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文章大全(林海音城南旧事)

林海音文章大全(林海音城南旧事)(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或纯真美好,或苦涩乏味,它们伴随我们的成长,永远无法抹去,甚至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对于林海音来说,童年的经历决定了她一生的命运。林海音是台湾著名作家,原名林含音,小名英子,5岁时跟着父母来到北京生活。她的童年是在老北京的胡同里长大的,那里的一草一木,那里的人和事儿,都镌刻在时光的记忆中。

晚年的林海音,越发思念老北京。她以童年在北京生活的所见所闻为素材,写下这部自传体短篇小说《城南旧事》。著名诗人余光中对此评价:“上海是张爱玲的,北京是林海音的”,可见这部作品的影响力非同一般。

当时《城南旧事》发行出版后,并没有吸引大众眼光。真正让这部作品名满天下的,是根据它改编的同名电影《城南旧事》,影片1983年上映时,引发无数观众童年的回忆,电影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得多次大奖。

林海音文章大全(林海音城南旧事)(2)

今天不说电影,我们回归原著。《城南旧事》其实是一部小说合集,由五个小故事组成,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看海去》,这个故事讲述了小英子无意中和一个小偷成为了好朋友,人人唾弃的小偷,在她眼中却是一个善良的好哥哥。最终小偷被警察抓住,英子也失去她的好朋友。

在大人眼中,盗贼可恶又可恨,可英子却看到了小偷人性中闪光的一面。林海音借着孩子的一双慧眼,以儿童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和认识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在我看来,《城南旧事》不仅想告诉人们,儿童的心灵比成人更健康光明,孩子的眼睛比成人更透亮清澈;更是对当时苦难的劳动人民,寄予深刻同情和关心。

01 不顾世俗偏见和小偷做朋友,英子自然流露的纯真,是儿童的天性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老北京城,故事中的小英子刚上一年级,随着家人搬到了城南新帘子胡同。有一次,英子和同伴一起玩球,皮球飞到了一座荒废的园子里。人们都说这片废园里闹鬼,附近的小孩和大人都不敢来。

英子是个聪明又勇敢的小姑娘,她从来不会人云亦云,盲目信从。她一个人来到荒园,在草丛里意外发现了漂亮的桌毯和新衣,令人费解的是上面扣了一个铜盘子,隐藏得很严实,像是被人提前藏好的。会是谁呢?英子带着疑惑离开,却始终记挂着心底的小秘密,孩子的好奇心让她第二次进入荒园。

这一次,她碰到一个身强力壮、藏在草丛里的年轻人,对方眼神躲闪,声音略微发抖。他请英子帮个忙,不要把和他见面的事情说出去,天真善良的小英子虽然心存疑虑,还是为他守口如瓶,从未对任何人讲起,最后还和年轻人做了好朋友。

林海音文章大全(林海音城南旧事)(3)

在我看来,英子为什么和小偷做成了好朋友,有以下两点原因。

第一,长着老实相的小偷,是英子出于本能的信任

在一片荒园里单独和一个陌生人在一起,英子不感到害怕吗?当然害怕,她只是一个七八岁的女孩子,一点不怕才不正常。她意识到危险后,想赶紧逃离,却忽然想起看相的老人说过:嘴唇长得厚厚敦敦的,是个老实人相。善良的英子单是从外貌判断,这个草丛里的年轻人不是坏人。

第二,英子纯净美好的内心, 是儿童的天性

英子心里充满了疑问:草丛里被人藏起的桌毯和衣服,街面上大人议论纷纷的小贼,以及那个躲在草丛里的年轻人,到底有什么联系?这些事情在她心里挥散不去。虽然年轻人的行为举止不正常,可是英子从心底里愿意相信,他是一个好人,这种信任是出于儿童的本能,不带任何评判的眼光。

以上事实印证了儿童天真烂漫、童心未泯的心理特点,他们从不恶意去揣测别人。童年是人的天性中保存最完整的时期,孩子们向真、向善、向美,他们好奇的打量周围的事物,用质朴纯真的童心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林海音文章大全(林海音城南旧事)(4)

小时候我们都是内心纯净的小英子,保留了人性美好的童真。但是随着时间流逝,我们长大了,成熟了,就慢慢丢掉了人性中纯真美好的情感,取而代之的是用世俗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习惯在人情世故的包裹下,戴着伪善的面具生活。

