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篇记叙文阅读理解题(解题汇编-记叙文阅读篇)

10篇记叙文阅读理解题(解题汇编-记叙文阅读篇)(1)

01 东城区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节选), 完成第 16— 19 题。(共 14 分)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 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 “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 “哪个于勒? ”

父亲说: “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 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 ⑤可是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他说:“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 你亲眼去看看。”

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 不离开他手里的活儿。

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 “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 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父亲赶紧走去。我这次可跟着他走了,心里异常紧张。父亲客客气气地和船长搭上话,一 面恭维,一面打听有关他职业上的事情,例如哲尔赛是否重要,有何出产,人口多少,风俗 习惯怎样,土地性质怎样等等。后来谈到我们搭乘的这只“特快号”,随即谈到全船的船员。最后我父亲终于说:“您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您知道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

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 “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 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尓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 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 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 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 “啊!啊! 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 看出来了! ……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 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 “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 “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囔着: “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 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 给了我一 个五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 “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

他回答道: “两法郎五十生丁。”

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 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 满脸愁容, 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 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 “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 “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6.选文第 11 段中加点的“他们”指的是谁?这与下文“我”母亲说的哪一句话相照应?(3 分)

答:

17.阅读第19段,联系上下文,说说“我”为什么自作主张地给了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 。( 3 分)

答:

18.结合文章内容, 简要分析第 24 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2 分)

答:

19.选文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 细致入微地表现出他们的心理活动或 性格特点。请举例作简要分析。(不超过 150 字)(6 分)

答:

答案:16. “他们”指的是女儿、女婿; 这与下文“我”母亲说的“应该把孩子们领开”相照应。(共 3 分。第一问 1 分; 第二问 2 分)

17. 因为“我”发自内心地同情于勒叔叔, 但迫于父母的态度, 只好用这种方式给予叔叔一点帮助。(共 3 分。共 3 点, 每点 1 分)

18. 渲染了沉闷、压抑的气氛, 衬托出“我们”发财梦破灭后的沮丧和失落。(共 2 分。“作用”共 2 点, 每点 1 分)

19.答案示例: 当菲利普意外看见已变得一贫如洗的于勒时,“他向旁边走了几步”, 想躲开于勒的目光, 怕于勒认出自己。“瞪着眼看了看”女儿、女婿, 是怕他们发现真相。这些动作描写,加上“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的神态描写以及“低声”和妻子说的一番话, 层次分明而又鲜活生动地表现出菲利普的震惊、恐慌、失魂落魄。(共 6 分。举例 1 分, 分析 2 分,“心理活动或性格特点”1 分, 语言表达 2 分)

10篇记叙文阅读理解题(解题汇编-记叙文阅读篇)(2)

02 西城区 阅读《善良的心》,完成 15-17 题。(共15分)

善良的心

王建兰

①开春,他把自己像种子一样随意撒在一个海参养殖场。多次求职碰壁,无奈只能像现在这 样以一个民工的身份被雇用。尽管他的专业就是海水养殖,可是一个三流大学的毕业生,谁 能相信他, 敢把动辄百万元的海参养殖池交给他?

②秋天,突然接到了母亲因脑出血要做开颅手术的电话,他惊得魂飞魄散。独自把他和弟弟 抚养成人,又殚精竭虑供养他上大学的母亲,是他生命的全部。他忐忑不安地站在老板面前, 卑微得像根草。他想支走半年的工钱,又嗫嚅着,乞求老板能借给他几千元钱,只要能救母 亲的命,他自当竭尽全力为老板打工抵债。出乎意料,老板似乎没有半点迟疑,为他筹措了 一万元钱。他怀揣着这份温暖,一刻也不敢停留,甚至没有留下任何凭据。临上火车,他对 驱车来送他的老板递上欠条,不料被老板挡了回来:一百个欠条和誓言也抵不过一颗善良的心。他听了,心动如潮。他把那张欠条藏在贴身的内衣中,同时收藏起的还有一份感动和厚重的情谊。

③半年过去了,再也没见到他的踪影。年终工友们领工资时有人提起了他,言语里除了对他 的不屑,更多的是对老板过分善良的感喟。直到这时,老板才恍然想起,他的确是好长时间 没有一个电话了。

