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岭坑潘村潘氏族谱(江苏盐城滨海潘岗潘荡与阜宁高潘潘氏同源考)

桓一公第十七世孙潘铁石潘氏渊源流长,潘荡潘氏居此已有300多年历史,据家父潘梦及本人对民国17年即1928年编写的我们的宗谱和阜宁高潘家谱进行的研究认为,滨海县天场乡潘岗、潘荡与阜宁县三灶高潘的潘姓只能是同宗而并非共同出自一位始迁祖之后裔供宗亲商鹤,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浙江温岭坑潘村潘氏族谱?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浙江温岭坑潘村潘氏族谱(江苏盐城滨海潘岗潘荡与阜宁高潘潘氏同源考)

浙江温岭坑潘村潘氏族谱

桓一公第十七世孙潘铁石

潘氏渊源流长,潘荡潘氏居此已有300多年历史,据家父潘梦及本人对民国17年即1928年编写的我们的宗谱和阜宁高潘家谱进行的研究认为,滨海县天场乡潘岗、潘荡与阜宁县三灶高潘的潘姓只能是同宗而并非共同出自一位始迁祖之后裔。供宗亲商鹤。

一、堂号不同。听老人们讲,好多年之前三地是一起祭祖的,后来因为矛盾而分开祭祀。我们认为,可能性是有的,但是经过查证谱谍发现,潘岗潘荡谱的堂号为荥阳郡花县堂,是统宗谱,并非为一个始迁祖的族谱。而是至少有二位或者三位始迁祖的宗谱,依据为民国17年(1928)的七篇谱序。“受裔也鹤桓裔也溯厥由来自前明姑苏,发迹同时而同迁同地而处,其世次亦无不同,惟不同祀,殊深抱憾,爰于道光19年……寻敬宗收族之义……故与宗兄鹤春朝夕叙议,以为吾等皆为周毕公之后,何其同处而异祀,遂与原五门共商合祭以成追远……东门为桓之派,西门者大化公之裔。”此为道光19年醇茂汉文跋。由此可见并非是一个始迁祖,至少有受一公和桓一公二人,甚至还有鹤公。阜宁高潘的谱为荥阳堂,清楚的写着只有一位始迁祖为七三公(字桂庭),属于族谱。桂庭公七世孙应宗在康熙甲辰三年(1664年)修谱的序中这样写道: “稽我始祖十一公本其(宋潘良贵,字子践)嫡派,后因大金犯宋,随端宗南迁,因此避乱,未得往还姑苏之籍…….正德元年即公元1505年,三世祖纯公……特追姑苏元和旧居,请其本源,幸蒙族长仲三公将本末来源一一告明、书明谨记……”我也猜测当时合祭可能是出于迁到同地,又为同姓考虑,为了抱团取暖,以免被异族欺凌!且居有关文件记载,明清时期合祭一度流行。

二、迁徙时间及路径不同。潘岗潘荡谱上是这样写的 “先世受一公古吴阊门人,明肇兴迁抵山阳西北沙镇之东乡日潘家岗,继世景阳诸伯仲遵而守之,继分潘家荡(道光19年十二世孙藩宗、醇茂作)”。肇兴也就是说是明朝中兴之时来到了山阳的潘家岗,也是就是应该在明建立之后的100年左右。因为是“九世祖昆瑞、元友公所遗谱录始祖受一公辅佐元朝官摄执戎兵”(道光19年12世孙藩宗、醇茂)。在另一篇序言(民国17年时17世孙潘其标作)中也写到:“我潘氏始祖受一桓一二公遭明兵焚之乱,由姑苏携眷迁居古盐,后嗣又迁居射湖北岸,北沙镇东乡名潘家岗嗣又分居潘家荡……”也就是说洪武年间先迁到古盐,再经由古盐迁到潘家岗,因当时颠沛流离,生活艰苦,无任何记载。谱中只字未提七三公(桂庭公)。阜宁高潘谱序言上写:“明洪武赶散之际三世祖桂庭公携眷遵海逃至黄浦庙湾北乡落住陡沟即标田里创,开轩筑室而家……吾祖亦隐居而不仕,率三子进一、文一、寿一躬耕……后标西岗、北宕,由是田园渐拓……”只在此述及北宕可能指的是我们潘荡,但也只是猜测,有些牵强。高潘谱在三修谱序中这样写道:“一迁武陵二迁金华三迁姑苏四迁黄浦以止,三迁失祭,于今以四迁祖为始焉”。

