不上什么时候你不小心说的话都会得罪他,惹得他背后报复你,所谓“君子量大,小人气大”是也。炫耀金钱,炫耀权力,炫耀才华者不计其数,听说名企的人力资源总监一眼就能认出应聘者是不是东北人,因为东北人有点钱都爱外露,有的甚至外面穿金戴银,回家吃糠咽菜,而露财的害处是容易成为犯罪分子抢劫和盗窃的目标。今朝有酒今朝醉,从来不考虑退路后路。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八尺,很多人都是不满足,太过贪婪,明明工资就够花,偏偏要贪污几个亿,累死都花不完,结果一旦事发,钱都追缴了,还把命拿去做利息。权力金钱是人品的试金石,当官时周围挤满了讨好你的人,一旦没了官职没了金钱,这些人便如鸟兽散,人情似纸张张薄,人情又似茶水,第一泡浓的化不开,第二泡就有些淡了,待冲到三四泡的时候,就真的君子之交淡如水了。很多人多嘴,爱出风头,因此常常容易惹祸上身:“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也。做事以自己为中心,不懂得换位思考,没有同理心:尤其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被宠坏了,做什么事都让人围着自己转,要知道这世界上除了爹妈,没人看你脸色,也没人让着你,君子应令我就事,不应令事就我也。舌头是最锋利的刀子,利刀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休,有的人就是因为一句话没说对,结果被人杀了自己还不知道为何而死。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可惜悔之晚矣。有权力,有金钱时别肆意妄为,因为这世界真的是公平的。别人一句无心的话,总觉得是针对自己,别人做一件事,也感觉是在为难自己,总觉得别人要坑害自己,可见器量太小,做一切事当以“别人都是无心的”为出发点,即便对方真的是有意为难你,也会在你的宽容中灰飞烟灭。一个成功的人,首先要对周围的世界有足够认识,不断地升华自己的思维境界。无论你在社会组织里的层级地位如何,都应该磨练这些思维能力。它们会让你受益匪浅。在电影《教父》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花半秒钟看透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人善于观察,对方一个动作就知道对方要说什么;有的人则迟钝木讷,别人反复强调某事,他也不解其意;有的人看到路上的蚂蚁搬家就知道要下雨了,有的人却丝毫没有察觉;有的人到陌生的地方总不会迷路,有的人去过一个地方很多次依然记不住。这就是有无洞察力的差别,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人更容易成事,因为他们往往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能通过过去和现在的情况准确地推测未来。所以我们都说一个人的视角特别重要,也会经常听有些人感叹真是糊涂啊糊涂。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旁观者都看清楚,当事者却没有觉察。所以看到本质是第一步,解决问题的办法却有很多种。具备深度洞察力的人,他对事物的预见,背后的规律,全局的把控,都能做到心中有数,他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种能力,让他不轻易的受外界干扰,以便更好的理解和应对这个世界。不具备深度洞察力的人,他只能被动的接受生活,随波逐流,没有意识去思考事物背后的运行规律,事实上他也想不到。最后,硬生生的把自己活成了路人甲。洞察力并不是某些人的天赋,而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后天习得的能力。我们的教练的作用不是由我们去帮助客户解决问题,而是透过我们的工作来帮助客户扩大觉察空间,客户找到症结,就能突破自己的困境找到合适的方法。透过学习、训练掌握方法就可以有效提升洞察力,时间有限,我简单说一下提升洞察力的几种方法。创造觉察空间,创造觉察空间的过程就是洞察力慢慢打开的过程。如果一个人的觉察空间越大,也就是意味着首先你自己的这个空间要打开,要主动有意识的感知内在与外在与相关关联的人事物才可以,这是个主动开启的过程。开启发现的眼睛和身体。有些人非常的木讷,固执,这时候本身自己就没有开启根本谈不上洞察力。只能说是挑剔。系统化思维也是平时经过你学习然后构建式方法与自己整合的部分,你要保证你所接收到的有用的信息和资讯都能整合成你的系统,然后形成你的模型,就像我们做顾问,教练,或者医生,行业的专业人士,除了标准方法之外她都要有一套自我诊断的独特的方法,这个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积累的过程。读懂人性,看透人心 ,对人要了解。