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都爱的司徒雷登)

【文 | 狮子】

在杭州的半山安贤园内,安葬着一位在中国生活了长达50年的重量级历史人物,而他的墓碑上只是简单地写了一行字:

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学首任校长”。

除此,再无其他。

(中美两国都爱的司徒雷登)(1)

司徒雷登之墓

在今天的年轻一辈中,司徒雷登已经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了。

更多的人熟悉他,是由于在中学课本上毛主席所写的那篇《别了,司徒雷登》一文。

其中开头一段直接表述司徒雷登是个“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的美国人:

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

后面一段阐述司徒雷登离开中国前,看到人民解放军的胜利已是不可阻挡的事实:

“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 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中美两国都爱的司徒雷登)(2)

《别了,司徒雷登》

按理说,司徒雷登对于中国的文化及教育是有很大贡献的。

他虽是美国人,但中国出身,并生活、工作了长达50年,连他本人都说“自己是中国人更多于是美国人”。

他以担任燕京大学首任校长和美国驻华大使著称于世,作为燕京大学的首任校长,他主持校务长达27年。

并用在美国募捐来的钱,将燕京大学办成了世界知名的大学。

然而,这位“燕京大学之父”,自1946 年被美国任命为驻华大使后,仅工作了两年的时间,他就在1949年的8月,一万个不情愿地登上了回美国的飞机,离开了生活了50年的中国。

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作为美国人的司徒雷登在中国有着怎样的故事?

毛主席为什么在司徒雷登离开中国后撰写了《别了,司徒雷登》一文来讽刺他?

一切要从司徒雷登在中国的那些年说起。

(中美两国都爱的司徒雷登)(3)

司徒雷登


一、生于中国杭州

不得不说,司徒雷登一家与中国渊源太深。

早在清朝末年,司徒雷登的父亲——约翰林顿,就携他的新婚妻子远渡重洋来到了中国杭州。

他是美国长老会的一名传教士,夫妇两人在他们热爱的杭州传教长达半个世纪,一直到去世,双双葬在了杭州。

司徒雷登,就是在杭州出生的。

11岁的时候他被送回美国上学,住在亲戚家,一直到他28岁那年,刚刚结婚的他,像父亲当年一样带着妻子回到了中国。

司徒雷登的两个弟弟在美国读完大学后,也先后来到了中国当起了传教士。

刚开始的3年,司徒雷登一直都在杭州和周边地区传教,直到1908年金陵神学院成立,他被推荐到那儿担任希腊文教授。

他在那里生活了足足11年,从原本纯粹的基督传教士彻底转型成一名教育工作者。

(中美两国都爱的司徒雷登)(4)

司徒雷登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长吴贻芳合影

二、燕大首任校长

1918年,是他一生中最具转折意义的一年。

燕京大学成立了,他被一致举荐为这所大学的首任校长。

在这个职位上,一干就是27年,那是他同时也是燕京大学最好的黄金岁月。

可很多人难以想象到燕京大学刚刚成立时,那可真是一穷二白。

首先是找块新校址。

为了拿下那块新找的地,他不远千里跑去西安找这块地的主人——陕西督军陈树藩。

最后说服了陈树藩以6万大洋的极低价格把这块地让了出来,还将其中三分之一的款项作了奖学金。

其次是募捐。

燕京大学那时属于私人教会大学,并没政府资助,在司徒雷登担任校长的27年里,他先后多次往返美国为燕京大学募集到了大约250万美元的筹款。

这在民国时期可是一笔巨额,就连大军阀孙传芳也给燕大捐过2万银元。

(中美两国都爱的司徒雷登)(5)

军阀孙传芳

司徒雷登另一过人之处就是,他曾争取到美国铝业大王近 200 万美元的巨额遗产捐款 !

有了这笔款项,他说服了哈佛大学和燕京大学合作,共同成立了哈佛燕京学社。

这个学社为汉学研究和中美文化交流做出了一定贡献,虽然它在1952年关闭了,但在今天我们在三联书店依然能看到哈佛燕京学术系列丛书。

再看其成就。

燕京大学于1952年停办,虽然仅仅存在了33年,但所取得的成就是不容忽视的。

33年的时间里,这里培养出了42名中科院院士,11名工程院院士。

国文系的俞平伯、周作人、郑振铎等人,历史系的钱穆、顾颉刚等人,政治系的萧公权 ,还有后来的大作家冰心、费孝通、侯仁之等等,全都出自燕京大学。

(中美两国都爱的司徒雷登)(6)

司徒雷登等燕大职工合影(左二)

