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许什么不可外穿(宁穿破不穿错)

吴小如

吴小如(1922-2014),原名吴同宝,曾用笔名少若,安徽人,著名书法家、诗人吴玉如先生的长子,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也是一位著名的京剧评论家、戏剧史家,著有《古典小说漫稿》、《京剧老生流派综说》、《吴小如戏曲文录》等。

刘曾复先生不久前对中国传统戏曲(包括京剧)提出一个带有总结性的意见:“因陋就简”。这并非一个贬义词,而是指出整个中国戏曲史发展历程中一贯的特点,即用最低的成本创造出最优秀的艺术成果。用这个传统的标准来看今天舞台现状,便很容易地发现一个极大的反差;耗资几百万编成一出昙花一现的戏,通过人为的手段拿到一项什么奖,然后这出戏便束之高阁,谁也不再理会。

只许什么不可外穿(宁穿破不穿错)(1)

刘曾复先生

当然,这里说的“陋”并非一贫如洗或根本不去追求艺术上的美学价值,而是从节约人力、物力出发,用最俭省的手段使观众得到最精粹的美的享受。戏班里故老相传的一句口头禅,便体现了这种精神:“宁穿破,不着错。”这句话的深层涵义并非让演员穿破破烂烂、不堪入目的服装,而是要使服装服务于剧中人的身份和剧本所规定的情节。如果服装过于绚丽,便有误导观众只看服饰而不去欣赏艺术的缺陷。因此要求演员的服装宁“破”也不可“错”。而只要不“错”,穿得整齐漂亮一些还是必要的。

不过近年来京剧舞台上有些演员对演什么戏、在什么场次该穿什么服装有点“乱套”,错得有点离谱。比如青年花脸演员杨赤在演《连环套·盗钩》一折时,所穿服装与演“拜山”时完全一模一样,毫未改换,就显得与剧情枘凿。杨赤扮的窦尔敦,在“拜山”一场穿的是“礼服”,故头上加雉翎,身后带狐尾,穿开氅而内衬褶子。及至“盗钩”一折,窦尔敦应穿便服,以示即将晏寝,不应再穿那身整齐严肃的“礼服”。故头上改戴扎巾,身上改穿褶子。而且这身打扮,与剧终前窦尔敦服刑认罪的身份也很相称;如果身为罪犯,还一直穿着“礼服”,就显得不伦不类。这里的穿“错”与“破”否无关,而是一种不合理的失误。

只许什么不可外穿(宁穿破不穿错)(2)

杨赤之《连环套》

与此同理的还有一出戏,那就是袁世海演出的《烧战船·华容道》。袁扮演的曹操自始至终一直穿红蟒、戴相貂,毫无战败及被火烧后的狼狈相,显然也是不合情理的。我当年所见老路演全部《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在“借风”后火烧战船一折,曹操已改穿短官衣,把相貂上的两翅摘掉;到《华容道》上场,则改穿褶子系丝绦,头戴方巾,完全一副打败仗的模样了。如果服装依旧,完全与《长坂坡》第一场曹操升帐时扮相一样,那么在“赤壁鏖兵”这样一场大战役失败之后,曹孟德的威风丝毫不减,也未免过于“离谱儿”。

只许什么不可外穿(宁穿破不穿错)(3)

袁世海之曹操

上述二例,显然违反剧情戏理,故我特意拈出,提请业内外人士千万注意。

2005年3月

(《吴小如戏曲随笔集》补编)

光风霁月的梨园

久已被人遗忘的

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liyuanzazhi

新浪微博:@梨園雜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