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会有一妻多夫(一妻多夫闲的慌)

文/刺猬

以后会有一妻多夫(一妻多夫闲的慌)(1)

头图为《三个人的冬天》剧照

来源网络 侵删

在此国,

女人有侍男,随叫随到,

必须无条件服侍;

而男子,绝不可以有侍女。

身为一家之长的女人,

可拥有多个丈夫,

且不准丈夫们争宠生事搞内讧…

01

人口困局与一妻多夫

先说两个近期比较热的话题。

第一个,据官方解读,目前我国的人口形势,已进入关键转折期。

简言之,即适龄男女生育意愿偏低,想要孩子的少,总和生育率(每名妇女一生平均生育子女数)已跌破警戒线。有可能在2028年,中国人口可能会首度出现负增长。

那么,如何破局?

这便涉及到了比较前卫吸睛的第二个话题。

以后会有一妻多夫(一妻多夫闲的慌)(2)

想想一妻多夫,笑得好开心哦

上图这位黄姓教授提出施行“一妻多夫制”,并为广大女同胞描绘了一幅生动香艳的“三夫四婿”、“后宫三千佳男”的美妙场景——

一夫帅气无敌,二夫赚钱养家,三夫家务全包,四夫解闷消遣,五夫…

身为妻子,每日只需操心一事即可:

晚上该翻谁的牌,该和谁生娃?

如此一来,生育率降低的人口困境,不就轻松解决掉了吗?

不得不说,黄教授真叫个兽,脑洞够清奇,堪称神鬼莫测,不拘一格!

02

古代无剩女

“老臣”此号主打人文历史。接下来,咱就盘盘史上那些与婚育相关的正事和奇谈。

所谓婚育,即结婚与生育,自古便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两件大事。

“男有室,女有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因为女人决定民族,政府会催着女子嫁人生娃;男人决定家族,父母会催着儿子娶妻生娃。

总之,就是为了生娃。

古时,由于生活条件差,没医保没社保,婴儿夭折率高,加上天灾战祸频发,时常导致人口大幅减员,平均寿命低得令现代人咋舌:

夏,18岁;秦,20岁;东汉,22岁;唐,27岁;宋,30岁;清,33岁…

以后会有一妻多夫(一妻多夫闲的慌)(3)

所以,历朝皆鼓励早婚早育,多子多福。

有人就有粮(种地),有枪杆子(当兵),就有权位和天下。

如果我就想在家啃老,不嫁人不生娃,你能把我咋的?

这事儿,古人早就想到了——

据《管子·入国篇》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一个相当于今民政局的官方机构,曰“官媒”。

官媒除为年轻男女安排嫁娶外,还给大龄光棍发放福利,撮合与寡妇重组家庭。

若对方颜值不高,瞧不上眼呢?

嘁,“拉郎配”是让你生娃,不是让你看脸。直接将双方财产与田地合二为一,强行配对。

西晋时,若发现谁家有17岁以上妹子没出嫁,官媒马上出面,给你摊派一个老公。

至于是高富帅还是矮矬丑,跟抓阄似的全凭运气。

《晋书·武帝纪》:

“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

03

生育高福利

春秋末期,吴越相争。

越王勾践挨揍不轻,遂卧薪尝胆。其推出的系列强国强军之策,就包括鼓励百姓早婚,多生,且非常注重生育安全。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孕妇临产,需及时向官府报告;官府会委派医者全程守护,以确保母子平安。

是免费,分文不收。

不像现在,从备孕到剖产,处处宰你没商量;不给红包,进了产房疼死你!(当然,这只是极个别现象哈)

越王勾践还出台生育政策,进行奖励: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

生男孩,奖两壶酒和一条狗;

生女孩,奖两壶酒和一头猪。

这奖励可不小。古时生产力落后,粮食产量低,养一头猪、一条狗非常不容易。

生双胞胎的,国家免费提供衣食住行;若生三胞胎,恭喜你,连官派乳母都有了。

瞧瞧,肚子一鼓,车子房子和保姆全到家。

假如现在也有这般高福利,你是生呢,生呢,还是生呢?

04

嚈哒女人的角帽

早在南北朝时期,便出现过关于“一妻多夫制”的记载。

据《北史》称,当时有一支居住于长城以北、沩水(即阿姆河,中亚流量最大的河流)之南、名曰嚈哒的游牧民族,西方史学家则称之为“白匈奴”。

以后会有一妻多夫(一妻多夫闲的慌)(4)

嚈哒人民风强悍,凶猛善战。6世纪初,一度称霸西域,撼动北朝。

这个曾风光一时的部落民族,其婚姻制度即为一妻多夫制。

主要形式有两种:

一,是有血缘关系的几个兄弟,共同娶一妻。一般由老大出面迎娶,兄弟共同拥有。

如果这样的话,应该就没大伯哥、小叔子等称谓了吧?大家都是老公嘛。

再者,等生了娃,能分出谁是真爹吗?

二,朋友共妻。

形式为依次同居,并非联合同居。

周一老赵,周二老钱,周三老孙,周四老李;周五老周,周六老吴,周日老郑,老王卖呆…

其中一人为正夫,其余为副夫。副手的副。

说正经的。之所以存在这种习俗,是因彼时的嚈哒人尚处于以女性为主宰的母系氏族体系,男性处于从属地位。

《北史·西域传》:

“其俗,兄弟共一妻,夫无兄弟者,妻戴一角帽。若有兄弟者,依其多少之数更加帽角焉。”

意思是说,单看嚈哒女人头上的角帽,就知其有几个丈夫。

一个角,代表一位丈夫;两个角,两位,以此类推。若遇着那些所戴帽子跟狗不理包子似的,捏的全是角的女人——

还是离远点吧,人家家里没别的,就剩老公了!