④年关逼近,打工的人还在回家的途中,不料这时候他回来了,带着成年的弟弟,背着半身 不遂的母亲。他告诉老板,母亲的病刚稳定,知道现在这里正是缺人手的时候,就急急地赶 来。他一家人执意要住在海边的一所简陋的屋子里, 说晚上可以顺便守棚看护,多双眼睛,会少些不必要的损失。

⑤就在这一年的元宵节,当人们还沉浸在欢庆的气氛中的时候,四十年一遇的风暴潮轻而易 举地把养殖户多年经营的梦想和希望打得支离破碎。天刚放亮,一宿未眠的老板踏着厚厚的 大雪跌跌撞撞赶往场里去,对于海中围堰的养参大池,老板不抱什么幻想,只奢望着老天能

留给他一线生机,保住海岸边的育苗大棚。大棚里有越冬的参苗,倘若大棚被风吹走,参苗 将全部被冻死。

⑥蓦地,老板在一片歪七竖八的大棚周围,看到一个还倔强地站立的大棚,仔细辨认,那分 明就是自己的大棚啊。他狂奔过去,近看才明白:不是老天保佑他,而是人在助他。加固在 大棚上的一道道绳索,堆放在周围的一袋袋沙包,都是那兄弟俩所为。那价值几十万的财产, 硬是被兄弟俩舍命保护下来了。他想象不出那兄弟俩在暴风雪中干了多长时间,更不敢想那 样恶劣的气候, 即使出再多的钱,又有谁会不惜冒着塌棚的危险来守候加固?

⑦老板急于找到那兄弟俩。劫后的海滩,一片狼藉。许多人在奔跑着,整篮子地捡拾被浪卷 上来的海参。想到那兄弟俩近水楼台会拾到许多海参,也算是对他们冒死守住大棚的一种补

偿吧,老板心里稍感宽慰。转身走进大棚,老板惊住了,那兄弟俩正在棚里为苗池换水。“怎么不去捡海参? 别人都捡发了。”

⑧他说: “池里盐度太低, 并且缺氧,不赶紧换水,参苗会大批死亡,损失的就不是捡几千 元海参的价钱了!对了,最好赶紧投放一些光合细菌……”老板诧异地看着他:一个民工能 说出这些专业术语来?他不好意思地笑了, 说自己学的就是这个专业。

⑨在那场风暴潮中幸存的育苗大棚成了老板最骄傲的资本和财富。老板逢人便夸他的仁义和 忠厚,称他是少见的好人,是难得的人才。那棚里的参苗成了抢手货,早已被高价预订一空。还有养殖户打他的主意,悄悄地“递高价”想挖老板的墙脚,却被他断然拒绝了。他说,不是自己有多么高尚,只不过是“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啊。

⑩这是个真事,老板是我哥,每遇别人有求之事,哥总是倾力相助,还现身说法告诫我要与 人为善,他说:“做生意,有投入不一定会有回报,唯有善举和爱,可以循环,无论投入多 少,冥冥之中总会有回报,要么是平安如意,要么是逢凶化吉。即便没有奇迹出现,也会收 获快乐,得到愉悦和心安。”

(选自《青年文摘》 2007 年 8 月, 有改动)

15.本文既写了一个年轻大学生在工作之初经历的几件事,也写了他当时的心理。阅读第① 至⑧段,填写下面的表格。(4 分)

时间

事件

心理

春天

多次求职碰壁, 以民工身份被雇用

秋天

感动

逼近年关

带着母亲和弟弟返回养殖场

元宵节

感恩

16. 阅读第⑦段,揣摩老板“宽慰”和“惊住”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 分)

(1) 宽慰:

(2) 惊住:

17. 结合全文,从老板和大学生两方面谈谈你对文章题目的理解,以及本文带给你的启示。(限150字以内)( 7 分)

答:

答案:

15.答案示例:①无奈 ②(母亲做手术)向老板预支工资并借钱,老板无条件满足(“无条件”或“不要借条”的意思没表现出来,不得分)③着急 ④加固大棚,为苗池换水(两件事缺一不可,答成“保护老板财产”给分)评分标准:共4分。共4空,每空1分。

16. 答案示例:(1)宽慰:想到兄弟俩拾到许多海参,也算是对他们的一种补偿。(要点: 拾海参、补偿)(2) 惊住:兄弟俩不去拾海参,而在为苗池换水。(要点:不去拾海参、为苗池换水)评分标准: 共4分。“宽慰”“惊住”各2分,分别有2点,每点1分。