02 表面上是小偷,背后是英子眼中的好哥哥,乱世之下误入歧途是生活所迫

时间长了,小英子总喜欢跑到草丛废园里玩,她喜欢和这个年轻人聊天、听他讲故事。年轻人时常倚在大树底下叹气愣神,他对英子说:

走到这一步,也是事非得已,我也是一个好人。小妹妹,明白我的话吗?”,小英子“似懂,又非懂,只是直眼看着他。”明明是一个盗贼,却说自己是个好人。孩子太傻了,黑白不分,连好人坏人都分不清楚,事实真是如此吗?

在我看来,小英子看似分不清是非,其实心里像明镜一样。从第一天在草丛里发现那堆值钱的东西,她心里就判断这个隐藏在草丛的年轻人,就是大人口中的盗贼,文中有两个线索可以佐证。

线索1 门口卖破烂的扁担

英子踏进草丛时,发现隔壁门口收破铜烂铁的人不见踪影,当她走进草丛时,发现蹲在树底下的年轻人。

线索2 墙角的大包袱

胡同里的大户人家丢了三十几件东西,她去草丛找年轻人时,发现墙角里的油布大包袱,而且年轻人说话的时候,从不肯站起来,总是有意遮挡住身后的包袱。 种种迹象表明,这个藏在草丛里的年轻人就是一个小偷。

可是小英子面对这个小偷,却信守承诺,为他守口如瓶,还交上了知心朋友。在她眼里,这个年轻人不是一个坏人,因为他长着老实人的相貌、言语坦诚,所以英子在潜意识里相信他是一个好人。

林海音文章大全(林海音城南旧事)(5)

后来年轻人向小英子说出心里话。原来他从小没用功读书,找不到一份体面的工作,生活困窘。但是他还要养活母亲、还要供弟弟上学。生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有大把的力气却毫无用场。穷人也要活命,也要生存,残酷的现实把他逼上了邪门歪道。

尼采说: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一个受苦的人,如果悲观了,就没有了面对现实的勇气,没有了与苦难抗争的力量,结果是他将受到更大的苦。

这个可悲又可怜的年轻人内心充满了痛苦。他把偷来的值钱东西变卖,供养家人生活,供弟弟上学;

另一方面,他无时无刻不在忍受着内心的煎熬,他多么想做个堂堂正正的好人,腰板挺直走在光明大路上;而不是像老鼠一样,偷偷摸摸,东躲西藏,变成人人痛恨的盗贼。

03 他们曾经相约去看海,却成永远的离别,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是对乱世的无声控诉

没过多久,青年人被便衣侦探抓获,人赃俱在,无可争辩。他被捆了手脚,一帮警察推搡着把他从荒园里抓出来时,正好被英子遇见了。众人都在一旁看好戏似的围观,只有小英子躲得远远的,她伤心地哭了。

在便衣警察眼中,年轻人就是一个贼,抓了他,可以向上级论功行赏,在老百姓中树立神探的威名。可是又有几个人能体谅这个年轻人的难处和不易?竟然只有一个孩子才能理解和同情他。

林海音文章大全(林海音城南旧事)(6)

年轻人来自社会的最底层,他没钱没势,他唯一值得骄傲的就是他的弟弟。弟弟聪明好学,年年考第一,梦想着有一天能坐船出国留学。

这也成为年轻人最美丽的梦,他幻想着有一天弟弟出息了,陪弟弟坐大轮船出海,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说起弟弟,年轻人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小英子深受感动,她翻出课本《我们看海去》,英子认真的读给年轻人听,他们相约一起去看海。

林海音文章大全(林海音城南旧事)(7)

然而现实生活中,梦想总是遥不可及。可怜的年轻人全家吃了上顿、没下顿,他能供养弟弟念到小学毕业,已经非常不容易,哪里有钱去坐船看海?他需要钱来得快一些、多一些,为了弟弟的读书梦,哥哥做了贼。

年轻人在内心轻问自己,到底是一个好人还是坏人?心理学家伊格纳西奥说过,要研究人,就必须研究这个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

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军阀混战,百姓流离失所,许多人无家可归,连生存都难以保证。在那种社会条件下,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想要上学,简直比登天还难。

