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分析(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分析(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1)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全局、人民财产安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2020年12月31日,广东全省完成64家农信社全面改制组建农商行任务,完成改制的农商行数量,相当于过去10年总家数的两倍,累计化解农合机构风险包袱超过千亿元,是广东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一战。

在2020年广东金融创新奖的评选中,广东农信全面改建农商行改制化险获一等奖表彰。通过改制工作,广东探索出一条农合机构改制化险的新路子,创造出一批全国首创改革经验。同时,改制让广东农合机构焕发新活力。数据显示,广东农信以全省银行业15%的贷款占比,提供了全省60%的扶贫小额信贷、60%的农户授信、50%的普惠型涉农贷款。展望未来,“十四五”时期广东农信将投入超1万亿元信贷资金,为广东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贡献农信力量。

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分析(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2)

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到一号工程

打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

“不用去银行、不用抵押、不用担保,通过手机就可以获得贷款?”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村民陈育生,对能轻松获得贷款充满怀疑。直到一笔3万多元的贷款到账,他发出感慨:“以前贷款都是我们求着银行,现在银行把服务送到家门口来了。”谈起澄海农商银行工作人员上门建档、办理业务时的耐心,陈育生连连竖起大拇指。

这是今年省农信联社在全省10个县(区)开展“农村金融(普惠)户户通”工程给村民们带来的真切感受,也是改制后的广东农合机构正在焕发新活力的一个生动注脚。

1951年,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省第一家农村信用社在台山县成立。此后,农信社伴随广东农村、金融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省级农村信用社、广东最大的银行机构,也是广东服务“三农”、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金融主力军。

但与此同时,广东农信社改制起步相对较晚,步子较慢。2017年9月末,广东仍有64家农信社未改制为农商行,占全省农合机构总数的2/3。广东农合机构的发展情况与广东经济强省、金融大省的地位极不匹配,甚至成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点领域。

农信社改制成为广东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关键一战。2017年8月,省委、省政府启动以全面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化解风险为目标的农信改制攻坚改革。

这一度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全省看,2017年9月末,农合机构面临巨大的改制资金缺口。同时,改制面临新旧难题交织、各方矛盾错综复杂的局面。

面对艰巨的改制任务,省委、省政府高位部署,各部门形成合力。2017年11月15日,全面加快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工作动员大会召开,广东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省深化农合机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全省各地、各部门和农合机构对照目标任务,全力以赴加快改制组建步伐。

在高层推动和统一部署下,全省层面形成一股改革力量。各地市均由市政府“一把手”挂帅担任本市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将农信社改制确定为“一号工程”。

以时间倒逼进度,广东围绕农信社改制展开了一场高风险机构歼灭战。攻坚之下,广东农信社改制组建农商行跑出了“广东速度”——2018年全年组建58家农商行,单年组建数量为近五年全国之最;2020年底全面完成改制组建农商行的艰巨任务。

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分析(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3)

湛江农商行正式挂牌成立。

打击逃废债重塑信用体系

注资注智注制焕发新活力

农信社改制农商行是系统工程,改制机构需要满足包括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不良贷款率以及股权结构等监管指标。其中,清收压降不良贷款、改善不良贷款指标,是改制前置条件,也是打赢改革攻坚战的重中之重。

改制的3年间,围绕不良资产清收的打击逃废债风暴在广东各地打响。改制期间,各地市累计出动公检法人员超过2000人次,公安部门通过拘留、逮捕、通缉等手段,形成威慑力;法院开通绿色通道,对案件“快立、快审、快执”;检察院提前介入,加快案件审理,对部分案件当天审理、当天逮捕。

伴随农信社改制,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曝光、公检法联合打击逃废债,对金融失信行为形成高压的社会监督氛围;各农合机构向百姓讲解贷款逾期不还的严重危害,宣传个人征信重要性,在全社会营造了欠贷还钱、有借必还、诚实守信的舆论氛围,改善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分析(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4)

潮州农商行公布失信被执行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轮改制中,为从根本上解决历史包袱、机制体制和内部管理等问题,一个重要经验是发挥农信“大系统”优势——以优质农商行对改制机构进行“注资、注智、注制”的定向帮扶。

