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国庆60周年武器大阅兵(回顾2009年建国60周年大阅兵之轻武器)

2009国庆60周年武器大阅兵(回顾2009年建国60周年大阅兵之轻武器)(1)

1949年10月1日,来自24个国家98个工厂的110多种、80多个型号武器装备在天安门接受检阅,震惊世界的开国大典阅兵也因此不得不背上了“万国牌武器展览会”的名声。历史向后延展的60年中,新中国在天安门前先后举行了13次国庆阅兵。2009年10月,14个徒步方队、30个车辆方队、12个空中梯队,第14次把祖国强大的符号印在了天安门广场。

通过阅兵这个窗口,天安门见证了从1949走来的新中国武装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身影。

在自豪的天安门前,在感受鲜花艳丽与铁流威武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1900年八国联军把大炮架在正阳门上,掩护2 900多个侵略者,在故宫举行的阅兵式。在展示的11类主要装备所呈现了的无数个亮点中,我们还要依旧能看到我军武器装备存在的发展空间与差距。这才是真正强大者应当具有的勇气。

阅兵,在军人眼中,就是和平时期的战争。

2009国庆60周年武器大阅兵(回顾2009年建国60周年大阅兵之轻武器)(2)

2009国庆60周年武器大阅兵(回顾2009年建国60周年大阅兵之轻武器)(3)

2009国庆60周年武器大阅兵(回顾2009年建国60周年大阅兵之轻武器)(4)

赏析篇

国庆60周年,中国军队向世界说明,95式5.8毫米小口径自动步枪并不是终极产品。以03式5.8毫米自动步枪和95式5.8毫米短管型、03式5.8毫米微声冲锋枪和07式18.4毫米(12号)自动霰弹枪为代表的一批新枪首次受阅,展示了我军轻武器发展的最新成果。它们的出现意味深长。

首先,它们表明我国轻武器的研制模式发生了变化。近年来,我军轻武器的发展已经不仅仅只注重基型枪的研制,在基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深度开发和多样化、系列化研制,已经成为轻武器发展的重要趋势,系列研发、满足不同作战任务需求的理念已经形成,中国军队对M-16系列、AK-74系列繁多型号的猜测与羡慕已经终结,标志着我军轻武器的发展已经能够以不同功能来适应不同任务和不同环境等多样化需求。

其次,是轻武器的列装模式发生了变化。新型枪械不仅在制造、设计上实现了多样化,在编配上也能高标准适应不同作战岗位的需要。如特种部队配备的微声冲锋枪,适应了特种部队敌后作战,对火力密度和作战行动隐蔽性要求高的特点。03式折叠托5.8毫米枪适合了空降战斗维护保障条件高度缺乏的特殊需要。短管95式5.8毫米自动步枪适合了空间有限战斗岗位的特点。多弹种自动霰弹武器则适合了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急需等。这标志着一支枪横跨全国、配备三军的粗放列装模式已经结束。精确研制、精确列装,已经成为轻武器发展的新思维,轻武器实在不轻。

发展篇

2009国庆60周年武器大阅兵(回顾2009年建国60周年大阅兵之轻武器)(5)

水兵方队手持95式5.8毫米步枪的短管型

2009国庆60周年武器大阅兵(回顾2009年建国60周年大阅兵之轻武器)(6)

特种兵方队手持03式5.8毫米微声冲锋枪

2009国庆60周年武器大阅兵(回顾2009年建国60周年大阅兵之轻武器)(7)

空降兵方队手持03式5.8毫米折叠托自动步枪

2009国庆60周年武器大阅兵(回顾2009年建国60周年大阅兵之轻武器)(8)

武警方队手持18.4毫米(12号)自动霰弹枪

透过宏大的阅兵场面,我们来想像这些武器进入实战的场面,用实战的标准来衡量,我军轻武器的发展还有差距。

一是缺乏实战检验。95枪虽问世14年,但检验性能的地方是靶场而不是战场。M-16在1964年出现就投入越南战场,随美军征战了格林纳达、巴拿马、伊拉克、阿富汗,虽然在使用之初的锈蚀与霉变让美军士兵曾经去检拾过AK-47,而且M-16在实战中暴露的缺点还远不止这几点,但是历次战争给M-16提供了多个实用的改进方案。今天的M-16不仅纵向早已发展数代,而且横向也扩展成为一个庞大枪族。同样,AK-74服役后,参加了阿富汗战争、第一次和第二次车臣战争,适合不同需要的多种枪型早已成为俄军标准的制式装备,就连拉登也衷爱AKS-74U这种短管枪型。95枪的杀伤威力虽然首次实现了“空腔效应”,但缺乏实战检验让它装备后争议不断,不仅性能上没有血色说明,基型枪上连有点战场味道的空舱挂机也取消了,操枪习惯的不同迫使03式这一非孪生兄弟也强行进入了孪生一族,形成了世界上小口径枪同时配备有托和无托两种枪型这一绝无仅有的奇怪布局。说到头来,还是缺乏实战检验。

二是针对特殊需要的专用装备型号少。95式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出现了短管枪型、03式折叠托和05式微冲等型号,适应不同战斗岗位的轻武器开始出现,但适合不同特殊环境的武器仍很有限,仅一支微冲远远不能满足敌后特种作战的需求。另外,在战场上作用不小的狙击武器与国外M-40A3、SPG、G-22等竞赛级精度相比,还称不上真正的狙击武器。已经在实战中显露作用,美军已经配备到班一级的12.7毫米大口径狙击武器,在我军还踪影难觅,海峡对岸的士兵手中却已握紧了外购的M-82系列大口径狙击武器。

三是观瞄能力有限、口径和型谱杂乱。新一代轻武器的口径选择为5.8毫米后,现在不得不为当时的中庸窃喜,至少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对5.56毫米的停止作用的抱怨暂时还无法传递给5.8毫米,但在轻武器的杀伤能力已经接近物理极限的条件下,各国的轻武器杀伤力基本相同,因此衡量轻武器的杀伤力的标准在于能否准确而及时地发现并命中目标。观瞄能力成为杀伤效能的新型标准,因为致命的前提是命中,而命中的条件是观瞄。

标准化的简单、耐用观瞄器材在我国轻武器的身上还找不到踪影,外军盛行多年的皮卡汀尼导轨还不见踪影,不知是固执,还是不屑。此外,受阅枪械在5.8毫米、7.62毫米上两个系列并存,没有受阅的12.7毫米口径上的重机枪和高射机枪,任务与功能混乱,77、85、89式多个型号交叉,与美军只有一种M2式12.7毫米口径机枪相比,不仅外人难以看懂得,内行人也要梳理多遍才能记清,人为地给弹药供应和装备维护造成了较大困难。

【作者 杜文龙,严晓峰】

▼欢迎购买《兵器知识》杂志获取更多详细内容▼

2009国庆60周年武器大阅兵(回顾2009年建国60周年大阅兵之轻武器)(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