为了不让弟弟再受没文化的苦,期望着弟弟有一天出人头地,哥哥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做贼并非是他的本意,可是生在一个乱世,他无计可施。善良的小偷是当时劳苦大众的一个缩影,他的身后是千千万万个像他一样苦命的人。

林海音文章大全(林海音城南旧事)(8)

老舍先生笔下的骆驼祥子,也是旧时代劳苦大众的缩影。他肯下力、能吃苦,不抽烟不赌钱,一门心思攒钱,梦想有一辆自己的车,再也不受人白眼。当祥子终于有自己的黄包车时,心里那个美啊,仿佛换了个新天地,他终于能扬眉吐气。

然而好景不长,他的车被大兵抢去,祥子敢怒不敢言。他又攒钱买车,再次被道貌岸然、卑鄙无耻的孙侦探勒索去。

祥子一次次的想做个勤劳、上进的好人,一次次空手而归。他的善良和质朴,与这周围的大环境格格不入,兵匪官绅,把他折磨得不像个人。从此祥子变了,变得又脏又懒,变成泼皮无赖,让人可悲可叹。

为了供弟弟上学的年轻人,不得已走入歧途,做蝇营狗苟之事,和祥子是多么相似的悲惨结局。在那个苦难的岁月,穷人没有话语权,更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04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隔不断的乡愁,是两代人对祖国的拳拳赤子心

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祖籍广东,4岁就开始习汉文、读四书。后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从此进入日据时代。日本在台湾推行皇民化,教授学生日文,并且规定在校学生不能随意做事、不能读自己喜欢的汉书。

青年时期的林焕文,对此感到非常苦闷,他决定带着妻子到日本经商,寻一方天地。1918年,林海音在日本大阪出生,3岁跟着父母回到台湾,5岁时又辗转来到北平,从此随父母定居在北平城南。

林海音文章大全(林海音城南旧事)(9)

青年林海音(下)

《城南旧事》则是林海音在城南一带居住时,记录下来的人和事儿。有惠安馆的疯女人秀珍,有躲在草丛里的小偷朋友,有抛下儿女进城做女佣的宋妈,他们在林海音的心里萦绕不去,成为她一生的牵挂。

1931年父亲肺病复发,离开了小英子,那年她才13岁,正准备读初一。祖父来信,要接英子回台湾念书,但年少的林海音不同意回去,小小年纪竟有硬硬的骨气。她说:我是中国人,不愿去念日本书,不想让弟弟妹妹接受日式教育。

由于母亲年老,想念故乡台湾。1948年,在亲友的协助下,林海音一家从上海踏上了回台湾的邮轮,从此告别北平,没想到这一别就是四十二年。

林海音文章大全(林海音城南旧事)(10)

晚年林海音

林海音在北平时,常常会幻想自小远离的台湾是什么样子,当她回到台湾十八载后,又时时怀念北平的一切。她是多么希望两地能够“朝发午至”,一解她沉沉的乡愁。

1990年5月17日,72岁高龄的林海音终于完成还乡心愿,来到了心心念念、阔别四十多年的北京,回到她心灵上的故乡,重温她的城南旧事,她走遍了那些充满了旧日回忆的城南胡同。

林海音文章大全(林海音城南旧事)(11)

她在散文代表作《两地》中写道:“台湾是我的故乡,北平是我长大的地方,我一辈子都没离开过这两个地方”。

从父亲林焕文坚决抵制日式文化,到林海音饱含深情的城南往事,是中国人面对困苦,毫不退缩、百折不挠的不屈精神。《城南旧事》不仅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它更值得所有中国人细细回味。

导演吴贻弓当年看过小说《城南旧事》后,他感动的说:“我在这里看到了一颗赤子之心,听见了一声思念祖国的轻轻叹息,它用孩子天真的眼睛,直视愁云惨淡的人世。”

《城南旧事》跨越时代,跨越星辰大海,半个世纪过去了,仍然像明珠闪闪发光。当人们翻阅它的时候,仿佛闻到童年美好的气息,散发出淡淡的温馨花香;更看到了中国文人不变的爱国情怀,和对祖国的拳拳赤子心。无论走到哪里,始终不忘自己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感谢阅读——

参考书籍《城南往事》

参考纪录片《秘密档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