因为所有的事情都和人有关,要把人作为一个个的不同生命尊重,系统看待,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再说的简单一点,人间的真善美丑你要懂得。如何预测呢?比如疫情当前,看数据,看趋势,看行业,看政策报告解读,看现状(现金流,企业运营状况),自我以及团队评估,或者找信赖的伙伴和专业机构咨询帮助做决策。懂股东,员工,客户人间真善美丑的情况下做出策略。如果实在什么办法都没有的情况下那就真实呈现。洞察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它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持续学习,终身学习,对于当下的老板当下的我们非常重要。对过去的人事物做总结的能力,经验是在经历中获得的,经验是在反思中萃取的,经验是在实践中升华的。缺一不可。阻碍每个人洞察力提升的点是不同的,有的人不愿意打开自我,不愿接受外部信号;有的人是能量太分散,失去了敏锐;有的人没少学习,知识却都是零散的碎片,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构建自己的系统;有的人什么事情都太走脑,没有对其他人深入了解和体恤,这些都是阻碍洞察的因素。回忆一下过往,阻碍您的洞察力提升的因素是什么?洞察力绝不仅仅是运气,而是一项可以追求的修炼,也是一种激发人类好奇心与创造动力的“魔力”。《红楼梦》中讲: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当我们真正具备深度洞察力的时候,我们与他人的差距也就由此拉开了,然后迭代、升级、跃迁,直至上升到人生的新高度。《鬼谷子》有云:“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意思是对待自己喜欢的事,要多学习并积极去做;而对那些自己讨厌的东西,也要懂得避让与拒绝。真正通透的人生,不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该怎么做,还要知道自己必须拒绝什么。学会拒绝,不仅是针对别人,也包括自己的内心。人生拒绝之道:于外有三张忙不能忙;于己有三种事不要想!不帮三忙“逞强之忙”不帮《增广贤文》有云:“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力气小就不要去承担大的重量,说话分量轻,就不要去劝解别人,结果会自取其辱。《三国演义》中,马谡不能看清自己的实力,却守战略要地街亭,结果失守,蜀汉从此失去重地,一直走下坡路,马谡可谓是蜀汉的罪臣。而熟读兵法的赵括,以为自己能带领几十万大将成功破敌,结果纸上谈兵,实际战争中不能施展纸上的才华,导致赵军40万大军全军覆没。长平之战失败,赵国元气大伤,加速灭亡,赵括可谓是赵国的罪人。马谡与赵括,不是不爱国,不是没道义,只是他们不懂得“力微休负重”的道理,结果成为国家的悔恨、后世的喟叹。帮人亦如此,要量力而行,不能逞强。逞强帮忙,事情办不成,反而会被对方埋怨,背离了帮人的初衷。逞强帮忙,出力不讨好;打肿脸充胖子,愉悦的是别人,难受的是自己! “涉情之忙”不帮,所谓“涉情之忙”,即涉及到别人感情与婚姻之事。俗话说:“不做媒人,三世好。”在古代,男女交往受礼教之限,不得不需要媒人。而现在,如果不是至亲好友,都不大愿意帮人介绍对象,即便介绍,也需要提前声明:只负责牵头让双方见面,以后两人如何则与己无关。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一个家庭的的矛盾与积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剪不断理还乱。所以,感情的事,婚姻的事,不是理性能解决的事,关系再好也不要当和事佬,不要插手,不要掺和,否则只会帮倒忙。正如郑板桥所言:“多读古书开眼界,少管闲事养精神。”这才是正道。“救穷之忙”不帮,俗话说:“救急不救穷,帮困不帮懒。”意思是:如果有人遇到急事,需要帮助,我们能帮就帮;如果一个人一直很穷,还常常伸手寻求帮助,哪怕有能力也不应该帮。每个人都有急的时候,也都有穷的时候,但人可以穷一时,不能穷一世;对于穷人而言,我们可以救他一时,但救不了他一世。对于不肯上进的人,无止境的帮助,反而会加强他的依赖,把别人对他的帮助视为天经地义,甚至得寸进尺,贪得无厌,正如“斗米恩,升米仇”的教训。所以一个人如果总是借钱,劝你趁早远离。这种人穷不是因为能力,而是因为人品。对这些人品“穷”的人,不帮是本分。不想三事,不想“力所不能及”之事,韩愈《师说》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不要认为自己事事精通;做不到的,就不必去想;超越个人能力范围之外的,也不要纠结。庄子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人世间,总有些事,不是人所能掌控的。对人生中所发生的问题,不妨先接受,能解决的就解决,解决不了的就“认怂”。