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原文(朱城孟子空乏其身)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原文(朱城孟子空乏其身)(1)

《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各家注本都如此断句标点。

近见古诗词专家周笃文撰文,谓这段文字“排比严谨,对仗性强。它一连用五个‘其’字,其中四个都带有二字结构的宾语……独‘空乏’后只带一个‘身’字, 显然与文体不合。下句的‘行拂乱’三字语意含混,令人费解。正确的句读应作:‘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此说看似颇有新意,《文摘报》遂转载(2014 年 5 月 20 日), 其实多有罅漏。

诚然,古人行文讲究文句对称,结构协调;孟子的文章亦较重视此道。但是,先秦议论性散文不同于后世的诗词骈文,不宜拿后世行文标准苛求之。考察 《孟子》对对偶句的要求相对较严,而排比类句用字数则较宽松,例如:

《公孙丑上》:“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 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 攻烈如彼其卑也。”

《公孙丑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滕文公上》:“分人以财谓之惠, 教人以善谓之忠, 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离娄下》:“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告子下》:“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以上排比句,不少是在末句略有参差,但并未影响整体的平衡、和谐及语意表达。由是言之,“空乏其身”句与前三句字数相等、结构相近,末句以“行拂乱其所为”六字收束,这与孟子的行文习惯不相违。《孟子·万章上》曰:“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深谙文章形式与内容之关系,当不至于刻意追求文句形式美而以辞害意。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原文(朱城孟子空乏其身)(2)

按照周文“空乏其身行”的断句, 这几句的确十分整齐对称。但能否成立, 还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身行”及前后的“心志、筋骨、体肤、所为”,都是比较习见的组合;二是“身行”与“空乏”在语意上搭配合宜,不乏语料佐证。

按之以上两点,周文如此断句均得不到支持。《孟子》全书除了此例,未见 “身行”一语,而先秦主要传世文献虽有若干条“身行”用例,却没有与“空乏”类词语搭配使用的情况。当副词“身”与动词“行”组合,表示“亲自行动(前往)”。例如《墨子·号令》:“事已,守使吏身行死伤家,临户而悲哀之。” 《晏子春秋·内篇问下》:“世行之则乱,身行之则危。”《礼记·祭统》:“是故君子之事君也,必身行之。”而当“身行”为两个名词并列组合,表示“操行,品行”。例如《荀子·富国》:“仁人之用国,将修志意,正身行。”《荀子·王制》:“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

再看周先生对“身行”的理解。他认为,“‘空乏’即‘困乏’。它与‘身行’是一对密切相关的概念范畴”。这一断言既未就“身行”作出具体明确的解释,也无实际用例予以说明,单凭《尚书大传》“行而无资谓之乏,居而无食谓之困” 之说简单推定,失之草率。《尚书大传》只是辨析同义词“乏”和“困”,提到与“居”相对的“行”而未涉及“身”字,何以证明“身行”组合的实际意义?推测周先生的意思,“身行”盖指外出行旅;所谓“空乏其身行” 是使其外出行旅物资困乏。如此为释,与先秦 “身行” 例的意义及用法相去远矣,如是,“一对密切相关的概念范畴” 何从说起?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原文(朱城孟子空乏其身)(3)

周文认为:“把‘行’字挪到下句,就简直不成话了。”此言过于夸张。按照历代注家的解读,这段文字的确有点文气不顺,但究其原因,不在于“行”字当属上还是属下的问题,而在于如何对“行”正确索解的问题。

这段话是讲“天”对将承担“大任”的斯人施及种种磨难、考验。愚以为, “天”是总领这段话的主语,当贯穿到末句“曾益其所不能”。汉赵岐注:“使其身乏资绝粮,所行不从,拂戾而乱之。”其释“行”为“所行不从”,意味着主语转换为“斯人”,即斯人行动受阻而不顺;而后“拂戾而乱之”,主语似乎又回到了“天”。赵注将“行拂乱其所为”拆为两句,分属两个主语;对“行”增字为训,凭空添加“不从”义,这样有违原文意旨。宋朱熹集注:“言使之所为不遂, 多背戾也”,用使动用法来解读“拂乱其所为”,其实没有跳出赵注的窠臼;从其注中回避关键的“行”字,可以窥见他依循赵注而难圆通的困惑。清焦循正义:“所为即所行,所行拂戾,于是乱其所为矣”,是将原句拆分为行拂、乱其所为两部分, 两者都由斯人发出或承受,其间还含因果语义关系。这与原文由 “天” 作主语贯通的语意不合,语气不顺。今人杨伯峻《论语译注》译为:“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主语成了斯人的行为,亦欠妥。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原文(朱城孟子空乏其身)(4)

我们认为,句中的“行”是“将要,将会”之义。这段话前半讲上天先对斯人从心志、 筋骨、 体肤、身几方面磨练,继而从“拂乱其所为”的角度严峻考验,即对其所为设置障碍、难关,使其事事不顺。而句首用副词“行”提示强调, 使语意过渡自然,又与前面的“将”形成照应。如此,全段一气呵成。“行”作时间副词,先秦有例可证。《诗·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朱熹集传:“行犹将也。”《商君书·算地》:“民胜其地务开,地胜其民者事徕。开则行倍。”高亨注:“行,将也。”《韩非子·有度》:“法不信,则君行危矣。”《战国策·赵策四》:“然则王逐庐陵君又不为燕也,行逐爱弟,又兼无燕、秦,臣窃为大王不取也。”汉代以后,“行”的这一用法更多。总之,历代对“空乏其身”句断句不误。将“行”释作“将要,将会”,这段文字的解读疑难便可迎刃而解。

来源:《学术研究》2016年7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