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几种供电制度(蛇口供电问题如何解决)

2016年1月31日,袁庚去世,享年99岁。

袁庚被誉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探索者,他所主导的蛇口工业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上世纪80年代,他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印记。许许多多的中国人突破当时的思想束缚,用这句话诠释了对市场经济最直接的感受。各行各业的活力也因此不断被激发和释放。

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机遇,中国电力工业30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成就,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军。

2008年,时值改革开放30周年,国家电网报组织策划了一次大型采访报道活动,纪念这一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回顾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历程。其中,有一篇文章报道了蛇口电力工业发展的样本意义。

今天,能力君把这篇文章找出来,我们一起从字里行间中,缅怀袁庚和他拼搏的那个时代,回忆和思考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国有几种供电制度(蛇口供电问题如何解决)(1)

照耀蛇口的电力之光

1979年3月29日,星期四。邓小平在北京和香港总督麦理浩进行了一场著名交锋。麦理浩提出,希望允许港英政府批出超越1997年6月30日的土地契约,即长期维持英国对香港的管治。邓小平予以严辞拒绝后表示,香港主权属于中国,但香港又有它的特殊地位。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问题本身不能讨论。这次谈话后,中国政府把解决香港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我国有几种供电制度(蛇口供电问题如何解决)(2)

1984年1月28日,邓小平视察蛇口工业区时,袁庚向邓小平汇报工作。

这一天,中国电力工业史上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即香港粉岭变电站至深圳变电站的66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粤港正式联网,这是中国大陆电网首次和境外电网互联。

同一天,巧合还是必然?为什么当中英就香港问题角力之际,电力却成为联系双方的纽带?看似平常最奇崛。记者将目光投向了被誉为“特区中的特区”的深圳蛇口工业区,因为它演绎了电力工业史的一段值得回味的故事。

有用电之便,是选中蛇口的重要原因

“当时蛇口很荒荒凉,只是一个小镇子,除了施工队,几乎没有其它人。很多人为谋生,都外逃至香港打工。袁庚和许多老干部来到了这里,很快使将荒滩野岭建成了如今的现代化港口城区。”

2008年11月2日,记者电话采访了厉建人。她原籍四川,曾在某电厂工作,改革开放初期来到蛇口的招商供电工作,直至2004年退休。她说,深圳特区的建设是从蛇口开始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时年62岁的老共产党人袁庚奉命就任香港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主持全面工作,成为招商局第29代掌门人。招商局是百年中国企业的一个缩影,但其创办100年后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已失去往昔风光。

改革开放之声动地而来之际,袁庚等人深悟肩负的使命。欲重振招商局,必修加快船坞及集装箱码头的建设。去哪里建?一时间,袁庚四处奔走,左冲右突。香港地价过高,澳门的水、电基础设施难以解决……难题接踵而至。

终于,他发现,深圳以南有个半岛,形似蛇头,又名蛇口。那边水深岸平,可以建船坞,造码头;与香港的海上距离又最近,可利用香港的电力;又靠近深圳西丽湖的水源,在那里辟一块地方,招工办厂,为民造福,为国增收,那该多好!

招商局总经理金石向广东省革委会副主任刘田夫汇报蛇口的五个有利条件中,第一个就是靠近电网,有用电之便。

1978年12月26日上午,袁庚和一干人等来到蛇口实地探访。当时的蛇口是农民、渔民和蚝民共居的小镇,人口千余,镇上只有十多家杂货小商店和几家为流动渔民服务的简陋场所。他们发现,一间渔民小学的操场上堆放着一箱箱设备。

走近一看,原来是来自香港北角电厂旧的5×3万千瓦发电机组。1978年,广东省电力工业局派火电安装公司拆运回深圳蛇口,拟作为建设宝安电厂的一部分机组。但工程迟迟没有动工,机器日晒雨淋,变成一堆废铁。后来,5台发电机调给变电站改作调相机,大部分设备作报废处理。

所有的一切提醒大家对电的问题要高度重视。1979年2月8日晚,广东省革委会小会议室里,袁庚发话,工业区的供水、供电问题如何解决?

