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厨学什么好 学做饭有什么好处

我学厨多年,尽管业余,也有一些体验,闲置可惜,留之无用。现整理一下发出来,或许给爱好者、初学者以及在职厨师们有所启发。这是第一篇。

不学厨学什么好 学做饭有什么好处(1)

我所经历的厨师职业,行业待遇就像过山车。

建国以来,厨师职业的待遇过山车似的:地位很高→地位很低→待遇很高→学艺很难。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厨师的社会地位很高,关键是吃公家饭的人。那时的厨师,不叫厨师,叫厨子,俗点叫伙夫,不像现在见着择菜打荷的都叫老师。那时的厨师不是一般地位,只有国营饭店、政府招待所和大的国营单位食堂,譬如学校、医院、厂矿。后厨师傅在编制内,拿工资,吃商品粮,典型的铁饭碗。

再个一人当厨,全家吃喝方便。别看如今家里剩菜剩饭都倒掉,那时候恐怕你不会这么做,而且巴不得能有得吃。譬如说计划供应下,每人每月一斤肉,五口之家五斤肉。只有买不起,没有买多的,有钱也没地方买。那种情况下,大伙房剔肉要扔的骨头都是好东西,厨子就有这个便利。全聚德老掌门那时期就做过大善事,鸭件不入菜,毛把钱一斤卖给职工,带回家补充肉食不足。还有何冰主演的《情满四合院》,一个牛逼厨子,不仅自己家吃肉方便,全院邻居都跟着沾光。

不学厨学什么好 学做饭有什么好处(2)

烤鸭烹饪大东的餐厅,北京中国

更典型的,那时候农村小伙再挺拔英俊,不如城里傻乎乎的厨子好找老婆。军人找对象最热门,主要原因是退伍军人包分配,还是好单位。

扯远了。到了市场开放,直到世纪末,厨师继续吃香。眼头活的早早不要铁饭碗了,自己开个小餐馆,一月收入顶上几年工资。诱惑之大,我们县城有点活力的厨子,特别国营饭店的,几乎都下海开饭馆。早期都挣了钱。我一个中学同学的父亲,只会炸油条,炸了三年,在城边五里店买了地,盖了五间大瓦房。那时候做到这样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想都不敢想,一辈子挣不来这多钱。

只是这批人相当部分没好的后果。我看着的一个熟人,叫黄根毛,国营饮食公司负责人,不干了,在老街开个小饭馆。他的朋友很多,成天不分昼夜流水席,热闹半条街。就这样,喝酒、熬夜带劳累,不到五年,多强壮的人,四十来岁,肝癌死了。

但是坚持到最后的都很不错,上过英国媒体BBC的上海葱油饼阿大,一个病秧子,没人看得起,毕业没工作,把自己家对着弄堂开个门,就做个葱油饼。三十多年,连个正经营业手续都没有,养活一家人,还买有三套老房子。就这样丝毫不起眼的活计,少说也成了千万富翁。

不学厨学什么好 学做饭有什么好处(3)

进入本世纪后,各业都有大发展,显不着厨师行业了。厨师的身份也有了变化,不再是自己开饭店,失败的教训太多。多数去给别家饭店打工,或者一人主厨,或者组团进入拿分成。这样一来,厨师的专业化得到强化,没了自己开店的经营性风险,相对而言个人收入有提高。因此,厨师们都成了专业人员,不再兼有老板身份。

只不过几十年的行业发展太快,留下来一个隐患:师承成了大问题。不像相声界那样规矩,也很难找到师父,找到了不定愿意教。所以大部分都是技校学两年,出来几个饭店干一轮,然后自立山头。

不学厨学什么好 学做饭有什么好处(4)

留在儿时记忆里的厨师典范,是我本门大爹。

我所经历的年代,是不让学厨子,更不让干,说是这职业是伺候人的,见人矮三分。我家族有个大爹,解放前跑江湖唱道,就是道士职业,给人驱魔叫魂,红白喜事凑热闹挣钱养家。解放后干不成了,就当民间厨子,还是红白喜事凑热闹。我从记事就印象最深,经常见他一块白色土布抹布,包裹着一把菜刀一个长把勺子,夹在胳肢窝里,出门就一路小跑,脚步频率很高。那时没提包手袋,也没驴马代步,更没自行车电车,全是步行,所以一路小跑。