孟子说:“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渤海,告诉人说:“我不能做到。”这确实是做不到;替老年人折取树枝,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去做,不是做不到。人生漫漫,有那么多可以做到,且又值得去做的事,而不去做,却每天在思考那些做不到的事,有何意义呢?《周易》中,乾卦初九爻的爻辞为“潜龙勿用”,此时阳在卦下,阳道处在将萌而未萌之时,犹如龙在潜伏之中。这种状态下,不能动,也不宜动,故潜龙勿用。在这种状态下,乖乖潜在水底,不能妄动妄为,要韬光养晦。当然“勿用”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而是要寻找资源,积累人脉,等待时机成熟后“飞龙在天”面对未知的人生,做“力所能及”之事,越努力越幸运,但切不可杞人忧天!不想“已过去”之事,有一些人,喜欢沉浸于回忆之中,特别是在夜深人静之时,孤独地回顾往事,甚至沉溺其中,难以自拔,追悔莫及。《论语》有云:“逝者不可追,来者犹可待。”不要总沉迷在过去失败的阴影之中,不然你永远看不到前方的美好。有些事,挥一挥手,过去的就过去了,走出来便是春天,正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还有一些人,对过去念念不忘,因为他们的现状与以前的岁月相比,出现了落差,心情失落,难以平衡,他需要拿以前的成就来让自己心里面有一个平衡的心态,而他们现在的止步不前,根源在于不愿意再学习,不愿意再付出了。苏轼的父亲苏洵,25岁才知道读书,读了一年多,写了很多文章,以为自己很厉害,便去参加考试,但落榜了。之后,他把《论语》《孟子》等书籍拿出来,用七八年时间再次开始品读。八年过后,他把自己之前所写的文章全部烧掉,以激发自己文学上的潜能。之后,苏洵又攻读了五六年,终于文笔大进,下笔如有注,终成为一代文学大师。苏洵烧了自己之前所写文章,摒弃自己以前的小成就,才让他后来的道路得以长久发展。智者默念昔日功,好汉不提当年勇。有一种心态叫“空杯心态”,把你内心的水杯倒空,方能盛下新的知识。人不能总生活在回忆之中,而应把心思放在未来,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不想“太遥远”之事《论语》:“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季文子每件事都要思考三次后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道:“考虑那么多有什么用,两次足矣”。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不用去想太遥远的未来,因为未来有太多变数,想也没用,仅是徒增烦恼而已。佛说:“前生的五百次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你现在所拥有的,正是自己通过过去的努力,而不断累积的结果。很多人都在拼命赶路,却丢失了初心。殊不知,人生旅途最重要的不是到达,而是前进的过程;最美的不是终点,而是沿途的风景。人生注定波澜起伏,没有谁能一生顺遂。过往已逝,未来难求,唯有活在当下,才是人生最好的活法。人生有三忙不帮:“逞强之忙”不帮;“涉情之忙”不帮;“救穷之忙”不帮。人生有三不想:不想“力所不能及”之事;不想“已过去”之事;不想“太遥远”之事。如此,人生方能轻装上阵,游刃有余,怡然自得!情绪主导思维,是领导用兵最忌讳的状态。情绪不仅包括一个人生气发怒时的内心状态,也包含了一个人的心胸浅薄,优柔寡断,目光短浅等人格卑劣性。两军交战,比较的并不仅仅是双方军事实力的强弱,两军将帅的心理素质也极其重要,一个处事稳重成熟的将帅,一定会战胜浅薄和偏激的统治者。一个真正成熟稳重的人,在关键时刻会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而一个浅薄偏激之人,在关键时刻看见的只有情绪,只有当下看得见的利益,这就是最失败的领导姿态。古人云:穷天下者,天下仇之;危天下者,天下灾之。你想让别人对你是什么样的态度,首先就要做到以相应的姿态真诚的对待别人。爱财是人之天性,但是作为一个领导,如果想成就一番事业,就不要把眼前的小功小利看得那么重,要给予别人想要的,别人才会满足你所期待的。吕布就犯过这样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他被困下邳的时候,谋士陈宫对他说:“现在情况很不好,我们被大军围困,城里也无粮草,现在黄河水又猛涨,城破之日该怎么办呢?”吕布说:“这不妨碍,我的赤兔马能驮上千斤,过河如履平地,到时候我带着妻子貂蝉骑着马渡河而去,有什么好愁的呢?”吕布这样不经意的一句话,却让他丧失了最后一丝生机。他身旁有一个供差遣的小将,听到这句话之后就觉得吕布太过自私,从来没有考虑过其他人的安危,连貂蝉的性命都顾及了,却从来没有想到身边这群为他卖命的的人,一气之下便偷走了吕布的赤兔马,投奔了关羽。