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耳能听到多少范围内的声音(也许教科书真的错了)

如果高考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选择题,你会怎么回答?

问:人耳朵的听域范围是:

A、15—16000HZ

B、20—20000HZ

C、30—22000HZ

你必须答“B”才会得分,因为教科书上就是这么写的。但是如果你本着实际测试才是真理的想法做一个简单的测量,你会发现其实这个答案并不是正确的。

人耳能听到多少范围内的声音(也许教科书真的错了)(1)

好,我们就来做这样一个测试,我们先在手机上下载一个叫“音频发生器”的APP,然后找一条频率范围耳朵听域更宽的耳机接在手机上,这样的耳机其实并不难找,大多数大品牌的头戴式耳机都可以轻松超过20—20000HZ的频响宽度。

人耳能听到多少范围内的声音(也许教科书真的错了)(2)

然后我们开始测试,你先把手机调整到正常听歌的音量,从1HZ开始向上调整,这时你会发现当调整到15HZ左右的时候,你就已经可以听见非常低沉的声音了(当然,每个人的听力是不同的,15HZ只是大多数人开始有感觉的低频极限)。然后你把频率一直向上调整,当频率到15000—16000HZ时,你已经听不到任何的声音了(当然,每个人对于高频的听音上限也不尽相同,我也指的是大部分人的测量结果)。

那么按照以上的实际测量结果大部分人耳朵的听域范围应该是15—16000HZ而不是教科书上所写的20—20000HZ范围。那么这个20—20000HZ的听域范围是从哪开始定义的呢?我查找了一下资料,在我能找到资料中,这个范围最先是出现在《生理学》教科书第九章:神经系统的功能,其中的第二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其中的第四小节:听力这一部分的。在这一部分中明确说明:人听觉器官的适应刺激是20—20000HZ的空气震动疏密波,即声波。

人耳能听到多少范围内的声音(也许教科书真的错了)(3)

那么这种错误的解读是从何而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但是我们要把高音和低音分开来分析,因为教科书上和实际测量所产生的差异是产生于不同的原因。

  • 高音:我们先来说说高音的20000HZ和16000HZ之间的差异。教科书上说,人听觉器官的适应刺激是20—20000HZ,这里并没有用比如人耳朵能听到20—20000HZ的声音这类表述方式,应该就是说,在这个频率范围人的听觉神经对这种信号是有反应的。但是,这种反应并不一定最后以我们想象的“听到声音”为最终体现。也就是说,我们的神经能感觉得到,但是我们没听到声音。换种说法可能大家更容易理解一点,幼儿时期的听力是比我们成年人要好的,能听到的高频上限要比成年人要高一些,随着年纪的增长,听力会逐步下降,而听力下降并不是没有反应,只是信号太微弱而最后不能转换成声音信号。

人耳能听到多少范围内的声音(也许教科书真的错了)(4)

  • 低音:很多人都知道,当声波信号的震动频率低于20HZ就被称为次声波。这种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海上风暴、火山爆发、大陨石落地、海啸、电闪雷鸣、波浪击岸、水中漩涡、空中湍流、龙卷风、磁暴、极光、地震等)而且在特定条件下(其频率和人体器官固有频率发生重叠的情况下)会对人产生很大危害的声波并没有被归纳在可听范围内,具体的原因不详,会不会是在确定这个范围时,还没有可靠的可以回放20HZ以下的播放设备,这并不是不可能的,在现在的耳机发明之前,我们所能接触到的音箱的低频下限也就只能做到25HZ最低。但无论是什么原因,教科书上所描述的人类的听觉声音频率下限是20HZ明显是不对的。

好吧,关于人类耳朵听域方面就写这么多了。那么问题来了,如果高考真的有这样一道关于听力范围的问题,你是不是有胆量选C:15—16000HZ呢?嗯,我估计你不敢,因为你敢选,判卷老师就会毫不犹豫的扣你5分。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原创不已,欢迎评论及收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