刘田夫当场表态:供水、供电由广东省负责,发电燃油有困难可以由招商局进口燃油,到时油算油价,电算电价,或者将香港供给广东的电力首先供给蛇口工业区,这一具体工作由广东省电业局负责,供水则由宝安市负责,也可以由招商局和他们分别签订合同,有困难则找省里解决。

真的能用香港电?刘田夫敢做此承诺,显然不是没有准备。

广东省电力工业局生技处副处长吴智民,曾经参与联网谈判工作。他告诉记者,早在1978年6月,香港中华电力董事长嘉道理勋爵到中国内地,提出了联网想法。1978年底,广东省派出电力代表团到香港考察。这期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趁此东风,联网工程从1979年1月开始谈判,到签订协议、土建及输变电工程施工和一次联网,仅用了3个月。

我国有几种供电制度(蛇口供电问题如何解决)(3)

1979年3月31日,时任广东省电力工业局局长师兆祥与时任香港中华电力公司董事长罗伦斯·嘉道理共同按下粤港联网按钮。

如今,打开中电集团网页上的百年大事记,有一句惜墨如金的话:1979年,中电开始与广东省连网,透过其132千伏输电网络供电予该省。

粤港联网后仅两天,1979年4月1日,招商局蛇口工业区筹建指挥部正式成立。是年7月,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正式破土动工,一个崭新的外向型工业区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宣告诞生。同年9月5日,招商局与香港宏德机器铁工厂签订在蛇口合资举办中宏制氧厂的协议,这是蛇口引进的第一个项目,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中外合资工业企业。

一声惊蛰的春雷,预示了中国改革开放春天的真正来临。

三次断电,引发蛇口用电大变化

“刚开始,蛇口工业区还是用广东电网本地电。”厉建人说,1979年初,仅有一条从深圳南头输电的农用架空线。小小的木头电线杆歪歪斜斜,已经老化的细细的电线耸拉着,把少得可怜的宝贵电力输送到蛇口这个荒僻的渔村。

蛇口工业区建设指挥部只好在这条电线上接上一台小型变压器,以应施工之需。由于电压不稳,晚上的灯光闪闪烁烁,忽明忽暗,被人戏称为“鬼火”。之后数年,发生了三次断电,其引发的连锁反应皆不容小觑。

第一次断电发生在1979年12月,强台风来袭,蛇口电力供应完全中断。工业区只好从香港运回一台5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以充急用。

我国有几种供电制度(蛇口供电问题如何解决)(4)

从长计议,痛定思痛。此后,蛇口工业区制订了以未来10年电力负荷为考量的电力建设总体规划。变电站分三期建设。1979年底变电站工程开始,1980年11月6日第一期输变电工程竣工。11月9日下午,1座11万伏、3.15万千瓦的变电站正式交付使用,5400米长的高压架空线为蛇口源源不断地输入电力。变电站设备配备有国内第一代晶体管保护集中控制系统、遥测选测功率及故障显示仪表和警报事故钟,技术先进。1981年之后,变电站改架空线为地下电缆输电,改辐射式供电为环网供电,供电可靠率达到创纪录的99.8%。1982后,第二、第三期工程启动。至1983年,变电站已有3台11万伏、3.15万千瓦变压器并入广东电网。

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后广东经济的快速崛起,广东电网供应越发吃紧,香港的电力注入广东电网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一旦缺电,发展最快的蛇口首当其冲。第二次断电直接促成了与香港与蛇口互联。

1985年,深圳供电变得不正常,蛇口工业区经常断电,数次出现事前不作警告性通知而突然拉闸的情况,使工业生产突然中断,厂方损失惨重。到了5月中旬,供电情况更每况愈下,工厂只能轮流开工,被迫实行每周“停二开五”的计划用电。外商责难,怨声四起。有人声称“蛇口工业区办事靠不住,莫说50年,才5年就变了”。工业区的威信受到致命打击。

更为严重的事情随之发生。11家外商联名控告工业区违反供电协议,要求赔偿损失,个别厂家还打算将工厂迁出蛇口。”

厉建人说,“我们负责供电的人也非常害怕。比如投资8000万美元的浮化玻璃项目,可不能对它停电。否则不仅产品报废,连炉子也要坏掉了。大家压力很大。”

电力紧缺已威胁到蛇口工业区的生存。招商局出面采取紧急补救措施,直接从香港购电成为优先选项。然而,长期习惯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国人对利用境外电力心生疑虑。

“买了香港电,外汇流失了谁负责?”梁鸿坤曾是袁庚当时的老搭档,他表示,当时许多人有这些想法,使电成为基础设施里最难搞的东西之一。

唯借央的“尚方宝剑”。1985年5月21日,蛇口工业区向谷牧等领导发函紧急请求:一确保工业区供电1.5万千瓦;二是着手重新谈判海底电缆工程;三是拟召开中外投资厂商会议,说明真相,赔礼道歉,并由招商局自行设法合理赔偿经济损失。对此,国务院和广东省明确表示支持,谷牧批示:宁压一下其他用电,也要保证蛇口用电。