还有二战期间,中国驻世界各大城市的新闻特派员,近90%的都是燕大新闻系的学生。

这样的成材率,是国内当时任何一所大学都难以匹敌的。可以说,司徒雷登能够27年担任燕大校长,被后人尊称为“燕大之父”,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中美两国都爱的司徒雷登)(7)

燕京大学

1945年9月,在秘书傅泾波的陪同下,他去重庆参加抗战胜利大会,在那里他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还告诉他延安有许多他当年的学生。

可仅过了不到一年时间,1946年的7月,经过美国外交家马歇尔的推荐,司徒雷登被美国政府任命为驻华大使。

有着27年燕大校长的身份,加上对中国的了解,他确实是个合适人选。

这一年,司徒雷登已经70岁了,他的身份发生了重大改变。

三、迎来政治生涯

虽然他说自己“是中国人更多于是美国人”,可在担任驻华大使后,他那“爱中国也爱美国”的形象就开始走上崩塌的不归之路。

美国的本意是希望通过司徒雷登来达到他们所期望的国共调停。

众所周知,国共和谈破裂了,随后在1946年的11月,司徒雷登与国民党经过谈判,签署了使中国进一步陷入半殖民地的不平等条约《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这个条约使中国在经济上更加依附于美国,受到国内各方面人士的强烈谴责。

(中美两国都爱的司徒雷登)(8)

司徒雷登等人合影

到了1948年6月,司徒雷登的另一做法又极其令人失望。

那时国内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对美国扶日政策的爱国运动,司徒雷登却公开发声力挺美国的扶日政策。

他的这一做法遭到了爱国知识分子的坚决抵抗,就连燕大的学生都开始罢课抗议。

1949年,是司徒雷登在中国的最后一年。

这一年的元旦,毛主席发表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 ,4月份人民解放军攻占了南京,司徒雷登没有跟随国民政府去广州,而是选择留在了南京。

留在南京的司徒雷登,为了和共产党建立联系,他不断地给周恩来总理写信,表达美国想和新中国建立联系的愿望。

可是,把侵略当“友谊”,把干涉内政说成“援助”的美国,为了获得在华的各种利益,自然是谈不拢了。

司徒雷登没有放弃,他准备直接去北京,找中共高层周恩来总理谈中美建交问题。

可是他在去北京前发了一份详细的请示报告给美国艾奇逊国务卿。

报告中写了很多对中共的偏见,令人大失所望,再加上杜鲁门总统在看了报告后左右摇摆,最终否决了他的北京之行。

司徒雷登去北京谈建交的想法夭折了,而中国也决定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加快与苏联缔结友好互助条约。

中国境内所有的美国大使馆在那时自然不能再保留了。

就这样,1949年的8月2日,司徒雷登黯然离开了生活长达50年的中国。

(中美两国都爱的司徒雷登)(9)

1945年周总理与司徒雷登会面

四、魂归第二故乡

也就在他回美国的途中,美国国务院发表了《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

白皮书中曝光了司徒雷登写的很多有关中共方面片面的报告,这更加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毛泽东看了后,亲自撰写了5篇文章对白皮书进行批判。

其中的《别了,司徒雷登》后来被选入了中学教科书中。

文中只指司徒雷登“平素里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平日里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

更大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一语双关,虽然明面上写着司徒雷登离开了中国,实际是隐喻美帝对华侵略政策的失败。

其实多年之后再看毛主席的这篇雄文,才真正明白了其中含义。

伟人高瞻远瞩,能够步步为营,实在是国家之幸。

司徒雷登一生,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他的办学能力足以载入史册。

但是在担任驻华大使期间,推行美国的政治制度,始终是他的主要目的。

国家利益面前,是不容任何外人侵犯的,即便是有过贡献的燕大首任校长。

(中美两国都爱的司徒雷登)(10)

司徒雷登在燕园

1952年,因为我国高校院系调整,燕京大学的文科、理科并入了北京大学,工科并入了清华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并入了中国政法大学。

燕京大学,不复存在。

1962年的9月,86岁的司徒雷登在美国华盛顿悄然离世,他留下的两个遗愿,都是与中国有关。

一是:将1946年周恩来总理送给他的一只明代五色花瓶,归还给中国;

二是:希望自己的骨灰能够运回中国,安葬在北京燕园妻子的墓旁。

(中美两国都爱的司徒雷登)(11)

司徒雷登之墓

2008 年底,司徒雷登的骨灰终于得以回到他的第二个故乡——中国。

虽然安葬的地点并非是他期望的北京燕园,而是他的出生地——杭州。

但其终究可以安息在他曾经挚爱的土地上了。


感谢阅读,我是狮子,更多故事关注@河东狮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