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臣为什么都戴朝珠(清朝皇帝朝冠上的那颗最大东珠为什么被称之为血珠)

在清朝,佩戴东珠可以说是高贵身份的象征。对于东珠的使用清朝有着严格的规定,皇帝朝冠金顶要用头等东珠十二颗,二等东珠三颗。

夏朝冠,冠前缀着金佛,上面镶嵌头等东珠十五颗,后面用头等东珠七颗。

尤其皇帝朝冠上的顶珠乃是所有东珠中最大的一颗。朝冠顶珠能有资格佩戴大东珠的,皇室男性中只有皇帝一人,亲王也不可以,女性中只有皇太后和皇后。

在皇室成员中,也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才能佩戴东珠的朝珠。皇帝的朝珠可用二等东珠一百零八颗,朝带子可用头等东珠四,二等东珠十二颗。

清朝大臣为什么都戴朝珠(清朝皇帝朝冠上的那颗最大东珠为什么被称之为血珠)(1)

清 高宗 夏朝冠

全高约14公分 外径约28公分

从皇帝到伯爵,再到文武一品,朝冠底座的装饰都可用东珠,但数量和等级上都有严格区分。《大清律例》中规定,公侯文武百官,凡应用东珠,重量不得超过三分(一钱为十分),如果用了那就是违制。

东珠共分七等,重量在一钱(十钱等于一两,十六两等于一斤)以上就称得上一等,而这只能被帝后专用。皇帝对使用东珠赏赐大臣也是相当的吝啬。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六世班禅来到京师,如此好面子的乾隆仅仅赏给远道而来的班禅五等东珠一颗。当然这也可能和六世班禅的地位有关。

如果换做清朝最简朴的皇帝道光,呵呵,七等的东珠也不可能拿出来赏赐班禅。道光的节俭,不仅对自己过度要求,对大臣也毫不手软。对于地大物博的清朝,无所不有的皇帝,为何对东珠如此珍惜。这就要说到与东珠打交道的一批特殊的人。

清朝大臣为什么都戴朝珠(清朝皇帝朝冠上的那颗最大东珠为什么被称之为血珠)(2)

东珠又被称为北珠,出自辽东。那正是清朝的发源地。万历四十一年,努尔哈赤占领了盛产东珠的乌拉部后,就命人在此采取东珠。到了顺治时期,在乌拉设立了打牲乌拉衙门。此衙门对于清朝相当给力。东北的所产的人参、貂皮、东珠、鲟鳇鱼都由此衙门源源不断地进贡京师。在这些价值连城的贡物中,又数东珠最为珍贵。

在每年的四月,打牲乌拉的采珠人都会分布到各条河流,进行采集东珠。他们会将木杆插入水中,如果是在蚌蛤聚集的地方,往往会听到蚌蛤与杆子的摩擦声。

清朝大臣为什么都戴朝珠(清朝皇帝朝冠上的那颗最大东珠为什么被称之为血珠)(3)

清朝乾隆的御制东珠朝珠

这时,采珠人在下水前要喝上几口关东烧酒,在鼻子或嘴上插上芦苇筒,以便换气,接着拴上绳子,赤身裸体下去采集。当摸到蚌蛤后,大的他们抱住,小的会放在随身带的鱼皮兜中。之后,摇动绳子,船上的人会把下水的人拽到船边。

由于采集人在寒冷的水流中,经常会发生被冻死或被水流冲走的危险。同时,从四月到八月,四个月都在寒冷的水中,很容易得病。

即使这样,当他们把东珠打开后,很多珠子因为光泽度不够,形状不符合要求,而被再次扔到水中,因为不允许他们私藏。

清朝大臣为什么都戴朝珠(清朝皇帝朝冠上的那颗最大东珠为什么被称之为血珠)(4)

乾隆皇帝夏朝冠冠顶

有时,这些被称为“水下奴”东珠采集人,往往在数条河中也不能获得一颗。

有时,虽然采集了一船蚌蛤,打开以后没有一颗珠子。至于皇帝朝冠上的那些高等级的东珠,更是一颗难求。即使采到那样高品质的东珠,也不知沾满了多少“水下奴”的鲜血。

当时这些东珠因为沾满无数人的鲜血,被人称之为血珠。

清朝大臣为什么都戴朝珠(清朝皇帝朝冠上的那颗最大东珠为什么被称之为血珠)(5)

清朝皇贵妃的朝冠上,

一样缀满了东珠。

帽沿上环绕的七只展翅凤凰却大而抢眼,

不像皇帝朝冠上的金龙,

不凑近看根本看不见。

当时负责采集东珠的水下奴共有一千八百人,其中每三十人一个单位,需要交16颗东珠。如果在限定期限缺少东珠一颗,将缺少之人鞭责一十。如果发现有人私采东珠,为首者将被判绞监候,从者枷两个月,鞭一百。

当满朝的宗室王公和文武大臣每次看到他们朝冠上那高贵的东珠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些东珠沾满了多少人的鲜血。一颗颗洁白晶莹、光彩熠熠的东珠背后却是一段水下奴的血泪史。不觉让人想起非洲的血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