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排列组合创新题大全(高考中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类型试题解题技巧)

【研究背景】

高考中遗传部分在每年的高考中占的比重大,而且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因此在雪枫中学优质教育教学教研机制资源研发的基础上,我尝试着从策略、技术和实践三个层面对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效能提升策略优化创新进行深入研究,尝试探索出富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效能提升策略和路径,从而提高学生对遗传与进化知识学习的兴趣以及提高这类试题的正确率和解题速率。

【研究过程】

确定小课题的研究方向后,我采用“ 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用为主线” 的教学研究策略,发动所教班级生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广泛参与,并成立由6 名同学组成的课外学科研究性兴趣学习小组,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小组分组行动,借助于各种学习平台和教学资源,积极、扎实开展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经过一个多月的学科理论探讨与实践,初步形成阶段研究性学习成果。

【研究结果】

一、“和”为16的特殊分离比成因

(一).基因互作

双杂合的F1自交和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分别为9∶3∶3∶1和1∶1∶1∶1,但基因之间相互作用会导致自交和测交后代的比例发生改变。根据表中不同条件,总结自交和测交后代的比例。

F1(AaBb)自交后代比例

原因分析

测交后代比例

9∶3∶3∶1

正常的完全显性

1∶1∶1∶1

9∶7

当双显性基因同时出现时为一种表现型,其余的为另一种表现型

高考数学排列组合创新题大全(高考中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类型试题解题技巧)(1)

1∶3

9∶3∶4

存在aa(或bb)时表现为隐性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高考数学排列组合创新题大全(高考中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类型试题解题技巧)(2)

1∶1∶2

9∶6∶1

双显性、单显性、双隐性存在时分别对应一种表现型

高考数学排列组合创新题大全(高考中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类型试题解题技巧)(3)

1∶2∶1

15∶1

只要具有显性基因其表现型就一致,其余的为另一种表现型

高考数学排列组合创新题大全(高考中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类型试题解题技巧)(4)

3∶1

13∶3

双显性基因、双隐性基因和一种单显性基因存在时表现为一种性状,另一种单显性基因存在时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高考数学排列组合创新题大全(高考中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类型试题解题技巧)(5)

3∶1

(二).基因遗传效应的累加

1.表现

高考数学排列组合创新题大全(高考中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类型试题解题技巧)(6)

2.原因:A与B的作用效果相同,显性基因越多,其效果越强。

若显性基因累加,累加效果相同,则AaBb与AaBb的子代中含0个显性基因的基因型为1aabb,含1个显性基因的基因型为2Aabb、2aaBb,含2个显性基因的基因型为1AAbb、1aaBB、4AaBb,含3个显性基因的基因型为2AABb、2AaBB,含4个显性基因的基因型为1AABB,因此9∶3∶3∶1变化为1∶4∶6∶4∶1。

(三).特殊分离比的解题技巧——合并同类项法

1.看F2的组合表现型比例,若比例中数字之和是16,不管以什么样的比例呈现,都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将异常分离比与正常分离比9∶3∶3∶1进行对比,分析合并性状的类型。如比例为9∶3∶4,则为9∶3∶(3∶1),即4为后两种性状的合并结果。

二、“和”小于16的特殊分离比成因——致死现象

(一).致死效应的快速确认

若子代比例“和”小于16,则可能存在“致死”现象。

如A基因纯合致死,则可导致子代基因型为AA__的个体致死,此个体占1/4,从而导致子代成活个体组合方式由“16”变“12”。同理,因其他致死类型的存在,“16”也可能变为其他数值。

(二).致死类型归类分析

1.显性纯合致死

致死基因

F1自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

F1测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

AA和BB

致死

AaBb∶Aabb∶aaBb∶aabb=4∶2∶2∶1,其余基因型个体致死

AaBb∶Aabb∶aaBb∶

aabb=1∶1∶1∶1

AA(或BB)

致死

AaB_∶aaB_∶Aabb∶aabb=6∶3∶2∶1或

A_Bb∶A_bb∶aaBb∶aabb=6∶3∶2∶1

其余基因型个体致死

AaBb∶Aabb∶aaBb∶

aabb=1∶1∶1∶1

2.隐性纯合致死

致死类型

F1自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

F1测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

双隐性致死

A_B_∶A_bb∶aaB_=9∶3∶3

AaBb∶1Aabb∶1aaBb

=1∶1∶1

单隐性致死

A_B_∶A_bb=9∶3

或A_B_∶aaB_=9∶3

AaBb∶Aabb=1∶1

或AaBb∶aaBb=1∶1

(三).致死类问题解题思路

第一步:先将其拆分成分离定律单独分析。

第二步:将单独分析结果再综合在一起,确定成活个体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

【研究感悟】

课题研究讲究科学性、严密性,而这种特性有利于教师养成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从而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原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我认为是很简单,学生可以轻易解决的问题,就采取简单指导之后便让学生开展活动,但是真正实施后却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学生的完成效果非常糟糕,当时便归责于学生的能力差。但是,现在想来实际责任在我,我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忽略了对学生的必要指导,而这也正说明了我工作作风还欠缺严谨。自从开展课题研究之后,我开始逐步养成全面考虑各方因素,不再想当然地考虑问题,而是做好事先的调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情况,更有效地、科学地开展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常听有些教师讲:教了初中自己就变成了初中的水平,教了高中自己就变成了高中的水平。由于教学压力、生活压力等等原因,能够静下心来读本书,已经成为了很多教师的一种奢侈行为。但是我们都知道,做课题时查阅资料是免不了的事。这时出于课题研究的需求,你就会寻找时间阅读大量的相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学习他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从而不断更新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这种主动的、理解基础上的理论学习,必然将促使教师在学术素养上的提高。而通过这次小课题的研究,我不仅学习了很多先进的理论知识,同时也一扫原先对理论书籍的偏见——枯燥与乏味,而是逐渐习惯阅读它们。

素质教育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能再停留于过去的“经验型”,而是应该向“科研型”、“专家型”,直至“智慧型”教师转型,而开展课题研究无疑将有利于“智慧型”教师的塑造。原先在进行教育教学时,总是凭借着经验,知道哪些知识该采取哪种方式来进行教学?哪些学生该采取什么方式来进行教育?总停留在经验的套用上,而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在开展课题研究后,我便有意识地去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的习惯,对一些好的经验或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归纳,寻找其中的规律,自觉地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手段,最终探寻出更好的解决方法。这些大大促进了我教学水平的提高,使我能够逐步向“智慧型”教师的最终目标靠近。    总之,我觉得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能够在教育教学上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开展教科研的实践,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重要渠道,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