经国务院批准,招商局与香港中华电力有限公司于1985年7月24日签署合同,由后者投资7000万港元,铺设海底电缆,向蛇口每天供电42万度,合同有效期10年。

1986年11月9日,海底电缆正式供电。这条电缆从香港元朗的流浮山入海,穿越后海湾,到蛇口碧尖中心上岸,接入变电站,全长9136米,负荷132千伏,当年最高输电量为129兆伏安。

这条“单供线”使蛇口避免电力紧缺,成为深圳也是全国第一个不停电的片区。而在当时,整个广东地区电力紧张至极。根据广东省志记载,1986年广东电网统配火电厂发电设备年平均利用小时高达7414小时,其中茂名热电厂、广州发电厂分别高达8301和8445小时。

蛇口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香港电。然而,1987年8月6日上午10时零5分,蛇口工业区发生了一起2小时40分钟的停电,给数百家企业和居民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这次“8·6”停电事故及其所引发的连锁反应至今令人唏嘘。

迅速地,曾为蛇口电力工作做过重大贡献的供电公司总经理丁传作以引咎辞职,以谢天下,一时引起轩然大波,《蛇口消息报》发表了《失败的英雄》,褒扬这位1979年就来蛇口创业的功臣。《大公报》、《深圳特区报》等作出了同样的反应。

(注:丁传作,籍贯湖南,1942年生,原是上海港务局电机工程师,1979年调来蛇口工业区。当年的建设指挥部中,十几个人里只有他和“电”沾点边,于是成了电力系统建设安装工作的负责人。在丁作传含辛茹苦的组织指挥下,一年之后,5400米长的110千伏高压架空线拉进蛇口,处于当时国内领先水平的第一代晶体管保护集中控制变电站正式投入运行。毫无疑问,丁作传是蛇口建设的一大功臣。然而,1987年8月6日上午10时零5分,蛇口工业区发生了重大停电事故。2小时40分钟的停电,给数百家企业和居民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此时,丁传作任供电公司总经理。8月8日,一份辞呈送到工业区总经理乔胜利办公桌上,并及时传递到袁庚手中。一时被传为佳话。)

近日,记者辗转联系到已退休的丁传作时,他挽拒了采访。或许,如今这位老人并不觉得自己年轻时“敢于担当”值得如此长时间的称道。

蛇口电力的样本意义

深圳蛇口是一个弹丸之地。在充足电力的强大支持下,它的强劲足音,汇成一曲中国开放史上空前嘹亮的节奏。平安保险、招商银行等企业都是在蕴育而成。

近30年来,粤港两地电网更是紧密相连。1979年,广东从香港购入电力2.5亿千瓦时,以后不断增加。从1996年开始,广东电网(除深圳蛇口工业区外)首次实现向香港输送电量。之后,随着大亚湾核电站和广州抽水蓄能水电厂等建成,双方电力交换力度加大,联网线路也多次进行扩建及升压。目前,仅400千伏交流联络线就达4条。

电是商品,蛇口工业区进口电力一直受享增值税返还优惠。1997年10月,国务院参事室的林鸿慈赴深圳调研,返京后写出《关于蛇口工业区与香港中华电力公司合作办电的调查报告和建议》, 报送朱镕基、李岚清。

如今的林鸿慈老人年事已高,难以接受采访。他的女儿林建一电告记者说,“我父亲1981年就来到了蛇口,搞教育培训工作,对蛇口有感情。他后来搞的调查中,有一条是希望国家继续给予蛇口购电的政策优惠。”

一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2006年度蛇口工业区进口电力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指出,“十一五”期间,每年蛇口工业区向港购电以5.6亿度为基数,基数内进口电力所征收的进口环节增值税按一定比例予以返还。2006年,该比例为60%,对蛇口的关照可见一斑。

“一个特殊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造就一个特殊的企业。”厉建人这样评价招商供电目前的地位。深圳供电局一位人士表示,他们的供电范围并不包括蛇口工业区。早期,香港中华电力为招商局经营的蛇口工业区铺设了电缆,因此向前者购电一直沿袭至今。

招商供电的电力经营正式走出蛇口。2007年6月29日,招商供电有限公司前湾营业厅开业,供电范围扩展至前海湾物流园区及其邻近区域,这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袁庚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1878年,爱迪生在门罗帕克实验室最初点亮的白炽灯只带来八分钟的光明,但是这短暂的八分钟却宣告了质的飞跃,世界因而很快变得一片辉煌。最初那盏古拙的灯泡,它的纤弱的灯丝何时烧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真真确确留给了人们对不足的思索,和对未来的希望。

回望蛇口,灯火辉煌。原载自2008年11月27《国家电网报》

欢迎评论+点赞

本期编辑|王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