17.答案示例: 在不知根底的大学生急需一笔钱给母亲治病时,老板能够预支工资并无条件地借钱给他,因此他带着全家回来帮助老板。在元宵节风暴潮来临时,他和弟弟拼死保住了老板的养殖大棚,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并且别人要高价挖走他,他也不去,是因为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善举和爱,可以循环,无论投入多少,冥冥之中总会有回报。评分标准: 大学生2分,老板2分,启示2分,语言表达1分。

03 朝阳区 阅读《给儿子打印象分》, 完成第 18-20 题。(12 分)

给儿子打印象分

①有一个小伙子,刚好 18 岁,正上高三。他中等智商,四肢健全,五官嘛,在他老爹老妈看来是蛮端正的。所谓敝帚自珍① ,敝儿也是如此。

②儿子的考试成绩总在十名左右。偶尔语文好一些,或者英语强一点,数学向来比不及格多 不了多少;其余历史、地理、化学成绩跟股票一样升降很大,要看该任课老师是不是够犀利、 够风度、够让人服气, 最好有几分幽默感。

③儿子崇拜的球星、歌星、名将和喜欢的畅销书换的太快,惟一热爱不变的是麦当劳。参与 班级的各项活动太多了,长跑,辩论赛,文艺演出,班刊社长,足球队长……每天不在操场 上滚打到天黑是不肯离开的,回来一定浑身汗臭,45号大鞋满是泥污。节假日闭门不出,睡懒觉,放震耳欲聋的流行歌曲,上网玩游戏。

④生活上,儿子臭毛病很多,不叠被,不整理书桌,更不洗衣服,不洗臭袜子,整天问有什 么好吃的,开口喊泡茶来饭盛好,惟一自己动手的只有开冰箱和打电脑游戏。不过长途旅行,他是家中的全劳力,因为老爹老妈的颈椎腰椎肩周关节遭岁月风化,儿子便手提肩扛,嘴里 咬着机票和身份证。同学中有领月薪、周薪的,儿子领日薪,从未超支,略有节余。压岁钱或生日红包统统自觉上缴,尚无经济头脑,不懂回扣。

⑤这个当儿子的,聒噪的很,插不上话急得挠头抓耳,满脸青春痘簇簇往下掉。放学回家, 他兴高采烈跟我比划形容班级新闻和校园花絮,复述同学之间的小笑话,“砰” “蹦” “咔 嚓”“咻”“轰隆”,无数象声词爆炸其中,为他的手舞足蹈虚张声势。他一回家,屋子里闹哄哄要满了出来,他一上学去,家便空荡荡的瘪成一张蜕壳。

⑥小时候,我坚决禁止他单独去海边游泳,即使他气得大叫: “我恨你,妈妈!”不过等到小 学五年级以后,我确认他的泳技已远非我所及,自然就放行无阻了。

⑦儿子慢慢长大。他知道自己资质一般,除了更加努力,别无骄人之处,可是不等于他就很 努力了。比方周末是理科类的实验会考,不幸电视台每天都有施瓦辛格的动作片,儿子不但 场场都看,还死活赶不走甲 A 和意甲的两场足球赛。

⑧后来,我想到自己也常有倦怠的时候,赖着不肯到电脑前面去工作。丈夫为了督促我,总 是一起床就先把电脑打开,让五颜六色的三维管道在屏幕上张牙舞爪,我为逃脱它(或他) 的捕捉使尽诡计。况且,施瓦辛格的片子我不也跟着全看了?

