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非遗石首跳丧鼓(江西赣州非遗展示)

民间非遗石首跳丧鼓(江西赣州非遗展示)(1)

民间非遗石首跳丧鼓(江西赣州非遗展示)(2)

会昌踩鼓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昌踩鼓(俗称脚鼓)是典型的道教音乐,其特色是演奏时手脚并用,用脚控制鼓的声音、节奏、轻重,以表现道教音乐的神秘色彩。

演奏者把脚放在鼓面侧边,手拿鼓槌开始演奏,通过手脚配合表现节奏、轻重、音色等艺术特色。脚抬起,右手鼓槌敲鼓为“咚”,脚放在鼓面上,左手鼓槌敲鼓为“沽”,脚沿着鼓面中心游动,鼓槌轮敲鼓则是“长沽”。节奏类型多样化,如(备注:省略号是指延长、渐强、渐弱符号):

沽沽|沽咚|沽沽|沽咚║

沽咚|沽咚|沽咚|沽 O║

沽…咚║

咚咚咚|沽 O║

咚咚咚咚|沽……║

会昌踩鼓有一套基本固定的程式,依次为:申文、敬坛、呈祠、莲灯、超度(施法)、咒水、请神。踩鼓演奏技法主要有:“三火爆”、“三大挑”、“一小挑”等。牌工有《文公走索》、《雪花飘》、《画眉跳架》、《王婆骂鸡》、《枫叶声》、《四门子》、《千秋岁》、《玉芙蓉》、《赣州歌》、《四季板》、《九腔》等。

会昌踩鼓表演是民俗文化中的艺术奇葩,在民间深受群众的喜欢,在丰富文化艺术形式和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渊源

会昌踩鼓源流传于唐朝,词曲牌《千秋岁》等提供了部分依据。据踩鼓艺人陈文汉、邹承富介绍,会昌踩鼓起源于唐朝,据说与唐太宗、李世民梦游地府密切相关。

宋朝时,道教在会昌比较盛行,翠竹祠(道观)、镇湘祠等相继建立,道教音乐得以广泛流传,会昌踩鼓因道士做法事而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破除迷信,道士基本上改行,踩鼓一度消失。改革开放后,翠竹祠等道观重新兴建,道士复出,踩鼓再度出现。而今,踩鼓艺人自行组织乐队参加庙会、红白喜事,还经常自娱自乐,参加乡镇和县城各项群众文化活动,为群众文化艺术锦上添花。

表演形式及其特点

会昌踩鼓是由会昌县麻州镇东红村五音堂乐队表演,乐队共七人,乐队由锣、鼓、二胡、唢呐、扬琴、高胡、琵琶、大拔等乐器组成,主要是以鼓和唢呐为主,其它乐器为辅合奏的表演形式演奏。踩鼓表演是以固定的乐队队形表演,锣、鼓、坐在中间,唢呐站在鼓旁边,其它的乐器围着鼓在后半圆散开坐着,踩鼓一般在节庆日、红白喜事、庙会等场合表演。

会昌踩鼓是农民群众在民间娱乐中产生的一种农民艺术,是农民思维和艺术欣赏的产物,它的题材、内容、艺术表现形式都是为适应农民和农村习俗而产生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地方特色和艺术特色,具有群众性、民俗性、艺术性、欣赏性等特点。

民间非遗石首跳丧鼓(江西赣州非遗展示)(3)

民间非遗石首跳丧鼓(江西赣州非遗展示)(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