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饮食环境(从饮食变化看社会变迁)

从饮食变化看社会变迁

姜宝兵

现在的孩子大多不吃肥肉,我家女儿从小就不吃肥肉,炒到青菜里的肥肉她给挑出来,切碎做馅子的饺子、包子里的肥肉,她也有本事给挑出来。我经常教训她要吃肉,只有吃肉才能聪明,你没看到动物世界里吃肉的都是高等动物吗?女儿总是笑着摇摇头说,她是吃素的食草动物。

记得我小时候,吃肉总喜欢吃肥肉,吃饭不喜欢吃粗粮。那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过年能吃上肥肉,解解馋。那时候买肉都得凭票,快到过年的时候,大家都得排很长的队,抢着要买肥肉,就怕别人把肥肉买完了,因为人人肚里都缺油,肉架子上挂的多数都是一指厚的膘肉,谁能买到二指厚的膘肥肉也是天大的恩赐。因为那时用来炒菜的油很缺乏,所以很多人都要买肥肉炼油炒菜,那时候觉得最香的就是肥肉了。大白菜熬肥猪肉片炖粉条那是上好的菜,只有过年过节、红白喜事才能吃到。记得我堂哥结婚那年,我才七、八岁,中午吃白面馒头和大白菜熬猪肉,那红白相间的猪肉片子,用筷子挑起来,忽闪忽闪地颤,看看就流口水,吃进口里香得流油,香得心里乐悠悠。那滋味我至今难忘。

上个世纪70年代,非农业户口每人每月供应3张猪肉票,每票3角钱,共计1斤左右。哪里舍得吃?只得托熟人走后门割两斤肥肉好炼猪大油,存在瓷罐里,每次炒菜时用勺子挖出一点放在热锅里炒菜。你别说,猪大油炒菜还特别香。有一次我到亲戚家串门,正好亲戚托人割了1斤肥肉膘,在锅里炼油,她捞出炼油的油渣掺上韭菜给我包饺子,那个香啊,至今还记忆犹新。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在吃的方面,过去大多数家庭都是“早晚喝粥,中午吃个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记得那时粮店墙上写的毛主席语录就是:“最高指示,忙时吃干,闲时吃稀,平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那印象特别深刻。转瞬间三十年多过去了,仿佛就像发生在昨天的故事。去肉食市场瞧瞧,全都是购买瘦肉的,过去抢不到手的肥肉全送到包子店饺子馆了。现在人们说:“过去买肥肉,后来吃瘦肉,现在啃骨头。”还有这样一段顺口溜:“当今百姓爱吃怪,生活胃口一再改,农家大棚种野菜,商城专把活鱼卖。头蹄下水上桌来,活物价格涨起来,咸菜佐餐受青睐,应季小菜火起来。”这正是人们富了之后的生活变迁。

由于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富裕了,开始追求饮食的质量。大家这才发现,老吃肥肉容易得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病。于是,肥肉和猪下货之类就成为一些人眼中的罪魁祸首。于是乎,人们避开肥肉而追求瘦肉。其实瘦肉受宠也是短暂的,如今最走俏的是海货。但是若要深究,海货也不大可能一统天下。因为从人们饮食观念的变化来看,主要是从单一到多元,从精细到粗放,应该说,这是社会的进步。同时,我们从肥肉的得宠与失宠,亦可看出时代的变迁来。

这就是时代气息、时代特征,社会进步,是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翻天覆地。如今瘦肉都吃足了,谁还去买肥肉?从过去吃不上肉到今天吃腻了肉,国人吃肉的历史变迁,是民众生活改善的一个缩影。

七十年代饮食环境(从饮食变化看社会变迁)(1)

作者简介:姜宝兵,字剑梅,号剑梅楼主,清风堂主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德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协理事,《禹城文学》编委。

作品《夜读鲁迅》荣获全国“与共和国同行 好书伴我成长”读书征文比赛二等奖,《从饮食变化看社会变迁》获建国六十周年国庆征文一等奖。《青青的梧桐树》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艺作品三等奖。《和伟大祖国一起成长》获“福彩杯 我与新中国”有奖征文一等奖。《黄河故道怀古》在中国夏津椹果诗歌(散文)大赛中荣获散文组优秀奖。《问道西柏坡》荣获“延安杯”中国最美游记作品奖。《化蝶》获得首届“新文青”全国青年诗人短诗大赛优秀奖。

博客 剑梅楼主http://blog.sina.com.cn/jianmeilouzhu

壹点号清风堂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