⑨儿子对小说一直不感兴趣,最近,我又怂恿儿子读阿城、陈村的散文随笔。这不仅是因为 我自己喜欢,我发现儿子对语言的要求和我越来越接近,我终于明白了儿子对小说不感兴趣, 它们离他的生活总有距离,因而他觉得不真实。也许要等到他上大学,才明白小说的经典性 正是由于它的历史性。

(作者: 舒婷。有改动)

【注】敝帚自珍:破扫帚,自己当宝贝爱惜,比喻东西虽然不好,可是自己珍惜。敝,破旧,破烂。

18.文章第②-④段,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自己的儿子,这三个方面依次是:

( 1) →(2) → ( 3) ( 3 分)

20.结合文章内容, 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句的含义。(3 分)

答:

21.父母与孩子之间常常会产生一些不同的想法或意见, 结合文章第⑥-⑨段, 分析作者对

此是如何处理的。(100-150 字)(6 分)

答:

答案:

18.答案示例:( 1) 学习情况(考试成绩)(2) 兴趣爱好 ( 3) 生活表现(生活中的优缺点)(共 3 分, 每空 1 分)

19. 答案要点:

①儿子在家“聒噪”“兴高采烈”的说话状态使母亲觉得过于喧闹。②儿子走了, 家里的安静又使母亲感到寂寞没有生气。③表现出儿子带给母亲的生活乐趣以及母亲对儿子的浓浓爱意。(共 3 分。共三个要点, 每点 1 分)

20. 答案要点:

①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儿子小时候坚决不让他独自去海边游泳,但当他长大后泳技提高能确保安全时, 又大胆放手。②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 理解并包容儿子在考试期间坚持看电视的做法。③善于引导孩子读书, 儿子不喜欢读小说, 就向他推荐符合他兴趣的其他书籍。(共 6 分。共三个要点, 每点 2 分。字数不符合要求, 从总得分中扣 1 分)

04 海淀区 阅读《老街名嘴》, 完成第 15— 17 题。(共 15 分)

老街名嘴

刘建超

①老街是个生意场所,家家户户都做买卖。做买卖嘛,免不了和各类人打交道,察言观色、能说会道是做好买卖的最起码要求。只要你走进门店,主家的话就兜着你走,天气啊气色啊穿着啊自己商品的优势啊,直到把你送出店门,慢走啊,再来! 你耳朵旁就别想清静了。听进去听不进去是您的事,说不说可是主家的事。买卖不成情义在,情义哪来的?两片子嘴吧嗒出来的。

②运动员的腿,老街人的嘴。老街人的嘴厉害,能够被老街人称作名嘴的人,那嘴上的功夫更 是了得。这不,他来了:墩子左手掌心里不停地转动着两只核桃,也不知转了多少年,核桃打磨 得油光锃亮,能影影绰绰映出人影;右手端着一只精巧黑亮的紫砂壶。对襟的蓝色马褂,镶着 金边。千层底的方口布鞋白底黑面,走在青石板上,没有一点声响。方脸大耳,头发往后梳, 打了发胶,一缕一缕隐约可见光亮的头皮。别以为他有多大年纪了,满打满算,才三十有五。这副打扮,那叫派儿!

③墩子现在可了不得,凭着两片子嘴,经常被市电视台邀请为嘉宾,评说足球赛事。墩子每天在街上绕上一圈,是在接受老街人的恭维。昨天的赛事转播,墩子又预测灵验——主队取得了胜利。

④墩子走进了天织锦绸缎行,老板正在招呼生意。几个顾客在挑选布料,看来还拿不定主意。 墩子把紫砂壶往柜台上一放,说道,看人看的是心肠,买货看的是质量。你看这布,手感光滑温 柔似水,既不是纯棉也不是腈纶,而是最新技术两样混纺。纯棉穿着舒服却易褶皱,腈纶直挺 穿着却不舒服,两样混纺各取所长。未来要靠小字辈,买货还是老字号。这天织锦绸缎行,祖 上六代专营此行,诚信为本,童叟无欺,积德行善,四邻夸奖。您手里这布,老人穿着舒坦,中年 人穿着端庄,年轻人穿着漂亮,孩子穿着阳光。做冬装保暖,裁夏衣凉爽,春秋服时尚。看看店 家,慈眉善目,菩萨心肠,主家让让利,买家抬抬手,一桩好买卖,心情都舒畅。客户被说得直乐, 一单生意也做成了。