其他人知道了,随即一哄而散,而吕布也被曹操擒获,在白门斩首。如果说一个人的愤怒是情绪上的错误,那一个人的浅薄就是格局上的愚蠢。情绪可以控制,但是格局却很难提升,若在一个人的潜意识之中失去了为别人着想的心思,给不到别人想要的,那么你这一生终将碌碌无为。《孙子兵法》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叫;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凡是作战,进攻夺取了胜利,却没有能够论功行赏的,必定会有危险,这种情况被称作为“白费”。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成绩被重视,每一个人更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所以哪怕别人只是小小的付出,也应该给予大于他期望的结果,这样在避免怨恨的同时更能征服人心,这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认知。在汉五年时,刘邦消灭了项羽,平定天下,坐稳了宝座,开始筹备一个很重要的善后工作,那就是论功行赏。因为群臣功劳大大小小的太过于繁杂,用了一年多时间依然没能决定,而高祖这个时候提出萧何的功劳最显赫,要封萧何为侯。很多人听了颇为不服,尤其是那些身经百战的功臣,他们说:“我们身披战甲,手执兵器,冒着生命危险去战斗,身经百战,攻城略地,建过大大小小的战功,哪一个不比萧何的功劳大,而萧何只是发表一下意见,为什么功劳还在我们之上?”刘邦这个时候就说:“诸位知道打猎吗,打猎的时候,追咬野兽的是猎狗,但是发现野兽行踪的却是猎人,你们的功劳不过如猎狗一般,而萧何就是发现敌人行踪,角色如同猎人。再说诸位追随我最多不过是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一家老小几十口人全随我打天下,功劳是不能忘怀的。”群臣听了之后心服口服。正如《素书》之中说: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不管是领导一个人还是和别人相处,想让别人付出,就要让别人看到付出的价值。有一些领导经常有这样的作风,那就是给员工画大饼,以这样的方式来鼓励员工。“大饼”是一个虚拟的回报,是精神价值的给予,其性质如同泡沫,泡沫存在的那一刻会让人神往,别人愿意付出自己的努力,但是当泡沫破灭的那一刻,一切都会坍塌。所以,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上的,给予的回报一定要是实质存在,并且让别人看得到摸得着的,这样的东西才有意义,才能发挥价值。大千世界,诱惑多多,每个人都应学会把握自己。无论年少还是年老,无论官职在身还是平民百姓,不把握好人生的每一步就容易栽跟头,吃苦头,甚至掉人头。把握自己,一是把握住前途命运。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都是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荣我荣,国辱我辱。因此,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任何时候都不做对不起党、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的事,不管别人用什么样的花言巧语来诱惑或用什么样的手段来腐蚀都不上当受骗,坚信共产党的领导,不能因一时的糊涂而毁一世的前程。二是把握思想感情。思想要上进,讲科学,讲奉献,讲大局,讲团结,堂堂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做事,凭自己诚实的劳动过日子。不奢望、不攀比、不吝啬,要知足、要节俭、要守法,任何时候决不干坑蒙拐骗之事。为人善良讲感情,但决不能感情用事,尤其是在亲情、友情、爱情面前,必须有原则,不能让感情冲昏了头脑干出傻事、蠢事来,不管什么人以“情”攻心,都不能动心,失原则、失节操。三是把握住生活小节。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生活中的小事、小节看起来无关紧要,其实它是一个人心灵和品德的表现,是与大节紧密相连的。小节不保,大节必损,许多人犯错误甚至犯罪常常都是从小节不检点开始的,从偷一根针到偷一斗金,从贪一元钱到贪一万元,就是这样从量变到质变,最终滑向罪恶的深渊。管住生活小节,事关一生荣辱,事关一世安危。为此,必须注意从小事做起,从小处严起,一点一滴地养成一种廉洁、正派、干练、执着的习惯。人性的复杂就在于,我们很难真正的走入别人的内心,真正的了解另外一个人,即使是我们自己也很难真正的了解自己。