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球社是谁创办的(揭秘正定国球梦工厂)

国球社是谁创办的(揭秘正定国球梦工厂)(1)

2004年在正定基地备战世乒赛团体赛的国家乒乓球男队的合影。画面上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大牌球星都曾是这所国球“梦工厂”的常客。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王思达

这是坐落于古城正定东北的一处幽静所在,与隆兴寺的隔路相望为它平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它是国家乒乓球队的福地、世界冠军的摇篮;

它常年接待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乒乓球队训练,是蜚声海内外的乒乓球国际培训中心。

鲜为人知的是,40年前,这里还只是一个乡村业余球队的所在地。

本报2014年1月2日刊发的长篇通讯《同志在正定》中这样写道:“乒乓球教学是正定的一个优势。正定留村乒乓球业余体校1974年建校后,培养出全国乒乓球模范教练员王素梅和乒乓球全国少年冠军樊建欣、成红霞等一批优秀选手,为国家、河北省输送了一批体育人才。同志认为,乒乓球体校建在一个村,选拔苗子的面太窄,不如搬到县城,在全县挑选乒乓球苗子。1984年,在他推动下,乒乓球体校搬到了县城。”

从砖搭水泥砌的几张乒乓球台到国际一流、现代化的配套设施,从最初的破庙到现在设计科学、环境优越的场馆,从乡村业余体校到国家级训练基地,正定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2014年12月4日,正定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乒乓球前世界冠军王楠。

这是王楠时隔多年之后的再次“回家”,上一次来正定基地,还要追溯到国家乒乓球女队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的封闭集训。

王楠和基地的老工作人员热情地打着招呼,6年多过去,她仍然熟悉这里的一切。

只不过,此次前来,王楠是以和之前完全不同的身份——团中央宣传部文体处处长。

虽然整个石家庄之行的目的是考察河北青年创业情况,属于公务,但王楠也有一点点的“私心”,她坦言:“对正定基地的感情不一般,选择石家庄的几个地方作为调研点,也是为了能回正定看看基地、看看王主任。”

和王楠一样,对国家乒乓球队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来说,正定基地“确实不一般”:从这里集训后,国家乒乓球队出征过四届奥运会、七届世乒赛和多次其他世界大赛,夺得世界冠军52项(次)、奥运金牌18枚。

国家乒乓球队在此集训后取得的辉煌战绩,让正定基地有了乒乓球“梦工厂”的美誉,而这个非凡的梦想,则发端于50多年前一位老人听到的一句名言。

国球社是谁创办的(揭秘正定国球梦工厂)(2)

正定乒乓球训练基地西训练馆。

梦想的开始:

“人生能有几回搏”催生乒乓梦

“容国团获得世界冠军后,我就迷上了乒乓球,他那句名言更是让我热血沸腾。我是一个体育老师,我也想培养自己的学生为国争光。”55年后的今天,谈及当年的感受,已经81岁高龄的王庆广仍难掩激动。

王庆广,正是正定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的创始人,王楠口中的“王主任”。

1959年4月5日,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单决赛中,容国团最终战胜了匈牙利老将西多,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不久,容国团这句著名的口号就随着电波和报纸传遍全国,也传到了时任正定西兆通小学体育教师的王庆广耳朵里。

很快,王庆广在学校里开展起了乒乓球运动,通过几年刻苦训练,他甚至成功向省队输送了两名集训队员。

初步的“成功”让王庆广信心倍增。1970年,他被调到留村小学任体育教师,到留村不久,王庆广就开始着手组建学校的乒乓球队。

“在那个靠种庄稼挣工分维持生活的特殊年代,一个壮劳力辛勤劳动一年也就挣几十块钱。在很多村民看来,不饿肚子才是‘硬道理’。”今天的年轻人已经很难想象,一句“乒乓球不能当饭吃”,让当时的王庆广有多大的压力。

虽已时过多年,原留村小学乒乓球队队员、后来成为乒乓球专业运动员的成秀玲对自己如何走上打球道路仍记忆颇深:“当时王主任看我身体条件好,想让我打球,但我自己没兴趣,他就天天在教室门口等我,并且几次骑着自行车去给我妈妈做工作。就这样,我走上了打乒乓球的道路,后来还凭此走出了农村。”

许多像成秀玲一样的留村孩子,就这样走上了后来改变他们一生命运的乒乓之路。

在最初的日子里,球队只有一个木头乒乓球台子,上头补了好几个窟窿。放两块砖头架根竹竿,训练就开始了。

“我们是最早的一批队员,那时候条件最艰苦,啥也没有,就在村里一座四季漏风的破庙训练。球拍都是木板,没有胶皮,连球鞋也没有,光着脚丫子打球,一到冬天,把手脚指甲盖都冻裂了,回家一洗钻心地疼。”原留村小学乒乓球队队员张进利这样描述当年的情景。

