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我的大学最后一章感悟(高尔基我的大学)

大学,是很多人梦想的开始。但,有的人却只能被迫进入社会,艰难求生。

可列宁说:社会也是一所大学。

在社会里,你会经历真正的人情冷暖,真正的生活。并且,在这样的社会大学里,人才会获得真正的成长。

那么,社会这所大学会交给人什么呢?

大家好,今天为您带来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我的大学》。

高尔基我的大学最后一章感悟(高尔基我的大学)(1)

16岁时,阿廖沙受到小伙伴的鼓舞,说他天生是为科学服务的,理应去上大学。

于是,阿廖沙便辞别了和蔼的外祖母,到喀山寻求读大学的机会。

起初,阿廖沙是住在朋友叶夫列伊诺夫家里。

叶夫列伊诺夫是个有青年热血的大学生,虽然想尽心帮助阿廖沙,但他有着轻佻浮躁、只顾自个儿的不成熟习气,看不见他可怜的寡妇妈妈是怎样终日操劳、煞费苦心地支撑家务的。

阿廖沙却不同,他从小就没有爸妈呵护,只有外祖母疼爱他,自然更能体会人间辛苦。

每一块分到阿廖沙手里的面包都让阿廖沙感到心头难受,为此,阿廖沙为了不在家里吃白食,每天一清早就跑出去做工。

遇上刮风下雨,他就躲在火烧场下面荒芜的大地窖里,闷坐在里面听着大雨滂沱和狂风吼叫,才惊觉,生活都如此艰难了,那上大学,不过只是一个梦想而已。

阿廖沙只能混迹在社会这所大学中,艰难成长。

为了不挨饿,阿廖沙常跑到伏尔加河的码头上去打零工,在那些装卸工、流浪人和无赖汉们中间,干各种苦力活。

在那里,阿廖沙真实地体会劳动的艰辛和伟大。

一次,一艘满载波斯货物的大拖船在喀山附近触礁,码头搬运组的工人带着阿廖沙一同去卸货。

那时候雨下得很大,天气变得很冷,风也吹得很凶,吹开人们的贴身衣衫,衣襟翻卷到头上去,下面露出肚皮来了。

在这湿淋淋的黑夜里,六盏灯笼发着微弱的光亮,一个个黑色的人影窜来窜去,脚在拖船的甲板上踏得通通响。

高尔基我的大学最后一章感悟(高尔基我的大学)(2)

这些工人用咆哮、呼哨、狠命的叱骂互相督促、鼓励,冒着倾盆的暴雨和呼呼的狂风,扛着货包和米袋来回搬运。

一搬完货物,疲劳的人们就跟醉鬼似的睡着了。

等火轮驶到喀山码头的时候,他们便像灰色泥流一样涌上沙岸,直奔小酒馆去喝他们的三桶伏特加了。

就是这些狂热露骨、生性粗野的人,他们对现实生活敢于憎恨、对世界的一切敢于敌视嘲笑、对自己又满不在乎。

他们思考着生活,谈着各人的心事,可几乎谁也顾不得听谁的,迷茫又堕落,一有钱就喝酒买醉。

阿廖沙每次企图向上爬或者进大学念书的幻想碰壁以后,他都更想接近这群醉生梦死的劳苦人们,去干种种偷鸡摸狗的小事,自私自利,每天吃饱喝足就可以了。

但是阿廖沙读过很多书,并且还在不停地读书,这些书鼓励他去追求那种虽然还不十分明确、但却比他已经见过的一切更具有重大意义的事物。

后来阿廖沙认识了古里·普列特尼奥夫,一个反对沙皇的革命青年,他见阿廖沙生活困难,处境险恶,就劝阿廖沙去跟他住在一起,并且劝阿廖沙准备去做乡村小学教师。

阿廖沙就随着古里住进了一个大宅院里。

这是一所破旧的大房屋,里面住着形形色色的人:大学生、数学家、妓女、穷鬼们,他们拥挤不堪地住在一起,活像一窝蚂蚁。

并且这里从清早到深夜总是乱糟糟的,缝纫机轧轧响个不停,歌女们咿咿呀呀地练嗓子,大学生低声哼唱音阶,酒意正浓的妓女们大惊小怪地狂叫······

阿廖沙看到这一切,不禁疑惑:

