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书坑儒还是焚书坑术(秦始皇焚书坑儒)

秦始皇焚书坑儒还是焚书坑术(秦始皇焚书坑儒)(1)

坑儒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历史上一个“常识”:三十四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大摆宴席,有70位博士前去祝寿。齐国博士淳于越进言曰:“现在陛下富有四海,而子弟为匹夫,只有田常六卿来辅佐,应该师法商周时的体制,分封子弟为功臣,以相互辅鄙。”但丞相李斯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淳于越的意见纯属迂腐:现在天下初定,法令一统,百姓应该做好农工商业,士子们应该学习政令法则。现在士子们不学习今天而师法于古人,颂古非今,扰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全部禀报守尉烧掉。如果30日内不烧,就会处以黥刑。所不烧者,医药、卜巫、种树之书。秦始皇认可李斯的说法,下令焚书,但仍然有很多读书人没有遵从法令,抓到犯禁者460多人,全部在咸阳坑杀,以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这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基本历史情况。在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记载地很详细。

秦始皇焚书坑儒还是焚书坑术(秦始皇焚书坑儒)(2)

秦始皇东巡

但这是否说明,秦始皇坑杀的是“儒生”,而不是别的什么人呢?从相关史料看,秦始皇“焚书”是一件客观事实,在后来史书上也没有异议。但对于“坑儒”却有不同意见。而且最重要的是,在司马迁《史记》里也没有明确说出“坑杀”的就是“儒生”,在关于“焚书”这一事件的记载里,提到“儒”字的只有一次,李斯骂淳于越是“愚儒”,提到与“儒家”相关的也只有烧掉《诗》、《书》,长子扶苏进谏秦始皇:“诸生皆颂法孔子……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司马迁在这里的“用词”十分谨慎,对于“读书人”的称呼主要有“博士”、“士”、“儒”、“特备员”、“文学方术士”、“诸生”,尤其是“诸生”,不仅仅是“众多读书人”、也是“众多不同学派读书人”的意思。因为李斯倡导的“烧书”,包括“百家语者”,并不仅仅针对儒家!而在“焚书”之前,李斯对不遵守烧书法令的读书人,所进行的惩罚是“黥为城旦”,并没有说不烧书的全部活埋!但后来的确发生了“坑杀”“四百六十余人”“诸生”的事件,那么坑杀“诸生”的直接诱因是什么呢?

秦始皇焚书坑儒还是焚书坑术(秦始皇焚书坑儒)(3)

司马迁

直接诱因并不来自于儒家,也不来自于其他诸子百家。而是来自于“方士”。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觉得自己的功烈盖过三皇五帝,因此就有长生不老,希图使秦朝永久传扬下去的愿望,所以这时候他非常迷信那些寻求“芝奇仙药”的“方士”。这其中著名的有侯生、卢生,以及徐市等人。但侯生们寻求仙药连他们都不相信,因此就用欺骗手法,说入山寻求仙药常常遇见妖怪和恶鬼,只要恶鬼一出现仙人就不来了,所以皇帝您的住处不能让臣子们知道,臣子们知道了对神仙是有害的,您就得不到仙药。于是秦始皇每天在庞大的宫殿里更换住所,有言说他居住在哪里的人就要处死!因为这个他杀了很多人。侯生和卢生后来害怕了,说道:秦始皇这个人太骄傲自大了,以刑杀为威,每天批阅的奏章都要拿称来论斤数,日夜不休,我们观星望气者有300多人,都是好的,但因为畏惧秦始皇,不敢言说他的失误之处,秦朝的法度,仙药不灵验就要处死,我们不能再为他寻找仙药了!于是侯生和卢生商量好后就逃跑了。

秦始皇焚书坑儒还是焚书坑术(秦始皇焚书坑儒)(4)

