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你要不要补钙(到底要不要补钙)

80后90后两代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保健食品开始在中国市场流行,营养的概念开始慢慢普及。在我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周围稍微有点意识的父母,都会有给孩子补钙的观念。我记得从最早电视广告中,非常流行的葡萄糖酸钙口服液,以及直到今天,我都非常熟悉的广告词“新盖中盖牌高钙片,含钙高,一片顶过去五片”的新盖中盖钙片广告。我想整个这两代人,在成长的记忆中,都会有对于补钙的基础概念和认识:如果要长得高、长得壮、就要给孩子补钙。

在接下来整个十多年的过程中,中国的父母尝试过不同的方式,给自己家的孩子补钙。有的通过熬骨头汤,有的直接购买骨头磨制的粉末服用,或者就是购买高钙牛奶,以及直接购买钙片作为额外补充。20多年过去了,医学营养学的发展,越来越前沿,药品保健品市场越来越规范,很难再见到,被广告媒体扩大数倍的夸张营销,并且消费者也越来越趋于理性和明智,市场和消费者,不再那么容易被精明的商人,牵着鼻子走。回归到健康的本质上,无论这20多年,中国人的食物来源变得多么丰富,饮食结构多么多样化,如果从更加专业和理性的层面来详细分析的话,我们每个人,到了20多年后的今天,还缺不缺钙?

怎么判断你要不要补钙(到底要不要补钙)(1)

首先,还是从基础营养学,人体材料学的角度,矿物质作为7大类人体必需原材料中,单独的一大类,包括了钙、镁、锌、铜、锰、铁、钾、磷等等在内的20多种微量元素,占据身体整体体重的5%左右,参与了人体每一个细胞组织的结构组成,例如身体的弹性,必不可缺钙,血管心脏的收缩必不可缺镁,一个成熟的红细胞不必可却铁的参与,矿物质在人体内,不能自主合成,必须要依靠外界的食物摄入或者是额外的营养补充。在整个矿物质家族中,钙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一种,其中99%的钙,都会沉积在人体的骨骼和牙齿中,剩余的1%,会游离在人体血液和各个组织器官里。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成年人应该每一天摄入800mg的钙,孕妇、哺乳妈妈、以及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每一天的推荐量都是1000mg及以上。实际上,这个建议还是比较保守,因为根据下图的钙量(骨量)随着年龄的变化,实际上在35岁以后,身体就开始吃老本,面临着整体钙的流失,这个角度解释的话,每个成年人,尤其是女性,在35岁之后,都应该额外增大钙的摄入量。

怎么判断你要不要补钙(到底要不要补钙)(2)

既然35岁以后,身体就会吃老本,去抽取骨骼中的钙,用于身体的需要,那么在35岁之前,每个人都应该,去给身体,储备足够的钙。

我们的一般常识,都知道豆制品、乳制品含钙量比较高,每100g全脂牛奶的含钙量在100mg左右,如果人均每天需要摄入1000mg的钙,换算成全脂牛奶,就是1L。这个数字,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难以做到。即使有其他的含钙食物,加起来的总量,也很难达到身体的需要,中国营养学会的权威调差结果显示,中国居民膳食中的钙摄入量平均为400mg左右每天。显而易见,每一天,我们都存在在,巨大的钙缺口,由于缺钙带来的亚健康、甚至是疾病,就是必然。

小孩子的枕秃(头上垫枕头的一圈掉发)、抽筋、不易入睡、孩子容易哭闹、不容易进入熟睡状态、入睡后盗汗、牙齿排列稀疏、牙齿不整齐、不紧密、牙齿呈黑尖形或者锯齿形等等,仅仅单纯一点点钙的缺乏,至少会带给孩子,50种以上的亚健康问题。对于成年人而言,四肢无力、抽经、关节疼、腰酸背痛、水肿、失眠多梦、入睡困难、痛经、身体容易青紫(稍微一碰撞即出现青紫斑块)、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等等,不胜枚举,几乎所有,带有弹性的身体组织器官,都会因为钙的缺乏,而出现功能下降等等、各不相同的亚健康症状。

怎么判断你要不要补钙(到底要不要补钙)(3)

除了在豆制品及乳制品类食物中富含钙之外,实际上,绿叶蔬菜的含钙量也相对较高,一方面可以通过食物来满足钙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额外的钙片补充,来给身体做储备。关于补钙,两个需要额外注意的关键,一是维生素D会直接影响钙的吸收,由于孩子的体内,合成维生素的D的能力非常薄弱,对于孩子的钙片补充,应该选择钙和维生素D的合成制剂。除此之外,镁也会直接帮助到,钙的利用,选择钙片的标准应该是,钙镁的比例是2:1的黄金比例。

如果我们把身体看成是一座我们私有的银行,人生的上半程,就应该努力去做投资,持续不断地往身体银行内部,存入足够的资产,人生的下半程,才可以轻而易举、随时取款收获人生的成果。矿物质,就是各种各样的存款中,至关重要的一类,缺什么东西,前提都是,不要缺钙,过了35岁,如果还没有开始补钙,必然就是,每一天身体都在吃老本,至于老本哪一天吃完,就真的是靠运气和造化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