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长寿(唐朝诗人为何宁肯)

一朵女子,风轻云淡,欢迎关注槐序~

这里有沉香千年的古诗词,亦有最精美的配图

唐朝诗人长寿(唐朝诗人为何宁肯)(1)

提起读书人,我们常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穷酸书生。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还要读书呢?

很简单: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是读书人最朴素的梦想,比如大唐白乐天,高官厚禄、诗酒年华,在杭州、洛阳均有豪宅,甚至被贬官江州司马时,还在庐山香炉峰建了“别墅”。

不仅如此,白居易还有一帮当宰相的朋友(宰相武元衡、宰相裴度、宰相元稹、宰相令狐楚、宰相韦处厚,自己的弟弟白敏中也是宰相),以及樊素口、小蛮腰两位绝色家伎;

这样的生活,谁会不羡慕呢?

唐朝诗人长寿(唐朝诗人为何宁肯)(2)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能拥有这些,于唐朝诗人而言,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比较清贫困苦,如我们熟知的李白、杜甫、岑参、贾岛、孟郊、柳宗元等。

尤其是杜甫,除了早年有过一段“快马轻裘”的生活,后半生几乎是靠朋友的救济才让家人能有个存身之所。尽管如此,自己的小儿子还是生生被饿死了。

所以问题来了,既然唐朝大部分诗人都很穷,为什么他们不去找个工作,而且都还活得很欢乐呢?

比如李白笔下的: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件事就要从唐朝的国家体制说起,包括现在西方人提起我们,也会称呼我们为“唐人”,国外各地也都有唐人街,我们自己熟知的“大唐盛世”亦是我们的骄傲。

既然是“盛世”,就需要有盛世的标准,何为盛世?

从李唐建国到王朝覆灭,实际上一直在打仗,战争从来就没有间断过,那这样的朝代为什么能被称为“盛世”?

唐朝诗人长寿(唐朝诗人为何宁肯)(3)

很简单,因为唐王朝有一帮“执拗”的读书人,他们深受儒文化思想熏陶,坚信: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惟有读书高。

这是一个民族骨子里的荣誉感,是不亢不卑的民族精神。

包括帝王在内的所有人都认定: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并且在古代,“穷书生酸秀才”并不是贬义词,酸秀才是指读书刻苦,汉水浸透衣衫让衣服都酸了。

到了近现代,才把“酸秀才”解读为具有酸腐气的读书人——这实际上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在唐朝诗人心中,是信奉读书人自身所携带的时代使命感的,所以不管是君主帝制如何利用文化思想包装,让文人和民众相信他们是“真命天子”,但的确我们是有过“盛世”存在的。

哪怕是在明朝末年,崇祯皇帝自缢后,诗人曹学佺亦可投池报命,去履行一个臣子最基本的忠贞。

因为有这样的信仰薪火相传,所以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才能为“家国天下”前赴后继,比如屈原、岳飞、陆游、辛弃疾、戚继光等。

唐朝诗人长寿(唐朝诗人为何宁肯)(4)

现在我们再来看李唐王朝,从建国开始他们就立法规定,商人的子女是绝对不能参加科举的,也绝不允许商人的子女当官。

所以官员只能吃俸禄。

这就避免了有权的人同时拥有大量财富,形成“马太效应”,让资产逐渐流入到少部分人手里,进而使物价升高。

同时,这样的规定就促使了读书人必须去谋官,才是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所以唐朝的诗人可以穷得理直气壮。

但是他们这些“倔强”的读书人、诗人,没钱怎么活下去呢?

这样说可能很多人不信,但事实上的确是这样:他们是靠朋友之间的相互接济活着。

比如你看唐诗,送别朋友和朋友间的酬唱诗,占了80%以上。

耳熟能详的有《芙蓉楼送辛渐》《送柴御史》《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二首》等等,太多。

唐朝诗人长寿(唐朝诗人为何宁肯)(5)

可依靠朋友相互帮助需要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人与人之间要有最基本的信任,和一定的同理心、同情心,以及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善心。

从唐初开始,游侠风盛行,出了很多“隐士”和仗剑出游的诗人,他们古道热肠,以帮助朋友结交义士为荣,绝不会出现“谁摔倒了没有人敢扶”的现象。

这就是盛世的最基础标准:人心中有道义。

并且,在盛唐时期,真的实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所以外国人谈论起唐朝都是推崇备至,那是一个真正能容万疆的国度,外国人可以来唐朝科举当官,文化、经济、宗教、民生空前繁荣,此后也没有再出现过。

我们再拿孟浩然举一个例子,公元725年李白仗剑出蜀、辞亲远游后,遇见了孟浩然,写下了《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为什么这么推崇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两句的释义是:少年时摒弃当官理想不入仕途,宁可闲云野鹤在山中逍遥自在。

唐朝诗人长寿(唐朝诗人为何宁肯)(6)

我们都知道孟浩然一生求官,但一生未得官,可为什么连宰相张九龄和红极一时的王维,都对他很敬重?

原因很简单,孟浩然是公元712年出鹿门山求官的,因为这一年太子李隆基正式监国,并于713年登基。此前唐睿宗李旦曾依附于武则天,甚至把“李”姓也改成了“武”,这在士大夫眼中是“可耻”的行径。

而孟浩然是孟子的后人,孟子家训中有对后世子孙的警言:不侍不明君主。

很明显,在读书人眼中李旦不是明君,所以孟浩然宁可在鹿门山隐居,也不出来求官。但唐玄宗登基后,孟浩然立马就出山寻仕途之路了。

这种“文人风骨”是很受读书人所钦佩的。

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唐朝诗人长寿(唐朝诗人为何宁肯)(7)

这是杜甫毕生的梦想,他为此付出了很多,作为“京兆杜氏”的族人,他将“匡扶社稷”视为己任,所以刚刚当官的杜甫就抨击权贵,导致自己被贬官,可他亦不后悔。

这是唐代诗人心中共有的精神信仰,这样的王朝必然会有盛世出现,他们苦中作乐,哪怕穷到没饭吃也认朋友,得知李白入狱,杜甫写了很多书信和诗篇,一直惦念着李白。

而他和李白,一生也仅仅见过3次面,这3次面均发生在一年半以内,可他们的友情却成了千古佳话。

纵观现代社会,一个楼层四户人家,可能几十年都没说过一句话、吃过一顿饭。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缺失,导致了每个人都只为自己,尤其是自媒体繁荣以后,又涌现出了无数“精致利己主义”,告诉我们,人只有自己强了、站到了巅峰,你才配拥有朋友——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类似于这样的“心灵鸡汤”看似很有道理,却是一个人内心温柔、和温暖的逐渐硬化,会越来变得越冷漠。

我们很难再回到大唐王朝那个“侠道热血”的时代了。

- end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