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理学研究方法(在没有测绘技术的古代)

在没有测绘技术的古代,古人是怎么做到对各个地方的地理情况了如指掌的?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不过,如果我们变通一下,把这个问题变换为:古人真的具有那么高的地理认知水准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前面那个问题即便没有现成的答案,也会变得很容易理解了。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与其说是我们不知道古人用的什么测绘手段,不如说是在我们的心里,对于古人具有那样的智慧,其实是不大相信、有所怀疑的。

现在,我们就从史料中反映的古人在地图方面的认知上,来揭示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对一切传说类的东西统统不予考虑,只选取史料中的几个例子来进行讨论。

1. 西周宜侯夨簋铭文:

古代地理学研究方法(在没有测绘技术的古代)(1)

西周宜侯夨簋

古代地理学研究方法(在没有测绘技术的古代)(2)

宜侯夨簋铭文

这件青铜器叫做宜侯夨簋,是西周早期周康王时期的器物,1954年6月在江苏省丹徒县龙泉乡(现名大港镇)下聂村烟墩山南麓出土。这件器物上有120余字的铭文,意思是:周康王在查看了武王、成王伐商图和东方的地图之后,册封虞侯夨为宜侯,赏赐他酒、铜器、弓矢和土地。其中土地上的河流有300多条,宅邑(城邑或聚落)有三十五个,另外还有两项土地上的赏赐,估计是陂塘和山林之类,其数量在一百多到数百之间,因为铭文受损缺失而无法辨别。这个确凿的事实证明,早在西周初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使用地图,地图上的内容有山川、城邑、居民点等等,它也从侧面证明了我国先秦典籍中有关地图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宜侯夨簋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历史上最早使用地图的实证

2. 《战国策·卷十九·赵策二》:

古代地理学研究方法(在没有测绘技术的古代)(3)

古代地理学研究方法(在没有测绘技术的古代)(4)

《战国策·赵策二》书影

据《战国策·赵策二》中记载:公元前377年,苏秦游说赵肃侯合纵攻秦时说:“臣窃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于秦。”苏秦是怎么知道诸侯的土地面积是秦国的五倍的?因为他看了概括全域的天下地图。苏秦根据这张地图得出的这个结论说明了什么?说明这张地图不仅把当时的中国全域都包括了进去,而且这张地图一定有比例尺,否则苏秦就无法把诸侯国的土地面积与秦国的大小进行比较,也就无法得出这个结论!

除了按一定的比例尺绘制以外,苏秦看的天下地图上还有哪些内容呢?《周礼·夏官·司马·职方氏》中对此做了记载:“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由此可知,天下地图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有中原的邦国和都邑,还包括四境八荒的戎夷蛮狄,以及各地的人口、物产等等,可谓一图在手,尽知天下。

此外,先秦典籍中有关气候、地形地貌、人情风物等的记载,兵家著作中对如何利用各种地形地貌营造战争胜利机会的阐述,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战国秦地图,等等,都向我们揭示了古人所具备的丰富的地理知识。

一旦明白了古人精湛的地理知识并非杜撰和夸大之后,对于他们为什么会具备这样的本领,其实就不难回答了:因为古代的生产力非常低下,古人的生产生活以及一切社会活动对于自然环境都有着太多的依赖,所以他们对于包括地理因素在内的自然环境的关注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哪里的地形、何处的山谷适宜通行?哪条河流容易渡越?哪条容易泛滥?何处的溪流或泉水适合取水和饮用?什么地方适合建屋?哪里的土地适宜耕作?何处的山林适合田猎?

这使得他们对地形地貌等地理知识的认识和运用,远比我们知道的要深刻和透彻得多。托现代化所赐之福,除了大的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影响,今天的我们可以说对周遭的环境完全视若无睹,因为这并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但是古人却完全不是这样!当我们以每小时几十到几百公里的速度飞越山川大地犹嫌缓慢的时候,却忘记了古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只能凭借自己的双脚去一尺一寸地丈量大地。正因为如此,古人对各个地方的地理情况的了解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就是一件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了。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事实上,除了专业人士,在对于我们身处的这片土地的了解上,我们其实远远不如古人。

本文作者:赛百浪子,公众号“这才是战争”加盟作者 ,未经作者本人及微信公众号“这才是战争”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公众号作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