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面对同样的事情,可能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人性就是,有时候对自己喜爱的东西趋之若鹜,甚至飞蛾扑火也在所不惜;对自己憎恶的东西,听到有头皮发麻,情绪失控,甚至是唯恐避之而不及;还有些时候,我们对一些东西又爱又恨,想去了解,又害怕去了解,在贪婪和恐惧中,左右摇摆,无所适从。我们对于人性,基本就是这样,既想去了解人性,又怕看到人性的真实。对于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争论了几千年,很难形成定论。从学术的角度来讲,这种争论,很有价值,这样会让我们更全面、更深刻的认知人性。但是,从生活的角度而言,选择坚定的站在某一方,却不是那么明智的行为。人性中,当然有善,有美好,这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人性中,当然也有恶,更有幽暗,这就是人性的复杂之处,也是我们的先祖们在洪水猛兽的时期,留给我们的DNA。人类社会,不变的主题就是一直在变,但是,人性却从未改变。历史上那些以善于识人、洞察人性的人也有很多被“打眼”的经历。汉光武帝刘秀就是一个善于识人用人的人,他对庞萌信任有加,但是最终庞萌怀疑自己失宠而起兵造反,最后被杀。曹操和张邈是另外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可以说曹操对张邈非常的信任,袁绍也几次建议曹操杀了张邈,曹操都没有听,反而对张邈更加信任。后来张邈和陈宫联合起来背叛曹操,归附吕布,后又投奔刘备。前边也写过不少关于如何识人、洞察人性的文章,我们今天看看逍遥的庄子又是如何洞察人性的:《庄子·列御寇》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 ,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慎狷而达,有坚而 缦,有缓而悍。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 其则,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徵至,不肖人得矣。”这里庄子先是借孔老夫子之口,发了一通感慨:山险无从攀登,水险不可游渡。普通人的 内心比险山比险水更险啊,把握不稳,揣摸不透。研读人 心比研读天象困难多了。天象虽然错综复杂,还有春夏秋 冬循环的规律,还有白日黑夜交替的定则。普通人呢,脸上戴着厚厚的帘幕,胸中藏着深深的城府。所以,有的人 模样憨厚而内心油滑,有的人心肠仁慈而脸貌凶狠,有的 人作风严厉而思想豁达,有的人口气强硬而性格懦弱,有 的人语调宽松而手段猛辣,总之,表象与本质,形式与内 容,很不一致,够你研读。还有的人,当初投奔正义,如荒漠中的旅客急就清泉解渴,后来背叛正义,如火场的看 客害怕烈焰烧身,这就更加莫名其妙了。所以考核官员不 能单凭印象,应该从九方面观察他。我们就来具体看看这九个方面:远使之而观其忠,我很多企业家朋友跟我感慨,有不少下属,在身边的时候,表现可谓无可挑剔,自己也使用过很多方法试探,但是,一旦把他放到外地,让他独当一面的时候,有很多人就不停的向他打小报告,他一开始还不信,但是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他真的非常震惊。当然,管人还是要靠制度和机制,而不能仅仅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而把要考察的人,放到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来考察他真正的品性。我还是要强调,忠不是只有愚忠,而是首先要忠诚于自己的内心,然后才是对朋友之忠,对领导和组织的忠诚。对我们自己而言,做到慎独,不欺暗室,在没有人监督,或者监督没有那么严密的时候,自我约束,才能真正得到别人的信任。近使之而观其敬,把要考察的人置于眼皮子之下,一个是考察他做事的能力,还有就是要考察他的品性,这里考察的品性更多的是恭敬与应对。敬,当然不只是对长辈和上级的敬,对平级和下属能不能发自内心的尊敬,更是考察一个人真正品性的重要契机。烦使之而观其能,我们现代人,一个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不耐烦“,稍微不顺意就炸毛,问题稍微复杂一些就失去耐心,曾国藩曾经说过,“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其实,不仅当官要能耐烦,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要能耐烦。耐得住烦是一种修行,也是为人处事的重要条件。我们经常说,一个人有能耐,说的是人是不是有能力,但是,“能耐”不如能“耐”,耐烦的人,能够包容人事物境的纷扰,不怕烦难,不惧干扰,锲而不舍,坚忍不拔。“耐得千事烦,收得一心清”,耐烦的人,能够掌控自己的杂念妄想,消融烦恼,保持温和平静。古人云:每临大事有静气,稳住阵脚心不慌。