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战略核弹头最新数量公布(核弹头数量仅为美俄的7)

据《环球时报》6月14日报道,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近日更新了世界各国核武库的数据,称世界现存核武器总数有可能结束常年减少的趋势,在今后的数年时间里实现首次增长。

美俄战略核弹头最新数量公布(核弹头数量仅为美俄的7)(1)

据该机构出具的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初,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巴基斯坦、印度、以色列、朝鲜这9个拥核国家,共计拥有核武器12705枚,相比该机构2021年做的统计13080枚,减少了375枚。虽不清楚该机构如何获得的数据,但看在该机构也算是全球知名的份上,暂且信他一回。

该机构还表示,由于俄乌冲突等原因,国际局势开始变得复杂动荡,一些国家在地缘关系上也开始变得紧张,这让很多国家都开始缺乏安全感。这可能将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除上述的9个拥核国家外,一些无核国家会在共享核武、借用大国核保护伞,甚至试图拥核问题上出现更多变数。

美俄战略核弹头最新数量公布(核弹头数量仅为美俄的7)(2)

因此该机构预测,今后10年全球核武器总数将转为正增长,这也使得核武器被使用的风险达到冷战结束最高的水平。

在1986年美苏冷战正酣时,双方都意识到一味增加核武库将使自己背上极为沉重的负担,于是美俄双方通过谈判达成了核裁军的共识,此后陆续削减了超过7万颗核武器,致使全球核武总数大幅下滑。

美俄战略核弹头最新数量公布(核弹头数量仅为美俄的7)(3)

该研究所相关人员表示,虽然美苏1986年签订的削减核武器条约到目前已经基本执行完毕了,且美俄最新裁减核武的条约也延长了五年,未来几年两国核武器数量应该不会出现大幅变动。但近年来,为应对国际局势的恶化,很多拥核国家都开始升级或者增加本国的核武库。

在2021年初,法国开发第三代核潜艇的计划被正式公布与实施。同年,英国也改变了持续多年的核裁军政策,宣布提高本国核武器库存上限。

美俄战略核弹头最新数量公布(核弹头数量仅为美俄的7)(4)

巴基斯坦与印度这两个国家也在扩充着本国的核武库,并且还在核武的投送方式上,加大研究投入,前些日子印度还成功试射了“烈火4”导弹,该导弹射程达4000公里,能从新德里打到北京。

该机构还预测,朝鲜在掌握了核武技术并成功进行了核试验后,如今应该已制造出20多枚核武器,并拥有可制造50枚核武器左右的核材料。

美俄战略核弹头最新数量公布(核弹头数量仅为美俄的7)(5)

至于至今都没有公开承认拥核的以色列,该机构表示,有消息称,该国也在对本国核武库进行升级改造。

另外根据该机构的报表来看,中国目前拥有的核武器数量为350枚,在俄罗斯(5977枚),美国(5428枚)之后,屈居于第三名的位置,总数也仅为前两名之和的1/15,也就是不到7%。

美俄战略核弹头最新数量公布(核弹头数量仅为美俄的7)(6)

按理说350枚的数量对于一个国土面积世界排名第三,人口世界排名第一的国家来说已经是最低限度了,总数都这么少了,更别谈人均了。不过如此少的核武也并不能让欧美感到放心,在提及中国核武器时,西方媒体又换了一副嘴脸,称数量并不能说明什么!

在2021年时,《美国防务新闻》就发表了一篇名为《当提及中国的核武器时,数量并不是全部》的文章,该文章称,不要被中国核武器的数量所迷惑,要关注中国核武器的质量,数量的多少并不能完全体现中国的核打击能力。好家伙,话都让他们说了,为了渲染中国威胁论甚至能颠倒黑白。

美俄战略核弹头最新数量公布(核弹头数量仅为美俄的7)(7)

在1964年中国成功引爆原子弹后,中国一直奉行的都是不率先使用核武的战略。所以长期以来我们保有的核武器数量并不多,只够维持最低的核反击水平。而且虽然这些年中国陆续发展了东风31东风41等洲际弹道导弹,但与美俄的核打击能力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相比于美俄完善的三位一体打击能力,中国只有能进行公路机动的东风31东风41较为先进。

在空基核打击方面,我们的轰20仍没音信,目前的轰6K虽然名为战略轰炸机,但其实是在苏联1950年研制的图16基础上升级而来,在航速航程载弹量隐身方面,相比于美俄现役的图160、图95、B52、B2等战略轰战机仍有许多不足。

美俄战略核弹头最新数量公布(核弹头数量仅为美俄的7)(8)

路基方面,我们使用发射井发射的导弹还是1980年研制成功的东风5A/B系列导弹,相比美俄最新的洲际导弹,有体型大,载弹量小等缺点。

海基方面,美国拥有近70艘战略核潜艇,俄罗斯有30多艘,中国只有十多艘。

美俄战略核弹头最新数量公布(核弹头数量仅为美俄的7)(9)

所以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中国对世界和平丝毫构不成威胁,相反欧美才是。而且我们早就对世界做出过3项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不威胁使用核武。相比欧美屡屡更改的核武使用承诺,中国可谓是立场坚定。

作为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历史的大国,我们深知韬光养晦默默发展才是王道,有时示弱也是聪明的体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