训练条件的艰苦可以忍受,训练器材的短缺则非常“致命”:乒乓球是消耗品,经常打坏,打着打着球就不够了。

为了不耽误训练,王庆广经常骑车到石家庄,“混进”当时的省乒乓球队捡人家报废的乒乓球,拿回来用热水泡泡接着用。一来二去,王庆广竟跟省队的队员和工作人员熟络起来。

天道酬勤,在王庆广和乒乓球教练焦洪斌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的球技不断提高。不久,留村小学乒乓球队就包揽了正定县同级别男女团体和单打的全部冠军。

崭露头角的留村小学乒乓球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国球社是谁创办的(揭秘正定国球梦工厂)(3)

王庆广和初到基地的王楠。

可贵的坚持:

从村小乒乓球队到留村体校

虽然乒乓球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王庆广看来却还远远不够,为提高训练水平,王庆广和焦洪斌决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当时的石家庄铁路二小是乒乓球全国传统强校,但铁路二小离我们很远,我们就用自行车驮着孩子,前头坐一个后头坐俩,每周末都去。当时有个姓韩的老师,对我们也特别好,问什么人家都说。”对铁路二小当年的“不吝赐教”,焦洪斌至今心存感激。

王庆广还请当时省体工大队著名的乒乓球教练李平之去留村讲课,辅导队员训练,使队员们得到很大提高。

老师和孩子们的执着与努力感动了村民和村干部。1973年,留村党支部决定拆掉村里的破庙,为学校建造乒乓球训练馆。

“当时乒乓球队决定盖训练馆,大部分群众很支持,但也有部分人反对。有人说‘农村搞这个干什么,影响农业学大寨’,还有人说‘其他地方都兴盖戏园,咱们也该盖戏园子’。但我认为乒乓球是国球,全国都在普及,我们应该带好这个头,所以还是要盖训练馆。”时任留村公社书记的张五普告诉记者。

“盖训练馆还需要钱,我记得教育局给了1800元,公社里给了2000元,其他包括砖、水泥、木料,统统都是村党支部、大队的。那段时间,每天晚上村里都用大喇叭广播:‘18队、19队到获鹿县(现石家庄鹿泉区)拉石头,13、14队拉水泥,其他队到滹沱河拉沙子,村里瓦匠去盖训练馆……’”40多年后的今天,王庆广仍然记得当时村里帮忙盖训练馆的每个细节,并连说“非常感动”。

1973年6月,一座可以容纳16张球台的训练馆正式落成。这样的训练馆别说在当时的农村,就是在全国的各县(市、区)也十分罕见。

有了良好的训练环境,留村小学乒乓球队如虎添翼,逐渐成为闻名石家庄地区的强队。在王庆广眼里,这座训练馆的落成,成为乒乓球队发展中的重要转折点。

1974年6月,在正定县教育局、县体委批准下,“留村乒乓球业余体校”正式成立,由王庆广担任校长。这所学校成为当时全国唯一一所由农民创办的业余体校。

在其后的1979年至1993年,留村体校在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届全运会上连续四届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王庆广被评为“先进个人”并出席了这四次表彰大会。

“从我们这个乡村体校培养出来的孩子,即使在国家和世界级大赛里也取得过不少好成绩:樊建欣曾夺得全国乒协杯乒乓球比赛女子单打冠军,后成为国家乒乓球女队主力队员,成红霞则先后在第44届和45届世乒赛上,取得了女双铜牌和女单第五名的好成绩。”如今的正定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主任樊志玉说,“但是留村体校第一次外出参赛的故事,至今让人难以忘怀。”

那是1975年,石家庄地区体委在高邑县西富村举办青少年乒乓球赛,正定县体委决定派留村体校代表正定参赛。

但从留村到西富村有200多里路,坐车要花不少钱。“当时无论是县体委还是体校经费都很紧张,后来我们跟体委领导商量,就不坐车去了,拉练到西富村,也顺便锻炼孩子们的意志。”王庆广仍清楚记得拉练时走过的路线:“第一站到的栾城方寸小学,当晚就在学校借宿;第二站到的元氏火车站,当晚还和元氏县职工代表队在火车站大厅打了一场比赛;第三天我们上了107国道,学生们累了,我就给大家讲故事鼓励他们,当天晚上终于走到了高邑县。”

最终,留村体校基本实现了对冠军的包揽。比赛结束后,当时石家庄地区体委领导专程去看望他们,还从部队上借了一辆大卡车,把孩子们送回了家。

在那次参赛的孩子中,有一个显得颇为特殊:别的孩子走着,年龄最小的他却只能坐在教练们轮流推着的小推车上——他就是当时只有9岁的樊志玉。

谈起当年坐着小推车去打比赛的故事,樊志玉几欲落泪。

命运的转折:

