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首西洋管弦乐作品(4种乐器4首曲子4个故事)

我国自古就是音乐大国,流传下来的乐器和曲子,多不胜数。而有的曲子在时间的流逝中,失去了踪影,而有的因为曲子本身的艺术性,和蕴藏的故事而长久地流传下来。

下面,就选取了4种乐器的4首代表性曲子,来认识认识它们背后的故事。

一、古琴《广陵散》

《广陵散》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曲的起源,与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有关。

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韩王召唤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毁容而死。

《史记》则言为严仲子与韩相侠累有睚眦之怨,严仲子闻聂政之名,聂政以母在,不从;母死丧毕,聂政怀之,遂报严仲子,刺韩相侠累,自己毁容以不连累亲友,韩人暴尸街头,无人识;其姊闻之,以为乃其弟,赴认之,大哭而死。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

但真正令《广陵散》流传百世的,是嵇康。

嵇康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他写的《声无哀乐论》、《养生论》等著作千秋相传,并且他弹得一手好琴,尤其善于演奏《广陵散》。而他向来对官场仕途深恶痛绝,宁愿在洛阳城外做一个默默无闻而自由自在的打铁匠,也不愿与竖子们同流合污。

二、笛子《凉州曲》

《凉州曲》流行于唐朝开元年间,唐陇右经略使郭知运把凉州曲谱进献给玄宗后,迅即流行。关于这首曲子,开元年间的笛技大师李暮,与之大有关联。

据记载,李暮从教坊请假到越州,被邀请去参加一个宴会。同样参加的,还有一位久居田野姓独孤的老人。

李暮到会后,便吹了一首曲子,大家都称赞不已,唯独那位老人不发一言。李暮以为这是看不起自己,很生气。

但他没有发作,而是静下心来作了一首更加绝妙的曲子。众人感到非常不可思议,可唯独又是那位老人不发一言。众人都怪责老人,但老人只是微笑,还是一句话也不说。

李暮忍不住问,“你如此轻视我,莫非你是笛中好手?”

老人缓缓地说,“你怎么知道我不会呢”。众人听后,大为惊异,于是改容请教。老人请李暮吹奏《凉州曲》。演奏完后,老人说,“你吹得已经很好了,但夹杂着胡音,该不会有龟兹的朋友吧”。

李暮非常吃惊,起身行礼说:“您真是太神了,我自己都没有察觉,传我技能的老师确实是龟兹人啊。”老人又说:“第十三叠你误奏出水调,您知道吗?”李暮说:“我顽劣愚昧,没有察觉。”老人生于是拿过笛子吹奏。

李暮还有一支笛子,擦拭干净给老人。独孤看着他说:“这些都不值得使用,拿着的人只是粗通音乐罢了。”于是换了笛子,说:“这支笛子演奏到‘入破’时一定会裂开,你该不会舍不得吧?”李暮说:“不敢。”

老人于是开始吹奏。声音直冲云霄,在座的人都惊呆了,李暮恭敬地一动不敢动。到了第十三叠,老人指出他错误的地方,李暮低下头想要行礼。等到入破,笛子于是被吹裂了,没有演奏完乐曲。李暮又一次行礼。大家都非常佩服,才散去。

第二天天亮,李暮和参加聚会的宾客都去拜访独孤生,到了却只有茅屋还在,老人已经不见了。知道这件事的越州人都去拜访他,最终也不知道独孤生去的地方。

介绍一首西洋管弦乐作品(4种乐器4首曲子4个故事)(1)

三、二胡《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诞生自盲人音乐家阿炳。

阿炳原为无锡城区雷尊殿道士,自幼乡土音乐的熏陶,对音乐非常喜爱。在父亲的教习下,他十六七岁便学会了结构繁复、技法多变的梵音,吹、拉、弹、打、唱、念样样精通,并能正式参加道教法事音乐的演奏活动。

但年过而立之后,阿炳的境遇急转直下。先是因染上吸食鸦片等恶习导致生活潦倒,随后患上眼疾,双目相继失明,再到后来便流落街头卖艺,生活十分贫困。底层的生活让他历尽了人世的艰辛,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屈辱。

可才艺出众的阿炳,经常通过拉二胡、弹琵琶、说新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通过音乐揭露当时的黑暗。他把自己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产生了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阿炳生活的写照,是他情感宣泄的传世之作。阿炳利用自己的创作天赋,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化作一段段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音符,使听众在旋律中产生共鸣。这首二胡曲被世人喜爱并引为经典,是阿炳创作的成功,是他创作天赋的体现。

曲名由来,有着这样的一个故事。

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当时参加录音的还有祝世匡老先生。

祝世匡曾在无锡报发表过《乐曲定名经过》一文,他在文中写道:录音后,杨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说:“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阿炳说:“《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粤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是抄袭而来,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点头同意,于是《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了下来。

介绍一首西洋管弦乐作品(4种乐器4首曲子4个故事)(2)

四、琵琶《霸王卸甲》

《霸王卸甲》,著名的古代琵琶大套武曲,全曲共分十六段。该曲和《十面埋伏》同样都是取材于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不同的是,《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此琵琶乐曲沉闷悲壮。

曲子第一部分描写战争的准备,具有一定的战争气氛。“营鼓”是全曲的引子。 一开始,琵琶在低音区奏出的隆隆战鼓声低沉悲壮,断断续续的角色是预示着这场战争是个悲剧性的结局。从“帐”到“出阵”是一个一气呵成的整体,它描写了战斗前的一系列准备。从“排阵”开始,音乐逐渐趋向紧张,再加上“出阵”对原曲调进行了压缩,使得紧张的气氛加据,直接导向战斗的到来。

第二部分是激烈的战斗。包括“接战”、“垓下酣战”。它和《十面埋伏》一样,描绘了垓下之战的气势,和战斗的具体情景。这是全曲最激烈的地方,也是高潮的所在。但是,它却不是全曲的重点,从项羽的角度来说,垓下之战很快以失败告终。这点在乐曲开始已有暗示。而失败之后他们的心情,才是这首乐曲所真正要表现的重点。

第三部分描写项羽失败及楚军还乡的悲壮心情。这里又以“楚歌”、“别姬”为中心。在“楚歌”中琵琶用长轮的手法奏出凄凉悲切、如泣如诉,令人肝肠寸断的曲调,和前面的战斗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接着“别姬”则以急促的歌唱性的音乐和用推音奏出的滑音法,和“楚歌”相呼应。深刻地表现了楚霸王这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历史人物在四面楚歌中那悲愤欲绝,从而诀别虞姬,意欲自刎的哀怨心情。在“追兵”等几段中,乐曲使用了“垓下酣战”的材料,以不同的弹奏技巧和强烈的节奏,表现了突围和汉军追逐的紧张气氛,使乐曲再一次出现了一个紧张度,形成第二次高潮,前后形成对比。

最后,则是“鼓角甲声”、“众军归里”两段,这两段是“楚歌”、“别姬”情绪的延续,它所刻画的是楚军失败后的悲愤心情。曲调委婉,但却并不哀伤,“众军归里”是结尾,具有尾声作用,悲剧的气氛在这里被削减了,像是事已成定局的认定,也像是一种刚从激烈变故带来的麻木中苏醒后初次觉出的凄凉。

介绍一首西洋管弦乐作品(4种乐器4首曲子4个故事)(3)

在流行音乐成为主流的现在,可以的话去听一听这些古老的曲子,读一读这些古老的故事,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