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补肾的方法(夏至前后是补肾)

转眼又是一年夏至,作为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阳气中足,草木茂盛,欣欣向荣……中医对夏至这一时节,也有着养生方面的解释:

比如《黄帝内经》有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指的是夏至这天,天地间的气很“实”,当属阳气鼎盛的阶段,是一年中阳气最多的时候。而阳气作为身体的根基,尤其是那些身体气血需求较大的器官,在夏至前后针对调养,能够起到非常不错的效果。而养肾,就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夏至补肾的方法(夏至前后是补肾)(1)

夏至前后,是补肾的“黄金时间”

正如中医原理:夏至前后阳气鼎盛,而肾脏对气血滋养的需求较高,作为气血载体的阳气,自然也是最适合肾脏的“补品”。

但不仅仅是这样,夏至前后养肾,也有其他不可多得的好处:

其一:夏至养肾,促进“气顺毒散”

在夏至前后,天地间阳气最为旺盛,而人体健康和天地自然相互对应,阳气充足,身体多余的气息调节也会变得频繁。这就是中医所说的“使气得泄”,例如寒气,邪气等,在夏至的天气里溢散,身体气血运转更加顺畅,所谓“气顺”。

而夏至前后,在阳气的加持下,身体代谢运转加速,出汗更多,排毒效率也会更高,此为“散毒”。肾脏作为运气排毒的重要器官,夏至养生促进“气顺毒散”,减轻了肾脏负担,降低了肾脏被淤毒侵害的风险。

夏至补肾的方法(夏至前后是补肾)(2)

其二:夏至养肾,能够“藏精”健体

中医所言:“肾主藏精”。如果肾脏养得好,身体精气储备充足,整个人也会更加地强壮和精神。

而阳气是血气的载体,如果阳气旺盛,身体血气运转顺畅,肌肉和器官得到滋养,同样是强健体魄,提高精气神的表现。所以在夏至前后养肾,帮助肾脏“纳阳藏精”,身体更健壮,对疾病的抵御能力更强,有助于健康和长寿。

其三:夏至养肾,利于秋冬“收藏

同样是《内经》的说法:“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意思是在相反的环境情况下,对相反体征的补养效果会更好。

比方说在夏天的时候养肾,“热极生寒”秋冬时节的健康基础也会更好,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收藏”。“夏病冬治,冬病夏治”,也是这样的一个道理。而肾脏作为藏精的根源,协助身体水利调节,温煦生暖。因此在夏至这个阳气充足的时节前后养肾,“收藏”储备得更多,秋冬季节对寒气和疾病的预防效果也会更好。

由此可见,夏至养肾,好处多多,大家要抓紧夏至前后的时间,采取养生措施,对身体产生更多的增益,那么,夏至前后具体如何养肾,也要根据养生的步骤来。

夏至补肾的方法(夏至前后是补肾)(3)

夏至前后如何养肾?做好这3件事,保证肾气长足

中医认为,身体的一切都是由“气”所支撑的,例如血气,阳气,肝气,心气等等。

肾脏,自然也有它的“肾气”,养肾的核心围绕2个步骤:即补充肾气,以及减少肾气消耗。尤其在夏至前后,无论是补充肾气,抑或是减少消耗,都有相对应的方法。

【夏至前后,如何补充肾气?】

①食补益肾

人体的一切能量源自营养,肾气也不例外。加之夏至阳气充足,肾脏吸收转化活跃,通过食补来补充肾气,是简单又有效的选择。

俗话说“黑色入肾”,黑色食物,有助于滋补藏精,对肾脏益处很大,因此,夏至补肾宜多吃黑色食物,例如黑豆,黑米,木耳等,补肾足气,肾方健康

②睡眠益气,利于补肾

充足的睡眠,身体的自愈能力能够帮助脏腑提供足够的恢复,其中就包括“气”。因此,夏至养肾,补充“肾气”,保持充足的睡眠是前提。

一般情况下,除了每天晚上要保证7到9个小时的充足睡眠外,午觉也要睡好。中午的时候,天地间阳气最旺,夏至前后积极睡午觉,身体“纳阳”程度高,肾脏受到的阳气滋补也会更好。睡眠益气,无论是“晚觉”,还是“午觉”,两者都要兼顾。

【减少肾气消耗】

正如上文所提到,补肾的关键在于“肾气”,除了要补肾气,减少肾气消耗也很重要,减少肾气消耗的关键,在于腿部的保养。

③保养腿脚,蕴藏肾气

可能很多朋友觉得,腿脚和肾脏“八竿子打不着”。其实不然,根据《中医经脉》一书的说法,肾脏的肾经,起于足底的涌泉穴,并且经过腿部形成。也就是说,肾经的位置,位于腿脚之间。

而肾经,主管肾脏的气血传输,如若能保养好肾经,气血传输效率提高,肾气的损耗自然也能降低,保养肾经,即为保养腿脚。

例如适当的泡脚,做一做踮脚抬腿运动等,都是夏至养肾,蕴藏肾气的好办法。也可以根据中医按摩原理,按压足三里穴,涌泉穴等肾经经过的穴位,每天5到10分钟即可,或许也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以上3事,“补肾气”占其二,“节肾气”占其一,共有3件事,如果能够做到,养肾的效果可能更加显著,在夏至前后,珍惜这段“黄金时间”,积极养肾,健康也会给你回报。

参考资料:

[1]张大宁. 中医补肾活血法研究[M].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7.

[2]王晓彬. 中医补肾与养生延年[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

[3]韦小兵. 中医的七个养肾益寿法[J]. 养生保健指南, 2014(6):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