东巡

秦始皇听说后非常生气,骂道:“我从前收缴天下不中用的书都烧掉,招来了很多文学方术士,希望天下太平,方士们都为我炼药求仙,现在听说这些人逃走了,不报告我,徐市等人花费了上万的钱,仍然没有得到仙药,只听说他们在争权夺利。尤其是卢生,我赏赐他很多财物,现在却诽谤我,让天下人都知道我不重视道德。现在这些人都在咸阳,我使人审问他们,是不是妖言惑众?”于是召集“诸生”审问,“诸生”们相互揭发,抓到了犯禁者460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公子扶苏进谏这刑罚太重,秦始皇把扶苏贬斥到上郡。

秦始皇焚书坑儒还是焚书坑术(秦始皇焚书坑儒)(5)

焚书坑儒

由以上史实可知,秦始皇“坑杀”“诸生”的原因是“方士”的欺骗,而不是儒家!“方士”里最著名的人物是“卢生”,因此在后来很可能是以“卢生”代指所有“方士”,所谓的“焚书坑儒”其实是“焚书坑卢”,“儒”与“卢”谐音,后来便“以讹传讹”,把“焚书坑卢”变成了“焚书坑儒”,“坑杀”的是“儒生”,而不是直接得罪秦始皇的“卢生”了!

秦始皇焚书坑儒还是焚书坑术(秦始皇焚书坑儒)(6)

方士

历史上有很多人论述过这个观点。元朝陶宗仪在其《南村辍耕录》里写过这样一条笔记,“偶读宋萧森《希通录》,及俞文豹《吹剑录》,而得其说,可采。”认为秦始皇坑杀的这400多人全是“卢生”,也就是说都是“方士”。至于“古今相承皆曰坑儒,盖惑与扶苏之谏。”认为“诸生”就是“儒生”!那么“诸生”是否就是“儒生”呢?当然不是,只能说,里面包含“儒生”,但不全部是都“儒生”,扶苏之所以说“诸生皆颂法孔子”,其原因在于先秦时代儒家是显学,另一个与儒家齐名的是墨家,当时就有“儒墨之徒溢天下”的说法,因此,“读书人”很大一部分是儒家,另外的则从属于诸子百家,包括那些方士!扶苏在这里说“颂法孔子”只是一个泛指,借孔子之名来言说“读书人”的重要性,让秦始皇不要用如此重的刑罚,不全部代指儒家!

秦始皇焚书坑儒还是焚书坑术(秦始皇焚书坑儒)(7)

秦始皇

“焚书坑儒”最早是在汉朝提出来的。西汉末年孔安国在其《尚书·序》里写道:“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刘向《战国策·序》里也说:“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这时候学者已经普遍认为秦始皇坑的是“儒家书生”,并且认为这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但孔安国的学生司马迁对这段历史叙述地很谨慎:“焚书”是存在的,但“书”没有焚尽,李斯的建议是“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者……烧之。”换言之,只是禁止民间私藏“诗书”,官方收藏的诗书是不禁止的,所以诸子百家的书籍照样流传下来,并没有因为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而所谓的“坑儒”,司马迁主要指向以“卢生”为代表的“方士”,正是因为“方士”欺骗了秦始皇,秦始皇才暴怒,坑杀那些欺骗他的人,不仅侯生和卢生逃走了,后来徐市更是害怕地带领众多童男童女逃到了海外!

秦始皇焚书坑儒还是焚书坑术(秦始皇焚书坑儒)(8)

东巡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结论:秦始皇“坑杀”的“诸生”是“方士”;至于所谓“焚书”也是短时期内之事,不是贯穿秦朝始终的一个策略。尤为主要的是,司马迁作《史记》时距离秦朝灭亡只有100多年时间,除了翻阅大量典籍外,司马迁还亲自到各地去考察,对前朝的历史尽量取一个客观准确的态度,因此在《史记》写成后,被誉为“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鲁迅更是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史记·儒林列传》里,司马迁再次申明:“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绝焉。”这就说得更明白了:坑杀的是“术士”,不是“儒生”,“儒生”之所以恨秦始皇,说“坑的是自己人”,是因为秦始皇焚灭“诗书”,使儒家这一从春秋时代形成的“显学”,遭受了第一次重要打击,这一点是应该分辨清楚的!后人对历史没有全面考察,把秦始皇“坑杀”的“读书人”全部当成“儒家”,疑以传疑,极力贬损,也许是冤枉他了!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评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