数据显示,在本轮64家农信社改制中,共有42家农信社获得优质农商行的帮扶,定向帮扶方式极大地推进了改革的进程。数据显示,优质农商行累计投入资金近267亿元,并带动其他投资者投入资金超187亿元,成为本轮改革的重要力量。

除了注入资金,优质农商行帮助改制机构从“正负零”开始重新构建内部控制、业务流程、风险管理、合规建设、客户分类、网点规划等制度。在本轮改制中,优质农商行向改制机构派驻管理团队及高管,不仅为帮扶机构实现股权总量和结构优化,还引入市场化理念和做法。

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分析(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5)

江门农商银行走进江门市新会区柑场,举办陈皮金融优惠直播活动。受访者供图

农合机构虽经多轮改革,但至今仍难以跳出每隔十多年需要外部帮扶一轮的“风险周期率”。在金融主管部门看来,根本原因就在于转换经营机制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而在本轮改革中,广东优质农商行不仅对改制机构战略入股,而且同步注入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帮助改制机构真正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伴随着改制的推进,农合机构卸下沉重包袱,地方金融主力军地位更加凸显。数据显示,通过改制,广东农信持续向好发展,各项指标均居全省银行业首位。其中,总资产从2.8万亿元增长到3.9万亿元,各项存款从2.2万亿元增长到3.1万亿元,各项贷款从1.2万亿元增长到2.1万亿元。

改制后的农商行,改制不改向,充分发挥支农支小主力军作用。近三年,涉农贷款从4130亿元增长到5547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从6367亿元增长到9837亿元。

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打通农村金融“毛细血管”

发挥省农信联社“小法人、大系统”体制机制优势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是广东完成农合机构改制化险的重要经验。站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省农信联社将继续充分发挥5400多个网点、1.9亿个客户账号的规模优势,充分发扬上述体制机制优势及优良传统,将广东金融“毛细血管”与全省各县区、各乡村和千千万万家庭连接在一起。

笔者从省农信联社获悉,今年以来,作为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主力军,省农信联社积极响应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省农信系统上下统一思想,发挥为农服务生力军作用,大力推进金融支农,优化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不断拓展服务乡村振兴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广东农信以全省银行业15%的贷款占比,提供了全省60%的扶贫小额信贷、60%的农户授信、50%的普惠型涉农贷款,“十四五”时期将投入信贷资金超1万亿元,为广东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贡献农信力量。

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分析(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6)

肇庆农商行客户经理送服务到农户家。受访者供图

据悉,省农信联社以金融人才下乡为动力,在汕头澄海率先开展农村金融(普惠)户户通试点,并将扩大到全省10个县(区),全力构建“村村通政务 户户通金融”的乡村服务格局。目前,已在7857个行政村(居)投放政务服务一体机7857台;其中澄海区已投放232台,实现镇(街道)、行政村(居)100%覆盖。

同时,省农信联社坚持“线上 线下”同步发力,研发推出“广东农村金融(普惠)户户通”App,建立“乡村金融特派员”队伍,计划2年内选派2万名金融特派员进驻全省各行政村,担当党建共建联络人、金融知识宣讲人、金融服务推广人等角色,以金融人才进村入户带动金融服务全面覆盖,实现户户通金融。目前,全省农商行已向村(居)派驻乡村金融特派员8839名。

同时,省农信联社以推动信用村镇建设为切入点,创新“主动授信、无感授信”等模式,开展整村授信、一村一授信,提升金融服务质效,聚焦支持乡村振兴。截至9月末,已建设信用村5831个,信用乡镇310个,建立农户信用评级档案288万户。

在助力乡村振兴上,省农信联社坚持因地制宜,围绕农村产业兴旺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坚持金融支持产业,产业兴农,顺应产业规律,把资金、人才等高水平要素资源导入乡村,为涉农产业注入强大的产业发展动能。

下一步,省农信联社将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完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坚守“姓农、姓土、姓小”定位,发挥“人缘、地缘、亲缘”优势,坚持围绕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加强对万企兴万村、基本农田复垦、农产品冷链建设、中央厨房建设等方面的金融支持,努力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为广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创造新价值、作出新贡献。

一线案例

来了金融特派员 村民信用值万金

走进前美村党群服务中心,一块3月份挂上的“信用村”牌子,让全村信用良好的492户村民拥有了一个“随身钱袋”——通过信用村评定和整村授信,信誉良好的村民们可以免抵押、免担保直接获得最高8万元的信用贷款,贷款利率低至4.8%。

