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职业照去哪里拍好(打工新鲜事证件照套餐人均消费超400元)

上海职业照去哪里拍好(打工新鲜事证件照套餐人均消费超400元)(1)

北京证件照拍摄生意火爆

上海职业照去哪里拍好(打工新鲜事证件照套餐人均消费超400元)(2)

最近一周,

随着学生开学、新员工入职,

证件照的生意相当火爆。

记者在北京走访发现,

不少照相馆的客流量都有了明显增加。

数据显示,

9月1日开学前两周,

“入学照”相关的线上团购

订单量环比增长243%,

“入学照”“学生证件照”等

服务需求的线上搜索热度

环比增长321%。

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照相馆,

记者了解到,

最近一周来,

拍证件照的业务增加明显。

北京某品牌照相馆店长说:

学生和家长做证件照为主,

现在正值开学季,

比日常客流量要多大概百分之二三十左右。

在另一家照相馆里,

记者看到,

年轻的女性消费者占大多数,

一些消费者告诉记者,

之所以选择这里,

是因为照相馆能提供更专业的服装和化妆。

照相馆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随着消费者要求的不断提高,

一些相对较贵的证件照套餐

也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人均消费在400-600元左右,

证件照起步价是169元。

记者发现,

在北京,

一些时尚型照相馆在半个月内的证件照拍摄

已被预约完毕。

你会花钱拍一张“最美证件照”吗?

求职者花费百余元拍出证件照,招聘者拿着照片认不出本人——

“最美证件照”会给求职加分吗?

花费180元拍一张证件照,你愿意吗?

对于准毕业生许环来说,这不是问题。为了备战来年的春招,他早已准备好了一身价值不菲的行头,简历上的证件照自然也不能逊色。

近些年,许多网红照相馆渐渐打响名声,其中证件照成为一项重要的业务。以网红照相馆天真蓝为例,已在各大城市开设60余家门店,其在团购平台上推出的4项热门产品中,3项与证件照相关。据其官网介绍,拍摄一张证件照至少需要预约、到店、造型、拍摄、选片、修片、取照7个步骤。

许环告诉记者,身边很多人选择这种新兴的网红照相馆拍摄证件照,花费大多在200元左右,大多数拍回来的照片都十分“好看”。在许环看来,这些经过精心修饰的证件照是“会给自己加分”的。不过,有招聘者表示,求职者的素质需要综合考量。有时,失真的“最美证件照”效果会适得其反。

看脸的时代?

北京一所高校的大学生张选(化名)告诉《工人日报》记者,给证件照P图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毕竟第一印象很重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要想在万千简历中一眼抓住HR(人事)的眼球,好的证件照能起到重要作用。”

95后的张选在实习过程中观察到,用人单位负责招聘的人员会对简历上的照片多看两眼,有时还会谈论。他认为以求职为导向的简历照片必须要借用一定的技术呈现自己更好的形象。“我自己就会P照片,因为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技术的发展使得图像、视频的传播更加普及,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来到了一个看脸的时代。”张选说。

在北京某高校从事摄影工作20余年的苗女士告诉记者,学生前来拍摄证件照的高峰期从5月就已经开始,一般集中在6月至8月的求职季。求职者对证件照精修的要求,确实有逐年提高的趋势。

据苗女士观察,求职者对证件照提出的普遍精修要求是,放大眼睛、改善肤质和修尖下巴三方面。

部分求职者:精修照片“美”大于“真”

目前就职于一家国企的王陈实从事人力资源岗位已逾10年。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也曾经遇到过求职者过度P图、人照不一的情况。

王陈实告诉记者,曾经遇到过对着简历照片却在求职者中找不到真人的情况。“照片很漂亮,真人不太相符。初次见面时没有认出来,这种情况时有发生。”

据报道,今年6月一名考生用美颜后的“证件照”上传到国家统一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照片审核环节,始终无法过审,最终经过反复修改提交了24次才过审。这名考生事后总结:“美颜软件拍出来的照片会失真。”过度美颜的证件照会模糊人的一些特征,因此无法通过考试审核。

“以前的求职者对于精修没有那么多的要求,现在有的人会直接说,P美一点就好了,至于像不像并不在意。”苗女士在电话采访中坦言,一部分求职者确实会提出“美”大于“真”的精修需求。

招聘者:证件照应降低交流成本

曾从事人才测评咨询工作,累计面试人数达几千人,经手简历数不胜数的王陈实告诉《工人日报》记者,面试是从组织的用人需求出发,对于求职者的素质进行全面、综合、深入的考量,其中包括知识、能力、人格、动机,也包括人的外貌、气质,而绝非是一张简历照片可以决定的。

看到求职者提供的照片,HR并不会以美丑为评价标准,但会注意到求职者的气质、神态,也会判断求职者的形象是否符合公司、岗位的要求。“比如公司需要一名客户服务人才,如果一名求职者从面相上表现出了亲和力,那么可能就更符合这个岗位的需求。”王陈实说。

求职者提供的照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自身形象的认知。当出现照片和真人差异较大的情况,王陈实建议招聘人员关注这种差异出现的原因:“求职者理想中的‘我’和真实的我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异?可能是自我认知的原因,也可能是职业化素养不够,或者是其他的不相关因素。”

王陈实建议求职者在提供简历照片时,应该首先认识到简历是给应聘公司传递信息的,所以在提供照片时应尽量降低求职者与应聘公司之间的交流成本。

“有时面试一家时髦的、讲求个性的公司,也许你轻松的简历照片会让招聘人员眼前一亮。”王陈实表示。

上海职业照去哪里拍好(打工新鲜事证件照套餐人均消费超400元)(3)