不学厨学什么好 学做饭有什么好处(5)

那时我还小,不知道他的劳动报酬,只是感到他家伙食比较好。可是给人不大正经的感觉,吃饭都关着门,说起饭来也闪烁其词。后来才知道,那时候做那行当不给钱,只给个毛巾香皂香烟什么的,还不多,烟就两盒。不过剩菜可以挑点带回去。要知道穷人爱面子,认为吃人家的剩菜丢人。所以,这样的职业待遇,不被人看好,都不让自己的孩子学厨子,也不许从事这个职业。

可是他的手艺确实好。记得有次四叔家有喜事,他来做饭。我们一大帮子十来岁的本家调皮猴,伙房乱窜,偷他的菜吃。他也顾不上防备,一不注意,把他的炖鲫鱼偷光。结果流水席少了一道菜,主、客都怪他少做了。事毕大爹到我家和父亲喝酒说起来,指着我笑骂,就知道你几个吃了,我做大爹的,不能大义灭亲检举你们啊,只有自己认了啊。大爹人很好,他和我父亲谈得来,关系最亲。可惜这么优秀的人,一辈子因为道士、厨子职业被人看扁,六十来岁得了哽疾去世了。

不学厨学什么好 学做饭有什么好处(6)

孟子说“君子远庖厨”,指的是正经人不应该下厨做饭吗?

在我们的传统价值观里,厨子的地位之所以不高,根源就在孟子这句话。准确的说,不在这句话,在于后来人们对这句话的解读。

我得到的教育就是这个职业不高尚,手艺人都不算。我的父亲上过三年私塾,他那一辈街坊邻居里算是读书人。他也做过厨子,还是县委伙房。可他再怎么苦也让我兄弟几个读书,长大好有个前程,就是不让做饭,看到我几个呆在厨房就不高兴。君子远庖厨这句话就是他经常唠叨的。

不学厨学什么好 学做饭有什么好处(7)

本文要正本清源这句话,给以正解。《孟子·梁惠王章句上》里,记录有齐宣王和孟子的一段对话,可以理解齐宣王向孟子讨教。原文附后,大意是这样的:

齐宣王想知道孟子对齐恒公和晋文公当霸主的看法,就问了他。孟子没有直面回答,却提到齐宣王做过的一件事。说是有次您看到祭祀用牛要杀掉,牛吓得瑟瑟发抖,您动了怜悯之心。不让杀牛了,让换了羊。结果百姓背后指责您小气,舍不得牛。

孟子不愧是大学者,话到这里峰路急转:“我不这样认为,大王您不是吝啬,是仁慈,见不得牛的可怜模样”。一句话挠到齐宣王的痒处,回道:“是啊,我堂堂一国之君,怎么会舍不得一头牛呢?我确实认为那样子杀了,就像没有罪过而受到死刑一样,所以就阻止了。”

不学厨学什么好 学做饭有什么好处(8)

其实,杀牛与杀羊,本质并没有区别,都是要它的小命。可是为什么齐宣王这样的人物,会有如此区别心呢?于是引申出孟子的著名论断。他接着说:“这件事的实质,正是大王您的仁慈啊。因为当时您看到的是就要杀掉的牛,没看见羊。人们对于动物,都愿意看到活蹦乱跳的,不愿看到血腥杀戮。看到被杀的场景,听到它们被杀时的哀叫,就不忍心吃它的肉。正因为如此,仁慈的人要远离厨房。”

这句话的意思,跟厨师没一毛钱的关系,完全指的人对杀戮动物的态度。但是后来却被人不断引申,譬如佛家的‘三净肉“之说。梁武帝定的佛家规矩不让吃肉,偏有人依据孟子这句话引申出三净肉可吃,所以至今小乘佛教还是吃肉。但是职业地位的解读可就惨了,不仅不纳入三教九流,三十六行、七十二行都没有,低贱到编外身份。

不学厨学什么好 学做饭有什么好处(9)

附录:《孟子·梁惠王章句上》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