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孤儿的电影意义(伪善比真恶更可怕)

1836年,25岁的狄更斯写下《雾都孤儿》,通过描写社会底层穷苦儿童的悲惨生活,揭露贫民救济所、警局和教会等社会性场所的黑暗和虚伪。马克思曾说,这是狄更斯第一部伟大的社会小说,而狄更斯则被后世奉为指引人们回到欢笑和仁爱中来的明灯。

雾都孤儿的电影意义(伪善比真恶更可怕)(1)

故事梗概

主人公奥利弗·特威斯特,出生在济贫院,她的母亲一生下他便死去了,虽然留下了信物,但被贪婪的接生婆私吞变卖。奥利弗从小忍饥挨饿,备受欺凌,由于不堪棺材店老板娘、教区执事邦布儿等人的虐待而独自逃往伦敦,不幸刚一到达就受骗误入贼窟。

雾都孤儿的电影意义(伪善比真恶更可怕)(2)

窃贼团伙的首领费金软硬兼施都不能让奥利弗成为一名扒手。奥利弗几次三番落入贼窟,被警察逮捕差点被处决,被迫参与偷盗时设法报告主人却被枪打伤,在逃亡路上被丢弃在臭水沟。不幸的事情总是纠缠着奥利弗,但奥利弗又是幸运的,在几次险境中,他遇到了好心的绅士布朗洛(是他父亲生前的好友)使他的身世初露端倪,又遇到了善良的梅里太太和露丝小姐(是奥利弗的亲阿姨)。在蒙克斯(同父异母的兄弟)与邦布尔夫妇狼狈为奸,企图毁灭能证明奥利弗身份的唯一证据的时候,被南希(贼头费金最得意的徒弟)听见。

雾都孤儿的电影意义(伪善比真恶更可怕)(3)

南希见义勇为,同情奥利弗的遭遇,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偷偷找到露丝小姐,向她报告了这一切。最后事情真相大白,坏人们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奥利弗则被布朗洛收为养子,从此结束了他的苦难的童年。

真恶与伪善

小说虽以善恶有报皆大欢喜的局面为结局,但其中主人公奥利佛从出生起所遭受到的苦难经历更引人深思。

在这场磨难中,作者把邪恶力量分成了两派,一派是真恶,代表人物如费金、赛克斯等,他们是一帮无恶不作的偷窃团伙,专以偷盗打劫为生,甚至杀人;另一派是济贫院里以邦布尔为代表的假“绅士”,他们道貌岸然,以慈善为幌子,克扣救济款,虐待儿童,谋取私利。

伪善具欺骗性和伪装性,不易被察觉,容易被误认为是“善良和正义”。伪善比真恶更可怕、更具危害性。

雾都孤儿的电影意义(伪善比真恶更可怕)(4)

如果不是济贫院接生婆见利忘义,或许小奥利弗就能回到父亲的身边,不必经历这些劫难,他的父亲也不会客死他乡。如果济贫院与教会真心实意地施行善事,不克扣善款,那么更多的儿童会被善待,不用忍饥挨饿,受骂挨打,也不会小小年纪就被迫成为资本家赚钱的工具,有病得到医治,而不是放任直至失去生命。

雾都孤儿的电影意义(伪善比真恶更可怕)(5)

奥利弗是幸运的,作者为他安排的身世是结局反转的基础,他的善良是他获得光明的种子,但是有千千万万像奥利弗一样的孤儿,没有传奇的身世,纵使他们本性纯良,也依然还在遭受着迫害,真实社会的黑暗仍是那个时代的主流。这也正是作者狄更斯所要批判的。

作者简介

狄更斯,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出生于英国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海军小职员,10岁时就被迫在债务人的监狱做童工,基本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属于自学成才。他特别善于描写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遭遇,作品深刻反映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代表作《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双城记》《远大前程》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