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如何解释杠精(了解4种逻辑谬误)

从心理学如何解释杠精(了解4种逻辑谬误)(1)

了解4种逻辑谬误,让杠精远离你的生活来自正心正举00:0015:27

文丨月月 · 主播丨林霖

从心理学如何解释杠精(了解4种逻辑谬误)(2)

在互联网上,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一种人:他们常常通过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他们喜欢没事找事,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抬杠而抬杠。

这种人,被人们称之为“杠精”。

有意思的是,很多杠精并不是无理取闹,甚至他们的话乍一听还挺有道理的。可是只要深究,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观点往往建立在某种逻辑谬误之上。只要厘清这些逻辑思路,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让杠精哑口无言。

而另一方面,很多时候,不愿意成为杠精的我们也会不自觉地陷入各种逻辑谬误中,从而对很多现象产生片面的看法,甚至陷入了思维误区。因此,了解常见的逻辑谬误,也能帮助我们全面看待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

那么,什么是逻辑谬误呢?

逻辑谬误指的是人们在思维和语言表达中所产生的逻辑错误。逻辑谬误的种类非常多,在此我们抽出几种生活中常见的逻辑谬误进行分析。

1

“诉诸人身”逻辑谬误

诉诸人身这种逻辑谬误,可能是在生活中最常见到了。这是因为诉诸人身的使用门槛很低,人人能用,而且特别容易煽动无知群众的赞同,所以在互联网上频频出现。

诉诸人身的逻辑谬误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直接性诉诸人身谬误:

让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A:林教授认为,当前学术研究有时容易落入盲目追寻学术热点、跟风发论文的误区。

B:你不知道林教授被举报骚扰自己的女学生吗?这样道德低劣的人说的话,你也信吗?

B的回答,实际上已经陷入了“直接性诉诸人身”的逻辑谬误里。所谓直接性诉诸人身,指的是借由与当前论题无关的个人特质,作为反驳对方的依据。

其套路就说:甲提出论点A——乙攻击甲的个人特质(与当前论题无关),所以论点A是错的。

可是当我们仔细想想,即便甲的某种个人特质让我们无法信服,也不能证明甲的说法是正确还是错误。

一个观点之所以正确,应当是因为它符合事实。而要想知道它是否符合事实,我们需要靠某种系统性的实证探究方法,而不是靠对某个人人品的臆测。

第二种诉诸人身的逻辑谬误是处境性诉诸人身谬误。它的意思是,当某个人处于某个团体中,就可能受到团体内利益关系的影响,因此他的观点就是不客观、不正确的。

比如,如果你是教师,那么你说教师工资低,需要提高教师工资福利,那就是不合理的;如果你是A企业的员工,那么你说A企业的产品优质,也是不合理的。

但是,我们要意识到,虽然对方的处境或利益关系确实可能影响他的观点,但这最多只能让我们提高警惕,寻找更多信息来证明,但不能因此就直接判断对方的观点就是错误的。

第三种诉诸人身的逻辑谬误是“你也一样”谬误。

所谓“你也一样”谬误,就是说当对方批评某件事不对时,批评对方自己也做了那件不对的事。

比如,在读书时代,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你上次也迟到了,凭什么说我迟到。你不也作弊了吗?你就不能说我作弊是错的。

但是,从逻辑上来说,对方是否言行不一,不能成为我们支持或反对某个结论的理由。

总而言之,诉诸人身的逻辑错误,就是“对人不对事”。那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避免这种错误呢?

我们可以问自己3个问题

1、论点和论据之间有关系吗?

2、二者的关系程度大吗?

3、说话者的动机是什么?

首先,如果论点和论据之间没有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直接忽略结论。比如刚才说的,林教授人品不好,所以他的观点是错的。人品好与不好并不能证明观点的对错。所以,这个结论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接着,我们要分析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如果关系程度不大,就要提高警惕。同时也要分析说话人的动机,即使说话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能证明他的话是错误的,但需要寻找更多信息来判断观点的正误。

2

“事后归因”逻辑谬误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就是认为如果两件事紧随其后发生,往往是前者导致了后者。

比如,很多成功学都会分析成功人士的经验,认为某件事促使了这个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很多时候,成功的因素是多样而复杂的,可能连当事人都不清楚哪一点才是成功的关键。

有的时候,事后归因的逻辑谬误甚至会造成迷信。比如,你在路上看到一只黑猫,之后又遇见一件倒霉事,你就会更加相信,黑猫会给人带来霉运这一观点。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事后归因的谬误呢?这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的。

  • 把偶然当成必然

如果我们忽略概率的因素,用必然去解释偶然,就容易产生事后归因的错误。就好像刚才的例子,你在路上遇到一只黑猫之后,可能会遇到倒霉事,也可能不会遇到倒霉事。如果你只看到了其中的一面,把偶然事件当成了必然事件,就会陷入事后归因的谬误中。

  • 把相关当成因果

两件事情存在相关性,不代表它们有因果关系。比如,某天政府出台了某项货币政策,当天股市涨了。这只能证明,货币政策与股市的涨跌可能存在关系,但不能证明就是这项货币政策导致了股票上涨。

那么,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减少事后归因谬误呢?