“人们这样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高尔基我的大学最后一章感悟(高尔基我的大学)(3)

阿廖沙也不理解,他虽然受古里的救济,但贫苦和饥饿一直如影随形地跟着他。

古里在一个印刷厂里做报纸的夜班校对员,每夜只挣十一戈比的工资,根本不够两个人吃喝,阿廖沙也不能眼看着古里一个人打工,而自己静心学习。

阿廖沙便去了一个面包房做工,一昼夜干十四小时的工作。

面包房的伙计们就像地窖里的蛆虫一样,没有长远打算,只会蠕蠕爬动。

他们不去想现实的生活,只想醉生梦死,只想着近前的快乐,一得到工钱,就跑到小酒馆和妓院里去。

有时,他们还拉扯着阿廖沙一同去。

阿廖沙虽然对两性的关系非常好奇,也渴望得到女人的抚爱。

但是当他看到人们由于性欲和生活的苦闷钻到妓院这个穴窟里去,用荒唐可笑的词句来谈论着那些“受过教育的人们”的丑事奇闻,敌视和嘲笑那不可理解的事物,阿廖沙就觉得愤慨和可悲。

而阿廖沙不与他们同流合污的做法,也受到这些人毫不留情的嘲笑,这让阿廖沙深感生活和生活本身是同样痛苦的。

但是也有些人,始终温暖着阿廖沙,古里与一些革命者很接近,阿廖沙通过古里认识不少革命者,杰连科夫的小杂货铺是一个小聚集点。

阿廖沙每次参加聚会,都是在接触新的思想和观念。

这些充满希望的大学生和热心革命者,认为人民是智慧、美德和善良的化身,是包容一切高尚、正直、伟大的开端,他们希望依照新的博爱精神去自由建设美丽的生活。

他们这些善良博爱的意志深深影响到阿廖沙,让他从此以后不再只为自己着想,开始更多地去关心别人了,并且认为只有对人类的最强烈的爱,才能激发出一种必要的力量来探求和领会生活的意义。

高尔基我的大学最后一章感悟(高尔基我的大学)(4)

杰连科夫便是这样一个人。

他开着一个杂货铺,所有的盈利只为革命义务奉献,杂货铺珍藏的书本供学生免费阅读,杂货铺赚来的钱为革命活动出力。

他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常常带着一种虔诚信徒暗自喜悦的心情对阿廖沙说:

“将来凑上几百几千个这类的好人,把俄国的各个重要职位都接过来,一下子就能把生活来个大翻个啦!”

但是杰连科夫那个小杂货铺的收入很少,需要物质帮助的人和“事”却越来越多。

杰连科夫忧虑地捻着小胡子,思考该怎么办才好。

阿廖沙觉得杰连科夫是把自己当作判了无期徒刑、来给人们做苦役的人,曾不止一次地问杰连科夫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杰连科夫像是没听懂阿廖沙的问话一样,讲到人民生活的苦难,说必须要给他们教育和知识。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杰连科夫又开了一家面包店,让阿廖沙去担任面包师的助手。

阿廖沙便从那个大面包店转移到杰连科夫的小面包店打工,在工作的空隙,就是当一团面粉刚刚揉好,另一团面粉还没有发酵,或面包已经上炉烘烤的时候,才能读点书。

高尔基我的大学最后一章感悟(高尔基我的大学)(5)

面包师十分不赞成阿廖沙埋头读书,觉得阿廖沙好好干几年,就能当上面包师,还是有前途的,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其他事情上,也从不问阿廖沙读的是什么书,只管把阿廖沙当做学徒一样使唤。