⑤主家连忙给墩子的紫砂壶里添上茶水。墩子向来不在自家泡茶的。

⑥墩子自小嘴巴就乖巧,越是人多的时候越爱显摆,说出话来都是一套一套的。墩子 15 岁那 年夏天,母亲和冠家起了纠纷。冠家是老街的大户人家,人多势众。本来是墩子母亲占理的事, 却被冠家抢白得哑口无言,回到家生闷气抹眼泪。墩子放学回到家里,问清了事由,放下书包 就去了冠家,在冠家门外的古槐树下开始辩理。冠家开始并没有把这个毛孩子放在眼里,没成 想墩子口若悬河, 说古论今、旁引博论,一开口就刹不住车了。大热的天, 一口水不喝滔滔 不绝三个小时,两片子嘴唇上下翻飞不知疲倦,直把树上的蝉都给噪走了,老街被堵了半条 道。冠家自知理亏,连忙托人去墩子家赔礼道歉。墩子一下子出了名。

⑦若只是会说,也担当不了名嘴的雅号。墩子的嘴还有一绝就是“毒”。马家一个儿子自幼学 坏,娶了媳妇后就虐待老母,墩子打抱不平前去理论,说你不忠不孝,会遭报应。那小子还犟, 说我会遭啥报应? 我等着。墩子大声说,你小子得遭雷劈啊! 夏季的第一场雷雨,那小子坐在 自家的床头喝酒,被一声闷雷给击中了。没要命,却给打哑巴了。

⑧墩子的名声从老街走向全城是因为足球赛。市里成立了足球队,墩子的一个外甥入选球队 踢前锋。一次比赛前,电视台采访墩子的外甥,捎带采访了墩子。墩子不但说了外甥的优势, 还大胆预测外甥将在比赛中凭大玩“帽子戏法”①而使球队取胜。比赛的过程果然如墩子所言,外甥独中三元,球队获得胜利。墩子成了名副其实的名嘴。只要有比赛,墩子就被电视台请去做解说嘉宾,而且每次预测都八九不离十。

⑨一天,墩子被一伙人请到了狮子楼,皇家宴席伺候,席间那伙人不停地恭维着墩子。吃饱喝足,墩子也明白了他们的底细,是一伙地下赌球的家伙。墩子从衣兜里掏出一叠现金,往桌子 上一放,说,对不起哥们儿,饭钱我付了。你们这一路,墩子不伺候。说罢,转着核桃,握着紫砂 壶,走人了。

⑩第二天,老街人看着头上绑着绷带、嘴角粘着纱布的墩子都吓了一跳。墩子也不解释,说, 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 从小卖核桃,啥事都知道。明日起,咱不说球了,说戏。哈哈,听戏 去。

(有改动)

注: ①帽子戏法: 指在一场足球比赛中, 一名队员 3 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

15. 文章写了有关“名嘴墩子”的几件事, 阅读第④-⑩段,补全下面的相关情节。(4分)

(1) 巧言劝说顾客,生意做成;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训斥不孝子孙,毒咒应验;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拒绝赌球作弊,被打不悔。

16.根据作品内容,简要分析第③段和第⑨段两处“恭维”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 分)

(1) 第③段:

(2) 第⑨段:

17. 结合内容, 简要分析作者怎样塑造出一个老街名嘴的形象。(不超 过150字)(7分)

答:

答案:

15. (2) 为母冠家辩理,街道扬名(4) 评说足球赛事,精准灵验(或:扬名全城)(共 4 分。共 2 空, 每空 2 分)

16. ( 1) 表达了对墩子称赞、佩服、充满敬意的感情。(2)表达了巴结、讨好、阿谀墩子的感情。(共 4 分。共 2 小题, 每小题 2 分)

17. 答案示例一:作者在多个具体情节中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细节等描写方法,多侧面地表现了墩子的个性特征: 绸缎行说成生意,表现他的能说会道、古道热肠; 与冠家辩理,表现他的不畏强势;训斥马家不孝子,拒绝赌球作弊等,表现他的正直、富有正义感。作品就是这样塑造了墩子这个“老街名嘴”的生动形象。

答案示例二:作者综合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细节等描写方法,塑造了墩子这个“老街名嘴”的生动形象: 他的穿着打扮十分抢眼,突出其作为老街“名嘴”外在形象的与众不同; 绸缎行说成生意、与冠家辩理、训斥马家不孝子、拒绝赌球作弊等情节, 多侧面地表现了他能说会道、为人热情,不畏强势,正直、富有正义感等性格特征。 (共 7 分。举例 3 分; 分析 3 分;语言 1 分)

05 丰台区 阅读下文, 完成 15-17 题(共 15 分)