要义就是“耐烦”。遇到大事,危急时刻,怨天尤人不是办法,只有静下心来冷静思考、慎重处理才是根本之道。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有时候,我们被领导突然问一件工作的进度,很容易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工作没有做好,只能胡乱应对。其实,这里的知,还有一层意识是”智“,很多时候,我们碰到很棘手的问题,如何处理是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智慧的很重要的机会。很多突发性的事情,不会给我们留出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慢慢应对。如何能做到”急智“,其实和我们平常的训练有关,也和我们是不是能战胜自我有关。这里的战胜自我,说的是我们能不能跳出”潜意识“的决策、应对的模式,从应激式的潜意识应对,提升到我们大脑中比较高级的部分,也就是逻辑、推理的部分来做决策。急与之期而观其信,除了上边所说的问答应对,更为重要的一种情况是,在相对而言很短的时间内,能否开动大脑,解决问题。我们很多时候,会因为各种压力,做出一些过度的承诺,但是我们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从哪儿入手。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被情绪左右了,是被困难吓到了,而没有把精力花在思考、研究问题上,头脑中只剩下了那个最后的期限。而作为领导者,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考察一个下属的综合能力,因为人在压力之下,如何应对,是一个人综合能力最集中也是最好的表现。委之以财而观其仁,人可能最难的就是面对金钱和利益的诱惑,你能被多大的利益诱惑,也基本决定了你能成多大的事。被蝇头小利就能诱惑的人,最终也只可能像无头苍蝇一样,被利益驱使着失去了自己应有的方向。如果你爱一个人,就给他很多钱,如果你恨一个人,也给他很多钱。金钱可能是人性最好的试金石。告之以危而观其节,趋利避害、贪婪与恐惧可以说是人性的本质,把一个人置于危险、别人的怀疑之下,是考察一个人的节操最好的时机。而我们很多人,一旦感觉被人怀疑,即使自己没有做什么亏心事,也会激发出我们的不安全感,去做出很多我们认为很多的应激和防守性的各种手段,都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的利益,这里既包括金钱,也包括荣誉,还有别人对我们的”信任“。其实,最好的策略就是,做好自己,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不争辩,让事实说话。醉之以酒而观其则,我们经常说,酒后见人品。绝大多数人,在酒后,很容易放松了戒备,真实的一面也更容易流露出来。我们老话说:观人于酒后、观人于临财、临色,其实,这些都是我们更容易暴露兽性,泯灭人性的时刻,一个人最深的修养,可能就在于此时能够表现出人性,而不是兽性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这里所说的杂处,是指男女杂居,也就是上边所说的临色。我想还有一种情况,也值得我们注意,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在一个复杂的环境里,我们还能不能坚守自己的节操和信仰。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容小觑,把一个人放在一个复杂的环境里,才更容易看出他真正的底线和信仰。但是,看的不仅仅是表面现象,因为在一个复杂的环境里,人既要需要自我保护,又要坚守内心的底线。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心圆智方,在任何时候,标榜自己的品德,可能都不是一种智慧的行为,有些人想通过标榜品德获取别人的信任,也有些人过度爱惜自己的羽毛,导致被人利用,这些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真正应该做到的是和光同尘,但是不同流合污。其实,说到底,洞察人性,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敢于直面自己,然后推己及人人性经不起考验,不要试图去用各种方式去考验人性,我们生活里已经有足够的场景供我们去观察和考察。而有时候,刻意的去试探人性,是我们对自己、对别人最大的不自信与不信任。如果能够洞察人性,我们就不会再纠结于人性的善恶,更不会对人性有过多的期待,其实,这就是对人性的宽容。同样,只有能够更深刻的洞察人性,我们才有可能让人性变得更美好。共勉!作者;青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