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之最琵琶(千里寻根觅知音)

黑龙江日报5月3日讯 长桥亭栏,草长莺飞,烟花三月的扬州迎来一群从北方而来的琴人。素衣禅服,古琴为伴,在日前举行的黑龙江日报德韵古琴文化研究院、黑龙江德韵古琴馆广陵琴派北方传承扬州寻根之旅活动中,广陵琴派第十二代传人、黑龙江德韵古琴馆创始人张金桥率弟子、学生等一行16人,踏访广陵,忆先师,会故交,觅知音,寻广陵琴韵之根脉,溯琴人之初心。

扬州之最琵琶(千里寻根觅知音)(1)

张金桥与弟子等在扬州园林抚琴交流。 图片由黑龙江德韵古琴馆提供

追忆师恩点滴

广陵是扬州的古称,扬州是中国古琴艺术重要流派广陵琴派的发源地,如今的广陵琴派在此也是琴社林立,琴事不辍。张金桥的弟子们以琴人之名来到扬州是初次,感受着萦绕于这座城市的广陵琴韵;而对于张金桥而言,一别十余载,他回到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亲切之余更颇有感慨。与恩师梅曰强先生过往的点滴浮现脑海,回想当年他去探望重病的梅先生时,先生还在关切地询问他在北方传承广陵派古琴艺术的情况,在恩师去世十余年后,他带着北方的十余名弟子和学生一起回到扬州寻根,心中感慨不负恩师当年的教诲嘱托。

张金桥与弟子、学生前往南京参加缅怀梅曰强古琴宗师九十诞辰雅集座谈会,踏访梅曰强先生抚琴故地梅花岭。在梅曰强晚年生活教琴的东关故居,张金桥对弟子、学生们讲,当年他只身从东北到扬州学琴,正是随梅先生吃住在这里,梅先生当年不仅手把手地传授他琴艺,还教他做菜,并为他这个东北学生取爱称“老虎”。张金桥坦言,跟梅先生不仅仅是学琴,更是学做人,梅先生在琴德上的教诲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他的待人接物到现在一直影响着自己,张金桥常教导弟子、学生,不管是学琴,还是面对生活、工作,都能带着正能量,安心当下,快乐生活,领悟古琴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对琴人心灵的浸润。

天下琴人是一家

“回到扬州就像回家一样。”这是张金桥重返广陵的感受,恩师虽故,但同门情谊如初。为了迎接张金桥师生一行的到来,广陵琴派第十二代传人唐乃扬、刘扬等多位同门师兄师姐纷纷推掉手里的诸多事宜,热情相待,让师生们分外感动。弟子、学生坦言,这大概就是张老师常说的“天下琴人是一家”吧。

师生们一行还到访了多位师兄的琴社。琴人相见,怎能少了以琴会友,饮茶叙情。《良宵引》《平沙落雁》《阳关三叠》《秋江夜泊》……老师与弟子、学生们轮番献艺,老师们为学生加以点拨,分享自己与古琴的故事,画面温馨融洽,仿佛并不是初见,而是终觅得知音。张金桥的一位弟子颇有感触地说,虽然张老师与师伯们多年未见,但见面无需多言,相视一笑,你弹一曲,我和一曲,或是琴箫合奏,默契十足,不是炫比琴艺,而是相互成全。张老师一路上也一直跟大家反复强调, “我们是来学习的。”刘扬师伯也教导学生说:“曲子没有大小,我弹琴从不和谁比,我只做我自己。”这种谦恭与不争正体现了琴人的风骨。

看到广陵琴派的古琴艺术在北方黑土地上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身在扬州、南京等地的诸多广陵琴人深受触动,十分欣慰。

两座城市的“互感”

此行,张金桥更是向诸位师兄师姐当面发出邀约,日后加强南北方的古琴文化交流,邀请师兄师姐到哈尔滨来参与各种古琴文化活动,让哈尔滨与扬州两座城市有更多的文化碰撞。张金桥说,师兄师姐都爽快表示,日后如果有需要,将会鼎力支持广陵琴派在北方的传承发展。就在张金桥一行返回哈尔滨不久,刘扬来到哈尔滨,并到德韵古琴馆为古琴爱好者们做了一次生动的讲座,受到热烈欢迎。

在与师兄师姐的交流中,张金桥也在思考探讨如何做好古琴艺术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张金桥说,师兄师姐们在古琴传承与发展上做得很出色,宽敞雅致的琴社内,不单是传授古琴技艺,琴棋书画香花茶皆有,可以说是一个传统文化的综合展示基地,这也是古琴文化的一个发展方向。

在张金桥看来,古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古琴技艺之外,其承载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古琴艺术与其他传统文化形式具有共通共融性。如,诗词与古琴相结合便是琴歌,书法运笔、太极一招一式的发力等与古琴弹奏亦有着相通之处,很多古琴家也都擅昆曲、武术、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形式。因此,在传承琴艺之外,更要注重弟子、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黑龙江日报德韵古琴文化研究院也正是以古琴为载体,进行传统文化共融和传播传承体系的研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