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智主义进化论(谈谈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

反智主义进化论(谈谈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1)

所谓反智主义并不是一个能够被清晰定义的思想理论,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文化立场或者思想态度。我们虽不能确定的说反智主义是什么,但是还是可以大致说出什么是属于反智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简单概括出反智主义的一些主要表现。

反智主义简单说就是知识无用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智识,知识本身的反对和怀疑。一类是对知识分子的怀疑和鄙视。比如,怀疑或者反对知识、反对理性;鄙视或者轻蔑知识分子、专家和精英;沉迷于庸俗的娱乐和大众流行文化;迷信宗教,排斥科学以及精神上的惰性。

最早提出反智问题的是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特。20世纪60年代,理查德·霍夫斯塔特(Richard Hofstadter)提出美国文化与历史中的反智主义倾向的问题。他追根溯源的分析了反智主义在美国社会制度演变中的历史,探究美国文化与生活中反智主义的来源。他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认为是所谓教育的民主化其实是反智主义逐渐盛行的一个根源。因为教育的民主化使得教育目标一再的追求所谓的宽松和自由,而教育宽松,自由和开放的口号,实际带来的的却是越来越低的教育标准和水平。结果就是以自由的名义培养了一批不求上进的巨婴群体。他认为这种松懈的学校教育只会帮助学生“学习消费和喜好世界的方式,学会享受,社交和引人注意,”教导他们“消极和享乐的生活方式。

反智主义进化论(谈谈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2)

理查德·霍夫斯塔特(Richard Hofstadter)

反智主义进化论(谈谈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3)

《反智主义》霍夫斯塔特

而后霍夫斯塔特的追随者苏珊雅各比继承了霍夫斯塔特的反智话语体系,她借助大量的社会新闻事件分析和批判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她说:整个美国社会弥漫着对智识生活的冷漠态度以及对知识分子缺乏尊崇的冷嘲热讽。她说,电视、名人文化和青年营销是大众文化反智的三驾马车,这三者的结合遗留成了当代美国社会的反智遗产。

按照苏珊·雅各比的霍夫斯塔特式观念,从印刷文化到视频文化进而再到智能手机的技术潮流中,瞬间的快感取代了冷静的思考,本能的感官战胜了贫血的理智。波兹曼在1985年所警告的“娱乐至死”和霍夫斯塔特在1963年所揭示的“生活至死”是一样的,

愚蠢快感和琐碎无聊的文化病毒正在摧毁一代人的头脑……

然而苏珊·雅各比及其精神偶像霍夫斯塔特对反智主义社会现象的严厉批判在卡尔维诺看来却并非如此,

卡尔维诺认为1960年代前后的文化也并不总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电视节目也创造了一定层面的大众讨论。在卡尔维诺看来,无论是学术精英刊物,还是艳俗杂志,都是工业社会的文化分层现象而已,可怕的并不是大众娱乐的低级趣味,而是唯一标准的安全艺术。

卡尔维诺认为,”一个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一定包含着更多的推动力、选择性、可能性与手段,也会始终更需要阅读,也会更需要提供阅读的材料,同样也更需要那些阅读着的人们。技术能为我们做的只是编制程序、执行和存储信息,而把信息输入,存储载体的依旧是人本身。这与电脑和手机一样,离开了社会与人类,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但技术却能在文化的创造方面解放出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对于技术的发展及其所带来的多样性和新事物,人们不必像“狼来了”那般条件反射式地恐惧和抵抗。

卡尔维诺说,每当社会面临着急遽转型或者面临着新事物的突然出现之时,文化舆论场都会吹响“狼来了”的号角,但当吹号人也开始沉迷于新事物时,更新的事物所带来的话题又会吹响新一轮报警的号角。

卡尔维诺说他身边的知识分子朋友们,既乐于带着优越感翻阅那些粗鄙而低俗的读物,又忙不迭对其嗤之以鼻;流行文化的生产者是文化精英,但文化精英却不屑消费他们所制造的产品,反而执着地哀叹人文情怀的沦丧……

卡尔维诺说:“如果说是因为电视、广告和家用电器的大量使用,人类文明便是在转向愚蠢,那么照此推论,如果将电视机换成供奉的神龛,广告换成迷信的宣传,家用电器换成夜壶,会不会得出人类反而更靠近智慧和优雅的荒谬结论。

在卡尔维诺眼里,所谓的文化精英们,一方面他们从精英文化中汲取营养来制造中间文化或低俗文化,另一方面他们又对大众缺少人文情怀,只会肤浅的亢奋和痛心疾首。一方面他们对社会的批判毫不留情,而另一方面又总是缺少对他所批判的对立面的审慎观照与理解。所以卡尔维诺认为知识精英这种挽歌式的腔调,是一种“深藏在道德实践中的意识形态”。不仅是反动的,而且是虚无的。卡尔维诺认为”我们的利益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的态度,它高于虚伪地为每个行动都寻找理想动机的道德”

如果说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让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较之于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更为恐怖的当然是奥威尔的动物庄园。

波兹曼说流行文化并非没有问题,但对文化以高低论,以道德论,以价值论,反而可能是更大的问题。

当年,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披头士和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亮出的青年反叛文化宣言就是:“我们就是要成为父母不希望我们成为的人”。保守主义者认为这就是美国反智主义和反理性主义的开始。然而今天,当年这些反主流文化早已成为主流并被奉为圭臬。

所以亚文化也并非总是反智的,它被吸纳为主流文化是一种历史过程。

反智主义进化论(谈谈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4)

披头士

反智主义进化论(谈谈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5)

吉米亨德里克斯,1969年在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