以“最美证件照”为代表的“颜值经济”崛起,还有打工者通过整容等方式改善外貌以更好地融入城市——

新生代农民工成“外貌蜕变”新人群

上海职业照去哪里拍好(打工新鲜事证件照套餐人均消费超400元)(4)

(漫画:赵春青)

“文眉、接眼睫毛、面部护理已经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属,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打工者也都会来我们店里做这些项目。”春分刚过,北京石景山区某商场内的美容店店长董倩,明显感觉到店内客流量已逐渐增多,其中外来务工人员成为今年春季换新消费的新人群。

在2020年《中国新白领消费行为研究报告》中,将轻奢、护肤美容和健身为代表的提升自我类消费称为“蜕变消费”。记者采访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逐渐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也正加入到“蜕变消费”群体中,消费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元。专家提醒,需要注意非理性消费行为和财务风险,增强综合技能才是进一步融入城市的根本所在。

提升外貌的“消费式融入”

去年8月,董倩成为公司石景山分店的店长,此时距离她第一次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农村外出打工,已经10年。当初董倩听从表姐的建议,前往兰州一家美发店做学徒。

2015年,董倩经朋友介绍到北京一家美容店工作,当月就自己花钱将店内的面膜、面霜和按摩疗程全部体验了一遍。她告诉记者,“只有自己躺在按摩床上,才能从顾客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什么,也能发现销售的皮肤状态会被近距离观察,这才是对产品效果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当公司后期推出文眉、皮肤护理等项目后,董倩借助员工优惠价成为第一批顾客。在工资逐年上涨的同时,她凭借自己的销售成绩成为新分店的店长。董倩说,成为店长之后,自己更关注店面整体的销售策划,以及消费人群的特征。

通过业务盘点,董倩发现前来消费的年轻外来务工人员以女性为主,她们往往选择基础的皮肤护理、文眉、眼睫毛种植等项目。她认为,“这些项目一次就能完成,价格相对便宜,平台团购更优惠,而且立即就能让顾客看到效果,所以很受欢迎”。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郭元凯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与消费文化,代表着其渴望融入城市生活的强烈愿望,可以定义为“消费式融入”,“与其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更加大胆、前卫,也更加有品质与内涵。”从心理趋势来看,他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动已经变得更加积极,市民化特征也更加明显,业已成为城市重要的消费群体和消费力量。

收入提升、工作需要成为助推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农民工的跟踪监测数据,2019年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比重达到51%。记者采访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注重外貌消费,与其集中在第三产业的分布特征不无关联。服务员、销售员、业务经纪人等与客户有直接接触的岗位,均对从业者的形象气质有更高要求,凌彤就是因为工作需要开始注意自己的外形。

去年11月,凌彤转行成为一名地产中介,从事二手房买卖。公司新员工培训时就强调,每天必须要穿全套正装、打领带,面容整洁干净,“在细节上还要求男员工尽量勤理发剃须,勤剪指甲”。

外形上的高要求让他一时有些不适应,为此,凌彤办理了住处附近一家理发店的会员卡,每隔两三个星期都要去剪一次头发,顺带做一次脸部清洁。

凌彤在他的剪发会员卡内充值了2000元,是店内储值的最低限额。他告诉记者,为了体现销售的专业性和公司形象,销售人员保持外形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销售技巧和对房屋情况的掌握才是硬道理,所以充值太多也没有必要。”

郭元凯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外貌等自我形象提升类的消费是增强人力资本的一种途径与方法,“他们的外貌消费更多是体验式、显层次的,而非日常化。”凌彤会出于工作岗位需求增加理发和护肤的消费项目,一方面是他的工资收入可以承担,另一方面是其涉及的消费项目较少。

然而,对凌彤的同事王骁来说,则需要更多资金投入。据王骁介绍,他的秃顶有一定的遗传因素,这些年由于工作熬夜加班变得更加严重,最近正在考虑去医院做植发手术。“如果我不做销售这一行,可能秃顶的影响不大。只是一时转行比较困难,而且我还是希望能治好它。”根据王骁的考察,植发费用基本都需数万元,他正在为这项计划做资金储备。

“好的外貌仅是一块敲门砖”

王骁在采访中提到,他近年来对植发的考虑部分原因是看到太多植发广告的宣传。“现在很多电梯、公交还有网站上都有植发广告,大家平时聊天也会提到年轻人脱发的问题,我就觉得是不是该治疗一下。”

郭元凯认为,新媒体时代所视觉化的各种光鲜亮丽及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城市同龄人等,都会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决策。“好的外貌仅是一块敲门砖,增强综合技能才是进一步融入城市的根本所在。”

作为美容行业的从业者,董倩不仅自己在外貌提升上做了相当程度的投资,也成了外貌消费的提供者。看到近期关于“95后美容师作为引进人才落户上海”的新闻,董倩也深有感触,“每个人都有爱美之心,适当的尝试和投资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对很多从农村出来的打工者来说,还是要适度消费,像那位95后美容师苦练本领才是长久之计。”

在北京市东城区一家奶茶店做服务员的苏玲,就曾经历过一段时间的不理智消费。“看到那些精致的护肤品、化妆品就会想买买买,光针对眼部的打底、睫毛膏、眼线笔之类的产品就有好多,有时还会研究消除眼袋、开眼角这些医美手术。”直到看到年底消费账单总结中,自己的美容消费已经不知不觉达到数万元,苏玲才明白自己需要及时控制了。

郭元凯提醒到,新生代农民工外貌消费行为的改变是伴随着其身份认同的市民化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对于这种行为,要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提升外在美的同时,更加重视内在能力的修炼与积累,特别是在城市融入过程中需要的社会交往、表达沟通、心理素质、法律意识等‘软技能’的培育。”

(综合来源:央视财经、工人日报)

本期编辑:甘皙 程莉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