三、始迁祖不同。潘岗谱中所说,始迁祖潘全字受一配万老孺人生三子景阳、景成、景玉,潘进字桓一配吴老孺人,生二子辅昆、辅仑。并没提及七三公字桂庭。高潘谱中说,七三公配李氏生三子进一字登效、文一、寿一,两谱中的寿一音同字不同名不同,而且在先祖中的名字所用字辈也不同。光绪壬午年(公元1882年)十三世孙成均、秀升公作的第五篇序中这样说道:“吾迹可考而知者,断自有元官摄戎兵之受一公而止,于其所不知者不敢强附”。在同年第六篇谱序中这样写道:“受一公于元际痛生不长仕告归隐居山阳之海滨,即今治北潘家冈是也……迨景阳公又分庄潘家荡,支庶益繁。雍正初,辑谱于分县之时,因追受一公为迁阜始祖……此吾统宗谱之所以续也”。

四、世数不同。潘岗潘荡谱中的“正开其道顺、恒立步飞云,敦本宜咸盛,光荣秀日明”,高潘谱中的“学儒维正品,恒念步高贤,敦本咸宜盛,光荣万载连” 有相同有不同,有可能是误传,但是世数不同了,同样是恒字辈,在潘荡是20世,在高潘是26世,相差6世!不知为何。只能这样猜测,他们是不同时期的移民,据史料记载,明洪武赶散前后用了50多年。

潘岗潘荡1928年的谱中只字未提高潘、庙湾、七三公或者桂庭公,查阅高潘七三公的谱中也只是在一篇序言中写到分居西岗北宕,但未提及是哪一个分支,或者哪一世、哪一个人的名字。我想即使有再大的矛盾,也不会不做这个交代的。

五、修谱的次数与年代不同。高潘的几次修谱分别是正德丙寅年(公元1505年)草谱,一修是康熙甲辰三年(公元1664年),二修乾隆丁已二年(公元1737年),三修同治岁次甲戌十三年(公元1887年),四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五修公元2014年。潘岗潘荡谱的修定时间分别是一修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未能成书,二修是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三修是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四修是1988年。

六、关于早年合祭的问题。经查阅资料和在河南中华家谱馆的老师处了解到,清末民国初由于祭祀和修谱的奢靡之风盛行,各姓氏之间攀比,于是同姓为了扩大影响就实行了联宗(宗祠)联祭联谱等不寻常的现象,因此三灶、潘岗、潘荡实行联祭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况且都是本家本宗,也为尝不可,就像现在组织宗亲会开展宗亲活动一样。

当然也有提到潘岗潘荡与高潘为同一先祖的,如高潘二修时乾隆丁已二年(公元1737年)桂庭公十一世孙念吾公在序中写道:“岗荡两地宗人只为祭扫不睦因其家乘怠于继修,即于岁时享祀激发天良各书其诚,至若修谱也各修……一本之谊……不失亲亲之义者也。”如在民国十八年的高潘谱四修序中这样写道:“壬戌春,有寿一公之后裔十八世孙,族祖秀生公(印成均清增生)与养斋兄即学源叙谈,欲求吾族之旧谱凡,成均公在城遂细访之未得”,其成均公就是潘荡谱六序作者,十三世裔孙,但世数却又相差五世。而且也未得!即未能将二谱合并。实在是找不到接口。

综上所述,本人初步认为这两支潘只能是同宗,不是同族,1983年家父潘梦及先辈们续修的潘荡花县堂宗谱是有错误的,把潘进(字桓一)、潘全(字受一)直接接在七三公后面是牵强的。本着严谨、务实、认真的态度,还原历史真相,绝不以讹传讹。

这是本人对两地新、旧谱谍进行认真研究以后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家人们交流讨论,供后来人深挖。当然这并不影响我们作为潘氏一家人的亲情,不管怎么说,我们都是季孙之后裔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