今年以来,省农信联社部署在汕头澄海率先开展农村金融(普惠)户户通试点,并将扩大到全省10个县(区),全力构建“村村通政务 户户通金融”的乡村服务格局。

在试点的澄海区前美村,笔者看到,金融服务到村里的同时,村里也迎来了金融特派员。为了打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首家试点的澄海农商银行在各村成立“信用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派驻金融特派员111名。

征信不完善和抵押担保措施不健全是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农村金融(普惠)户户通”工程试点开展过程中,农户、个体工商户可以批量获得贷款的关键,正是破除了上述痛点,通过大范围建档,解决了农村金融、县域金融单个客户成本过高的痛点。同时,为了破解农户、县域个体户在原有的银行普惠金融信贷产品中找不到相适应产品的问题,农商行以场景贷、供应链贷、园区贷、真猪贷、风貌贷五个方向推进信贷产品的研发,推出一系列普惠类信贷产品。

融资不再只看抵押物,让原来被拦在银行之外的农户、个体工商户有了获得资金支持的机会。前美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锐民告诉笔者,一个可对比的数据是,试点之前,该村只有6户农户每户获得3万元信用贷。而今,该村预授信农户达到640户,获得贷款审批492户,并且已经有156户通过这一方式申请到贷款。在试点推进过程中,“有信有贷、多信多贷、无信不贷”信用观念在农村得到有效传播。

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分析(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7)

省农信联社以金融人才下乡为动力,在汕头澄海率先开展农村金融(普惠)户户通试点。 受访者供图

随着试点的推行,村民更大的感受是银行服务乡村市场的态度变了。“以前贷款都是我们求着银行,现在银行把服务送到家门口来了。”回忆起澄海农商银行相关工作人员上门建档、办理业务时的耐心,前美村村民陈育生连连竖起大拇指。

从找上门到送上门,服务姿态转变的背后,是澄海农商银行内部的一次自我转型,也是改制后以“农村金融(普惠)户户通”工程试点为契机,探索更符合坚守支农支小定位、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路径的一次新尝试。

“一开始很多同事对下乡营销感到抗拒,甚至不知道如何和村民沟通。”澄海农商行隆都支行行长蚁树广说,随着试点的推行,员工业务能力得到全面锻炼,从放不开到撸起袖子干起来。

“90后”员工黄铜哲的转变具有代表性。试点启动前,他每天5点半准时下班,工作地点也只局限在镇上的网点。现在,下乡跑户成为他的主要工作。5个月时间里,他跑遍各村落,一连开拓了50多个客户。

澄海农商行董事长杨开遗告诉笔者,一线客户经理改变了传统的坐等客户上门的习惯,主动上门了解客户情况,打造了一支在区域具有品牌美誉度的勤劳金融先锋队伍。

此外,笔者观察发现,在“农村金融(普惠)户户通”工程试点过程中,数字化金融手段成为试点银行迅速推动“户户通”试点大面积铺开的关键。省农信联社以“农村金融(普惠)户户通”工程引领县域农商行发展数字化金融,以澄海农商银行为例,该行率先试用省农信联社设计开发的“户户通”App,这成为试点落地推行过程中强化政银合作关系的关键加分项。

数读创新成果

通过改制,广东农信持续向好发展,各项指标均居全省银行业首位:

●业务规模稳步增长。总资产从2.8万亿元增长到3.9万亿元,各项存款从2.2万亿元增长到3.1万亿元,各项贷款从1.2万亿元增长到2.1万亿元

●支农支小主力军作用充分发挥。涉农贷款从4130亿元增长到5547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从6367亿元增长到9837亿元

●抗风险能力有效提升。不良贷款率逐年下降,资本充足率上升了1.7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上升了45.6个百分点

●股权结构不断优化。股本总额从710.5亿股增长至901.6亿股。其中,法人股占比由51.7%提升至56.8%,国有股占比由7.3%提升至12.2%

●服务能力保持领先。纳税金额从110亿元增长到133亿元,营业网点近5400家,开立各类账户1.9亿户

【撰文】陈颖

【海报】钟浩明

【作者】 陈颖;钟浩明

289财经热点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