  • 找出替代解释

当有人告诉我们:“是因为A,造成了B”时,我们就要找出替代解释,想一想:这个事情,除了A还有别的解释吗?多找出几个解释,并尽可能客观地搜集信息,证明哪一个解释才更客观、科学。

  • 思考“A如何导致B”

避免事后归因谬误,还需要我们深入地思考一个问题:既然说A导致了B,那么A究竟是如何导致B的呢?这其中是否有因果关系?如果仅仅是因为A发生后发生了B,则不能证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3

“虚假两难”逻辑谬误

相信很多男同胞都被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我和你妈同时掉进河里,你要先救谁?”

这其实就是一个虚假两难的逻辑谬误。对方营造了一个虚假的两难困境,要求你必须选择其中一个。但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两难,而是可以有多元的选择。比如,我们还可以高呼,找其他人一起救人等等。

那么,对于虚假两难的逻辑谬误,我们又该如何破解呢?

方法很简单,就是当对方声称只能二选一的时候,思考是否还有其他选择尚未提到。如果有,就应该将之一起考虑。

总之,我们要意识到,真正的困境不是没有选择,而是我们的思维限制了选择。只要拆掉思维里的墙,我们就能破解“虚假两难”的逻辑谬误,找出更优的解决之道。

4

滑坡谬误

滑坡谬误是一种逻辑谬论,即不合理地使用连串的因果关系,将“可能性”转化为“必然性”,以达到某种意欲之结论。

滑坡谬误的逻辑是这样的,:如果A,就会发生B,如果B发生,就会发生C。而C往往是不好的结果,所以为了避免这个结果,我们就不该让A发生。

举个例子

我们要反对同性恋!如果两个男人都能结婚,那么兄妹之间、父女之间就都能结婚了!难道你赞成乱伦吗?

再比如

如果我们不随地扔垃圾,环卫工人就没有垃圾可扫,他们就要失业了。难道你想看到环卫工人失业吗?

那么,滑坡谬误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问题就是出在,每个“坡”的因果强度不一,有的因果关系只是可能,有些因果关系非常微弱。也就是说,即使A发生,也不一定会发生B,也就不一定会发生C。

因此,如果没有充分证据证明,每个“坡”都有合理的、强烈的因果联结,那么就可以判定这一观点犯了滑坡谬误的问题。

找出了问题,我们也就能找到解决的对策。

对策就在于:要检验论证“如果A,那么B,如果B,那么C”之间的连锁引申,确保事件之间存在合理且强烈的因果联结。

从心理学如何解释杠精(了解4种逻辑谬误)(3)

举个例子

假如你用信用卡购物,会很快透支,付不起账单;因为你付不起账单,你的征信会受到影响;因为你的征信受到影响,你就会失去工作;因为失去工作,你就会很抑郁,最终不幸自杀。所以,为了避免自杀,你应该停止使用信用卡。

你看,这就是一个“滑坡谬误”的典型例子。但只要稍微推敲,就会发现这一观点站不住脚。比如,只要我们在用信用卡购物时合理消费,就不会透支,也不会出现后面的情况。又比如,即便我们失去工作,我们也不一定会抑郁,自杀的可能性更加微乎其微。可见,这样的推导是不合逻辑的。

5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总之,逻辑谬误非常常见。因此,在生活中,当我们想要表达观点时,应该通过逻辑思考,排查逻辑谬误,让自己的观点更加客观。

排查逻辑谬误的方法有很多。

比如,我们可以站在反对相关观点的角度,思考这一观点有哪些地方比较可疑,然后重点加强这些部分;

又比如,我们要列出论证的各个要点,找出相应的证据,如果发现某个要点没有过硬的证据证明,那么说明这个观点可能是有问题的;

再比如,我们要谨慎使用过于绝对化的说法,像“所有”、“每个”、“向来”等等。在使用这些说法时,要想一想,是否有过硬证据证明这些说法是可以成立的。

之后,我们要进行逻辑思考,形成批判性思维。

比如,我们要学会用第二层思维去思考。在遇到问题时,我们不能满足于第一个蹦到脑海里的答案,也不能满足于大家都同意的答案,而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举个例子

当有人问你,华为手机为什么能成功时?很多人的反应是:因为华为手机更注重研发投入和打磨产品。但我们只要多问一句:难道诺基亚就不注重产品研发吗?为什么诺基亚就被淘汰了呢?当我们多问一个“为什么”, 就容易促使自己更深入地思考问题。

又比如,我们要学会用系统思维的方式思考。很多问题其实都是系统的问题,如果我们的眼光只看到系统中的某个要素,而没有关注到各个部分之间的链接,就容易片面看待问题。

举个例子

很多人会因为最近出台的某项政策,来判断股票的涨跌。但拥有系统思维的人会知道,股票市场是一个大系统,它受到政策、经济形势、股民心态等各个要素影响,如果只看到其中一个要素,而罔顾要素之间的联系,就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

反之,如果能形成系统思维,那么我们看待问题的眼光就会更加客观、更加全面。

总而言之,了解常见的逻辑谬误,不仅能让我们轻松应对生活中的“杠精”,还能帮助我们形成批判性思维,让我们更理性、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