从留村到正定

1984年夏,留村业余体校迎来了一个重大变化,这也是这个乡村体校向国球“梦工厂”嬗变的一次至关重要的转折。

对于这次特殊的转折,本报2014年1月2日刊发的长篇通讯《同志在正定》中这样写道:“乒乓球教学是正定的一个优势。正定留村乒乓球业余体校1974年建校后,培养出全国乒乓球模范教练员王素梅和乒乓球全国少年冠军樊建欣、成红霞等一批优秀选手,为国家、河北省输送了一批体育人才。同志认为,乒乓球体校建在一个村,选拔苗子的面太窄,不如搬到县城,在全县挑选乒乓球苗子。1984年,在他推动下,乒乓球体校搬到了县城。”

在县城建乒乓球分校,最大的困难是资金,县财政虽已尽力支持,但对王庆广来说,却仍然不够。为了让学校尽快落成,王庆广开始带着会计东奔西跑,筹措资金。

对那段难忘的经历,王庆广笑着称之为“四处化缘”:当时白天盯着盖学校,晚上骑自行车回家,挨家挨户借钱,“那会儿已经改革开放了,不少家庭都有了些积蓄。我就让这家准备2000元,告诉他过七天过来拿;那家准备1000元,告诉他过三天过来拿。天天晚上就是走街串巷地借钱。”

“当时王庆广想在正定建个分校,钱不够,就上我家来借钱,我当时就痛快地答应了,我说好,你都是为了孩子们,这个忙我必须帮。”留村村民李兵国的大方让王庆广动容。

在采访中,王庆广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当年的借款单:

吴宝川:2000元,一次借得;

刘志玉:5000元,一次借得;

李兵国:5000元,两次借得;

成老八:5000元,三次借得;

……

这张单子只是王庆广借钱中的一小部分。

王庆广告诉记者,在那个普遍不太富裕,连万元户都少见的年代,他就这样东拼西凑借了15万元。分校盖了不到一年,欠款却还了两年半。

后来,随着学校规模不断发展,王庆广又筹划在东侧的空地上修建新的乒乓球训练馆和学生宿舍楼,并于1990年,正式把学校名称改为“正定乒乓球业余体校”。

国球的福地:

一次午餐迎来国家乒乓球队

当年秋季,河北省体委训练处在刚刚落成的正定乒乓球业余体校举办河北省乒乓球业余教练员学习班,并请来了时任国家乒乓女队主教练的张燮林来讲课。当时,体校就是以承办会议的收入来维持运营的。

一天中午,当时的正定县领导和王庆广陪张燮林一起吃午餐。因为年龄相仿,王庆广坐在了张燮林旁边。席间,张燮林沉默了一小会儿,突然伏身在王庆广耳边小声言语了些什么。

短短一句耳语,却如一声惊雷,惊得当时年近六旬的王庆广差点蹦了起来,他马上大声用正定话嚷了出来:“行啊!那还不行?!”

夸张的反应把桌上的人全吓了一跳。

原来,张燮林对王庆广说的是:“我看你们这儿环境不错,巴塞罗那奥运会国家队封闭集训,能来这儿不?”

县领导当即表示欢迎并全力支持。

“您说,我们现在这条件还有哪不行?灯光不行?换灯!还有哪不行?我们都解决!”时至今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庆广的兴奋仍难以抑制。

王庆广对乒乓球近乎痴迷的热情,也给了张燮林选择正定的信心。

张燮林果然没有食言。1992年5月,张燮林首次率领国家乒乓球女队到正定进行了封闭训练,随即出发前往西班牙巴塞罗那,参加第25届奥运会。在这次奥运会上,邓亚萍先是夺得女子单打金牌,又和队友乔红合作摘得女双桂冠,实现了国乒在乒乓球女子项目上的包揽,也让全世界记住了那个个子不高、球风凌厉的“乒乓女皇”。

如今提及张燮林,王庆广仍满是感激:“他跟一般人不太一样,喜欢安静,正定体校能让队员们静下心来训练,我想这也是他选择正定的一大原因吧。对正定体校的发展,他提了很多意见,我非常感谢他。”

国家乒乓球女队的集训成功让正定乒乓球体校声名大振。1995年初,在天津世乒赛前夕,国家乒乓球男女队都选择在正定封闭训练。在那段时间,王庆广结识了时任中国乒乓球男队主教练的“少帅”蔡振华。

