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小学必背古诗(中小学生必背古诗文之二十)

悯农小学必背古诗(中小学生必背古诗文之二十)(1)

悯农二首 唐·李绅

悯农小学必背古诗(中小学生必背古诗文之二十)(2)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小学必背古诗(中小学生必背古诗文之二十)(3)

诗词鉴赏

悯农小学必背古诗(中小学生必背古诗文之二十)(4)

其一:

前两句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形象的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推而广之,描述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和前两句联系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丰收的景象。三句层层递进,表现出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巨大贡献。

最后一句笔锋一转,揭示出乎意料的结果——“农夫犹饿死”,突出问题,引人思考,把矛头直指不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从而表达对农人的同情(悯)。

悯农小学必背古诗(中小学生必背古诗文之二十)(5)

其二:

第一句“锄禾日当午”,概括写出农民劳动的时间和天气情况。接着第二句没有一般地写农民锄禾如何劳累,而是与第一句“日当午”相呼应,描写农人顶着火辣辣的太阳,给禾苗锄草松土,累得满头大汗,汗水一滴滴落到禾苗下泥土里的细节。

第三、四句抒发感慨用反问句指出,餐桌上的饭,一粒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含蓄地表现了同情农人的主题。

悯农小学必背古诗(中小学生必背古诗文之二十)(6)

写作借鉴

悯农小学必背古诗(中小学生必背古诗文之二十)(7)

两首小诗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但却十分感人,流传千古。

我们许多家长和老师在教孩子去诵读这首诗的时候,往往只注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两句,于是众多读者从这两首诗中读到的,就是珍惜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了。其实,这和诗人的本意,和这首诗能够带给我们的,相差甚远。

首先,要正确理解诗歌主题。

题目是“悯农”,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农人的怜悯、同情,所以诗中所选择的内容,都紧紧围绕”悯农“这一主题要写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明白和学习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悯农小学必背古诗(中小学生必背古诗文之二十)(8)

二是学习诗中巧用对比的手法。

第一首诗中,先描写农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丰硕成果——“四海无闲田”,然后写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形成对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造成巨大的思维落差,引起人们的思考,从而突出主题。一首诗中四句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用的是纵向对比,把春天的劳动和秋天的收获进行对比,突出农人劳动的成果;”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可以理解为横向对比,把四海无闲田的事实和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进行对比,突出农人的可怜。

三要学习细节描写。

第二首诗中,后两句用议论的手法表达了每粒粮食都是农人汗水换来、农人值得同情的主题,但作者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也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细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就把农人的辛苦和不易表现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悯农小学必背古诗(中小学生必背古诗文之二十)(9)

四要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法:以第二首诗为例:首句”锄禾日当午“是记叙,叙述了农人所作所为,其中省略了主语,交待了时间、地点(暗示)、事件等要素;”汗滴禾下土“是描写,具体描绘出农人劳动时的状态,突出其劳动的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议论和抒情,运用反问句来议论,揭示道理,表达对农人的同情。

恰当地运用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综合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可以给文章增光添彩。

恰当地运用对比(包括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可以使文章主题更加突出,可以使文章的情节有起伏,避免平铺直叙;运用细节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具体丰满,文章主题深刻而动人。

悯农小学必背古诗(中小学生必背古诗文之二十)(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