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环路与动物行为(神经环路精细化研究思路)

随着神经环路的解析细化,人们逐渐发现同一条神经环路可能介导不同的功能,目前发现的可能的机制有:同一群神经元投射到不同亚群神经元、同一脑区不同的神经元亚群投射到相同脑区、同一群神经元传输给下游神经元的信息强度频率等不同。

而来自法国波尔多大学的Giovanni Marsicano团队,也是大麻素系统研究先驱,则从同一条环路上不同亚细胞定位的受体作用来解释这个问题。

神经环路与动物行为(神经环路精细化研究思路)(1)

黑质(Substantia nigra, SNr)是基底神经节环路上的重要节点,其被人熟知的是运动控制功能,近年也发现SNr也参与疼痛调节

临床上发现,大麻素具有治疗疼痛的潜质,但却伴随着运动迟滞等的副作用,而滥用大麻所引起的运动受阻也是欧美国家等发生车祸的主要原因。因此SNr上的大麻素一型受体(Cannabinoid I receptor,CB1R)可能是综合调控两种作用的关键机制

动物实验中发现,大麻素主要成分四氢大麻酚(Δ9-tetrahydrocannabinol,THC)可以抑制动物的运动和发挥镇痛工作用,作者在SNr局部注射CB1R拮抗剂AM251可以逆转THC的这种效应,并且是通过纹状体(Striatum,STR)→SNr直接通路来实现的(图一)。

神经环路与动物行为(神经环路精细化研究思路)(2)

图一 STR→SNr通路上的CB1R介导THC的抑制运动和镇痛作用

Giovanni团队前期研究发现CB1R同时分布在神经元的浆膜和线粒体膜上,那么两种位置的CB1R作用是否一致?作者就在SNr局部注射一种无法穿膜入胞的多肽CB1R拮抗剂hemopressin,发现可以大大减弱THC镇痛效应,但是不影响运动抑制效应。

中枢神经系统中由神经元释放的P物质可以通过NK1受体引起疼痛,实验发现无论全身还是SNr局部给与NK1受体拮抗剂GR73632,都可以显著抑制THC的镇痛效应。

随后作者在体外构建了“嗅探细胞”——通过GCaMP6s检测细胞周围P物质的含量变化,并把它们种在STR→SNr急性脑片上,结果发现用WIN55,212-2激活CB1R确实减少电刺激/光刺激该环路引起的P物质释放(图二)。

神经环路与动物行为(神经环路精细化研究思路)(3)

图二 激活STR→SNr的CB1R减少P物质释放

上述实验发现浆膜CB1R只影响THC的镇痛效应,那其运动抑制效应如何产生?作者团队前期工作中构建了一种只发生线粒体CB1R突变的小鼠(DN22-CB1-KI小鼠),并在脑片电生理中发现线粒体CB1R对于正常的递质释放“刹车”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更加有趣的是,线粒体CB1R突变后THC和CB1R激动剂所引起的运动抑制作用也消失了,但不影响镇痛作用(图三)。

神经环路与动物行为(神经环路精细化研究思路)(4)

图三 STR→SNr线粒体CB1R通过抑制IPSCs介导THC的运动抑制作用

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探究了线粒体CB1R介导运动抑制作用的具体机制是什么。前期实验已经发现,STR→SNr的CB1R绝大部分表达在STR的多巴胺一型受体(Dopamine I receptor, D1R)阳性神经元上,于是作者在D1R阳性神经元特异性敲除CB1R的动物上面重新表达CB1R或突变的线粒体CB1R,发现激活CB1R抑制线粒体呼吸作用是依赖于正常的线粒体CB1R表达的,并且THC通过线粒体CB1R产生的运动抑制作用与线粒体呼吸的抑制相关

激活CB1R引起的线粒体呼吸作用的抑制主要通过抑制可溶性腺苷酸环化酶(sAC)活性实现,因此,作者综合运用药理学和基因编辑技术抑制sAC活性或CB1R对sAC的作用,发现sAC的抑制是THC通过线粒体CB1R发挥运动抑制作用的关键分子机制(图四)。

神经环路与动物行为(神经环路精细化研究思路)(5)

图四 THC通过线粒体CB1R产生的运动抑制作用与线粒体呼吸的抑制相关

已有研究证实大脑内CB1R激活的典型分子效应是蛋白激酶A(PKA)活性增加,由于PKA在胞浆和线粒体中都有表达,作者就利用病毒将突变的PKA分别特异性表达在胞浆和线粒体中,发现胞浆中表达突变PKA确实可以模拟浆膜CB1R被拮抗的作用——逆转THC的镇痛作用;线粒体中表达突变PKA也模拟出了线粒体CB1R被拮抗的作用——逆转THC的运动抑制作用(图五)。

神经环路与动物行为(神经环路精细化研究思路)(6)

图五 不同亚细胞定位的PKA突变模拟CB1R拮抗的作用

本文精确解析了STR→SNr环路中不同亚细胞定位的CB1R介导了截然不同的行为反应,并精确到了CB1R起作用的分子通路机制浆膜CB1R通过激活PKA抑制P物质的释放从而起镇痛作用;线粒体CB1R通过抑制sAC和PKA活性来抑制线粒体呼吸,从而起抑制运动的作用

这篇文章在传统环路研究中结合了细胞和分子层面,精细解析了同一环路介导不同行为的机制,为深入研究神经信息处理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Subcellular specificity of cannabinoid effects in striatonigral circuits.Neuron. 2021 Mar 19;S0896-6273(21)00155-0.

编译作者:夏洛特(brainnews创作团队)

校审:Simon(brainnews编辑部)

本文由brainnews团队原创编译,转载请联系授权。

神经环路与动物行为(神经环路精细化研究思路)(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