在正定集训后,国家乒乓球队在天津世乒赛上获得7项冠军,实现了世乒赛历史上的第二次包揽,男团更是捧回了阔别6年之久的“斯韦思林杯”。

从那以后,正定是“国乒福地”的传闻不胫而走。曾长期报道乒乓球项目的中央电视台著名体育解说员蔡猛的说法是:“实际上还是因为正定基地设施环境好,服务搞得好。每次国家队来集训,基地都让运动员们感觉像回家一样,谁爱吃什么,谁爱喝什么,怎么训练更好更方便,基地都安排得特别好——队员心理舒服,就形成了一个比较良好的训练氛围,打出好成绩也就顺理成章了。”

作为曾经在正定集训过无数次的前国家乒乓女队运动员,王楠对正定基地的感情则更为直接:“正定就像是我的家,我十几岁就代表辽宁队来这里集训,后来又作为国家队主力在这里集训,正定基地曾经有我一个固定的房间,那个房间我住了8年。在这里我入了党,在这里集训后我拿了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

从这里出发,国乒队员们出征过四届奥运会、七届世乒赛和多次其他世界大赛,邓亚萍、孔令辉、刘国梁、王涛、王楠、张怡宁、李菊、乔红、杨影、王励勤、马琳、刘国正等队员夺得世界冠军52项(次)、奥运金牌18枚和多枚银牌、铜牌。如今,国球福地、世界冠军“摇篮”的称号与正定基地密不可分。

国际化的发展:

从正定走向世界

2014年12月6日,正定乒乓球基地训练馆。馆外,寒意袭人;馆内,运动员们却挥汗如雨。

在训练的人群中,几名黑人运动员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来自刚果(布)国家乒乓球队的队员,此次在正定进行为期一年集训,是为了备战明年的非洲运动会。

在大多数人的固有印象中,非洲好像和乒乓球沾不上什么关系,但刚果(布)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之好,让打球看球多年、堪称资深球迷的记者也颇感意外。

“虽不像中国这么普及,但近年来,乒乓球在我们国家也越来越受欢迎了。”实力在非洲排名前三的刚果(布)国家队男单一号选手萨卡似乎读懂了记者的吃惊,“这已经是我第四次来正定了,在这里训练确实对我和队友们帮助很大,每次来训练完,我们都会有进步。”

樊志玉告诉记者,近几年,正定基地每年都要接待几十支来自欧洲、亚洲、非洲等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队。这既为中国和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与交流作出了贡献,也给基地本身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我们基地现在在国外可有名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运动队都知道中国的正定有个乒乓球训练基地。每年一到暑期外训旺季,从正定国际机场下飞机的外国人,有一大部分都是来我们这儿训练的运动员呢。”谈起基地外训情况,樊志玉满脸自豪。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正定基地就迈开了国际化发展的第一步。在此过程中,原国家体委副主任徐寅生扮演了引路人的角色。

“1990年,我们正定业余体校成立不久,徐寅生就来体校考察,称赞我们体校搞得好,但是还要更上一层楼,并建议我们要提高档次,要搞有独立卫浴的宿舍。这样不仅国家队来了可以住,外国人来了也可以住,以后可以考虑建成国际化的乒乓球培训中心。”谈起徐寅生当时的远见,王庆广打心眼儿里佩服。

基地按照徐寅生的意见进行升级改造后,不久就接待了多批外国运动员,就这样,正定基地开始在海外声名鹊起。

1995年,中国乒乓球协会正式将正定基地命名为“中国乒协正定国际培训中心”。

想要成为合格的国际乒乓球培训中心,光有硬件设施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有外语服务人员和能讲外语的高水平教练员。为此,王庆广想方设法招揽人才,以提高对外接待能力。

正定基地现任男队主教练成红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成红光也是当年留村体校培养出来的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在日本国家乒乓球青年队担任教练。2010年,在王庆广的召唤下,他放弃了日本的高薪工作,毅然回到家乡。

对于这个决定,成红光表示从不后悔:“是王主任和留村体校培养了我,没有留村体校就没有我的今天。”

直到现在,日本国家乒乓球二队和青少年队还每年都来正定训练。在训练馆,成红光指着几个正在训练的孩子说:“他们都是这个年龄段日本最优秀的选手,水平和同龄中国选手差距不大。”

2009年6月,日本著名乒乓球女单运动员、被中国球迷亲切地称为“瓷娃娃”的福原爱,曾以个人身份来到正定基地训练,基地为她特意安排了男选手陪练。在那次训练后,福原爱在7月举行的国际乒联巡回赛摩洛哥站中取得单、双打冠军,那是她职业生涯第一次包揽国际乒联巡回赛单双打冠军。

“说不定未来的福原爱,就在他们中间呢。”望着训练馆里年轻的外国球员,成红光笑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