面包店的生意也很兴隆,阿廖沙每天直累得头昏眼花,书也读得少了。

这个时候,阿廖沙外祖母意外去世的消息传来,阿廖沙被这个不幸的消息所打击到。

那天晚上,阿廖沙坐在院子里的劈柴堆上,心里感到万分憋闷,只记得当时有一股砭骨冷风向自己袭来,没有哭,也没有向别人述说苦闷。

面包店的营业非常兴旺,可是阿廖沙却感觉越来越糟糕。

阿廖沙除了做面包作坊内部的杂活,还要把面包按户送到私人住宅里,每天只能睡上两三个钟头,关键在于,面包店的营业本是为了有益的事业,可是阿廖沙却看不到任何希望。

倾向于革命的一些人不顾营业的好坏,随便从柜上拿钱,弄得有时候连买面粉的钱都没有了。

杰连科夫也不加制止,只是感叹自己就要破产了。

阿廖沙眼看着这个谦逊无私的人怎样艰难地苦撑着,努力要做好有益的事业,为那些大学生们提供书籍,场所,吃食,最后还要被冷眼相待,阿廖沙就感到工作和生活是无意义的。

高尔基我的大学最后一章感悟(高尔基我的大学)(6)

这个时候,阿廖沙所处的社会环境,酝酿着革命与反革命的前潮。

一些大学生开始闹起风潮,盲目而不知目的,就好像是单纯反对政府的一项集体狂欢活动。

阿廖沙的朋友古里就因为暗中贴反对沙皇的贴纸,被捕入狱。

喀山老警察还告诫阿廖沙反对沙皇是没有好下场的,若是愿意替沙皇帝国做点事情,就会赚到更多的钱。

阿廖沙突然感觉一切东西都没有什么意义,他的周围变得越来越空虚。

内心真实情感没有诉说的对象,有好感的人被捕入狱,内心各种思想不断冲突并无法调解。

而阿廖沙面对的,看到的,都是愚昧无知的百姓。

他们为着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卑鄙龌龊地明争暗斗,现实生活充满一连串的仇视和残忍。

为了减轻苦闷,阿廖沙开始学习拉提琴。

但是那位在戏院乐队里拉提琴的教师竟然趁着阿廖沙外出有事,偷了阿廖沙的钱。

阿廖沙当时想揍这个琴师一顿,可是他做不到,看着琴师颤抖着嘴唇,浅色的眼睛里滚出两行油亮油亮的泪水,阿廖沙只是命令琴师把钱放回钱柜去。

对人世逐渐失望的阿廖沙,终于决心要自杀。

可那只旧手枪只打穿了阿廖沙的一个肺叶,没有击中心脏,阿廖沙自杀未遂,活了下来。

这个时候,青年革命者霍霍尔找上了阿廖沙。

他是一个有着坚定理想信念和实际路线的革命者,曾经组织过工人自学小组,被捕后坐了两年牢,又被流放到雅库特过了十年的充军生活。

生活对他极其苛刻,但他依旧有着解放人民的意志,从来没有放弃希望。

霍霍尔不希望阿廖沙浑浑噩噩,于是邀请阿廖沙去乡下,他在那里开了一家杂货店,那里有很多书,阿廖沙可以在那里工作,闲暇时间便读书。

阿廖沙便去了。

霍霍尔非常理解阿廖沙自杀未遂的愧疚,努力引导阿廖沙走向新的道路。

霍霍尔告诉阿廖沙不要浪费自己的青春和才能,不要让书本把自己和周围的人隔绝开。

爱人民就不要空谈爱人民,教育人民破除愚昧才是爱,从农村扎根才是道路。

霍霍尔使阿廖沙重新挺起胸膛,找到生活的目标的方向。

高尔基我的大学最后一章感悟(高尔基我的大学)(7)

阿廖沙非常敬重霍霍尔,他总是那副成熟大气的模样,以一颗包容心对待更加顽固不化、愚昧无知的农民。

就算有农民反对霍霍尔传播的思想,不惜在霍霍尔的杂货店放炸药恐吓霍霍尔,霍霍尔也只是嘲笑地眯缝起一对灰眼睛,冷冷地说几句不客气的话便罢了。

霍霍尔为了帮助农民,组织了苹果生产合作社,引起了村里富农们的不满,霍霍尔的杂货店红火的生意也引人不满。

于是,在一个黑夜,霍霍尔的杂货店被人火烧了个干净。

阿廖沙只能选择离开,在新的地方寻找新的启程点。

但是阿廖沙再也不会想要自杀了,他重新建立了顽强的意志,他不断在新思想中成长。

在社会这所大学中,他重新认识苦难,重新理解人生,逐渐成长,获得一种生生不息的斗争热情和革命热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