05

东女国可怜的男人

《旧唐书》卷197《南蛮西南蛮传》载:

“东女国,西羌之别种,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

《隋书》载:

“其俗贵妇人,轻丈夫,而性不妒忌。”

由上可知,在康延川(今昌都一带),曾有一小国曰东女国,属西羌的一个分支。

国内的国王和高官,皆由妇人担任,共同商议国事。而男人是不准当官的,只能在军队中充任小兵。

而且,女人可以有侍男,随叫随到,必须无条件伺候;而男子,绝不可以有侍女。

即便贫贱之家的女人,也是一家之长,拥有多个丈夫。且坚决不准老公们相互羡慕嫉妒恨,搞内讧,必须紧密团结在以老婆为中心的家庭周围。

最终目的,仍是生娃。老婆生,男人带,分工很明确。

隋时,东女国与大隋有着使者往来。及至唐高祖武德年间,东女国汤滂氏还曾遣使朝贡方物,彼此保持着友好关系。

此后,东女国便从历史中消失了。原因成谜。

以后会有一妻多夫(一妻多夫闲的慌)(5)

东女国国王居所遗址

唐时,还有一国曰“名蔑”,大体情形跟嚈哒和东女国如出一辙:一妻多夫,男卑女尊。

06

兄弟共妻

一妻多夫,并非只存在于偏远小国。

明宪宗成化年间,在温州乐清近海某些村落,一妻多夫现象便非常普遍:兄弟几人,往往共同娶一名女子为妻。

如果某一家庭只有一根独苗,一个男丁,女家反而不乐意把女儿嫁进门。

成家之后,一妻与皆为老公的几个兄弟,共同生活于一个屋檐下。

至于思想境界不够纯洁的小编,所首先想到的尴尬场景,几乎是不存在的——

每到傍晚,“兄弟各以手巾为记”。如果一人先进了房间,与媳妇相会,便将毛巾挂于门上。其他兄弟见了,便不再进屋。

日久成俗,也便为世人所容。但后来,这事儿被一个叫陆容的人听说了。

陆容,字文量,南直隶苏州府太仓人,是个接受过正统教育、饱学多才的老学究。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进士,授南京主事,进兵部职方郎中。

以后会有一妻多夫(一妻多夫闲的慌)(6)

陆容石刻像

最初听闻此俗,老陆觉得很搞笑,无厘头:

自古都是男人妻妾成群,咋会有女人夫婿成群?这不违背人伦纲常,滑天下之大稽吗?应该是闲扯淡。

没过多久,赶上休公务员假,陆容便溜溜达达前去查访究竟。

不查不知道,一查惊跌下巴——

我~去,这个传说居然是真的!

震惊之下,深受礼教熏陶的陆容当即将调查报告上书朝廷,严禁此俗,并严刑惩处:

“后有犯者,论如奸兄弟之妻者。”

一时间,当地暗骂者众:

陆容啊陆容,你特么是饱汉不知饿汉饥。你有钱有势,吃喝不愁,三妻四妾,我们穷的叮当响,不搭伙哪里娶得起媳妇?!

事实是,明律并未能彻底杜绝此风此俗。直到清代,“一妻多夫”仍然隐秘地存在并延续于民间。

陆容《菽园杂记》:

温州乐清县近海有村落,曰三山黄渡,其民兄弟共娶一妻。无兄弟者,女家多不乐与,以其孤立,恐不能养也。既娶后,兄弟各以手巾为记。日暮,兄先悬巾,则弟不敢入;或弟先悬之,则兄不入…

以后会有一妻多夫(一妻多夫闲的慌)(7)

07

老东北的拉帮套

哦,看过由蒋雯丽、赵军等主演的电影《三个人的冬天》吧?

该片上映于2006年。讲的是一个发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长白山林区的“拉帮套”的故事。

以后会有一妻多夫(一妻多夫闲的慌)(8)

一驾马车,被套于辕内位置的,叫驾辕马。如果载重太多,或者赶上道路坑洼、泥泞难行,驾辕马吃不消,就要加一副串套,从旁再上一匹马帮着拉车。

而由驾辕马转换成人,即为拉帮套。

此稿小编是东北人,儿时生活于乡村,也见过、听说不少关于拉帮套的真人真事。

有些人家,生活条件比较好一些,有房有地;但男主人或体弱多病,或残疾在身,尤其是不能生育的,便会私下找一个男人,来帮着女人操持生计。

这个男人,通常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老实憨厚,不嫖不赌;

二,身体强壮,吃苦耐劳;

三,家境贫困,无力娶妻…

有一点,双方需心照不宣:女主生娃,孩他爹自然是男主人。

瞧瞧,还是为了生娃。

而这也是“一妻双(多)夫”的一种存续形式。如男主人去世,拉帮套者方可与女主结为合法夫妻,继续生活。

现今,这种习俗已近乎绝迹。

08

结语:闲得蛋疼

捋了这么与古代婚育相关的段子和奇事,我们不难看出:

嚈哒与东女国实行“一妻多夫”,是由部落的母系制度所决定的;

遭陆容举报的温州近海的“兄弟共妻”,深层原因在于一个“贫”字;

老东北的“拉帮套”,亦是受生活所困下的无奈之举…

凡此种种,因贫而致,皆与寻欢作乐、享受刺激并不相干。

时代在发展,文明在跃升。一夫多妻也罢,一妻多夫也罢,都该被彻彻底底打扫进历史的回收箱。

退一万步说,即便推行一妻多夫制,就能提高人口出生率,缓解人口困境?

要不,让倡导此制的黄教授先试试?

收笔之际,突然想起一句坊间俚语:闲得蛋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