老人与树

①老人躺在乡卫生院的病床上。床头立了个架子,架子上吊了个瓶子。老人望着那瓶里的水 通过一根橡皮管, 正在一滴一滴流进自己的血管里。

②医生说: “挂了水,烧便会退掉; 烧退了,病自然也就会好的。”老人将信将疑,瞥了医生 一眼, 一副来去无牵挂的样子。

③老人的老伴走得早了点,但儿子、媳妇还算孝顺, 孙子聪明、乖巧,特让他欢欣。后来, 儿子、儿媳去城里打工了,老人开始觉着家里有点儿冷清了。不过,还有孙子呢。后来,孙 子长大了,上学了,也不再缠他了。再后来,孙子考上大学,也进城去了。老人心里牵挂, 但并不埋怨孙子。再说,还有门前那棵老榆树呢。

④这棵老榆树有多老,老人也不清楚。只是树干上长满了老疙瘩,树冠覆盖好大一片地。春 天里, 满树是一串串的榆树花, 那淡淡的清香, 满村都能闻得着。

⑤孙子走后,老人去看老榆树的次数明显地多了起来。这棵老榆树可算得上是山里的奇迹、 村里的宝贝了。几十年来,父母走了,老伴走了,村上的老人也一个个都走了。比自己老的, 又比较熟悉的,也就是这棵老榆树了。儿子、媳妇,特别是孙子,离家去城里以后,老人的 魂就好像拴在这棵老榆树上了。

⑥可是,谁会想到,老榆树竟然也离开他,进了城。

⑦那天,开来一辆大吊车,把老榆树连根挖起,拖到城里去了。老人忍不住冲着挖树的人责 问: “这树碍着你们啥事啦,大老远跑来动它? ”一个中年人向老人作了解释,市里要创建 生态文明城市,正在突击购树、栽树。还说,这棵树市里可是花了大价钱的,村里准备用这 笔钱为村民打一口水井,今后,再也不必跑好几里山路去挑水了。这可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啊!

⑧老人无言以对。

⑨一般来说,想通了的事,老人便会释然。可这次不知怎的,道理似乎明白了,可心里老是 憋屈得慌。自从老榆树被拖走后,老人像掉了魂似的,丢三落四,恍恍惚惚,竟不知这几个 月是怎么过来的。

⑩春天又来了,老榆树又该冒出新芽了,无须多久,那盛开的榆树花又要串串挂挂,满树摇 曳了。老人下了决心, 无论如何, 得进城去看看那棵老榆树。 ⑪老人还是好多年前去过城里,这次一看,城里的变化委实让他吃惊不小。市中心新建了一 个好大的广场,广场四周是一个环形的林带,全是新栽的树木。他一棵棵看过去,多是银杏、 香樟等名贵树木,只是不见他的老榆树。他仔细寻了一遍,仍然不见踪影。他鼓起勇气问正 在给树浇水的园工: “可有榆树? ”那人指指不远处一个角落,不屑地回道: “那儿好像有棵 榆木疙瘩。”老人瞪了那人一眼, 径自朝广场边上走去。

⑫没多远,老人一眼就认出那疙瘩累累的老榆树,不觉加快步伐赶了过去。待到跟前时,老 人不禁愣住了: 那庞大的树冠没了,树干上面那繁密而舒展的枝杈被截得七零八落,参差不 齐。最让他诧异的是, 老榆树的树干上还吊着两个水袋子——城里人正在给树挂水。 ⑬老人面对着老榆树,坐了好一阵,然后起身,上上下下又把老榆树打量了一番,还拍了拍 那疙瘩累累的树干, 摇了摇头, 叹了口气, 便离开了。

⑭折回的途中,忍不住问那个园工: “小师傅,这树干吗要挂水呢? ”园工解释道:“挂水是 救它的命呀!”他还指着老榆树, 叹了口气: “这么老的树, 突击搬动移栽, 要遭一劫了!” 老人不再言语,脚步明显地沉重起来。老人回家后不吃不喝,倒头睡了三天。被人送到乡卫 生院。

⑮老人躺在病床上,床头立了个架子,架子上吊了个瓶子。当瓶子里的水就要滴完的时候, 医生又进来了。老人一改原来那副无所谓的样子,郑重地问医生: “大夫,这挂水,真的就 那么顶用吗? ”老人态度的转变令医生甚为惊奇,但他只是笑笑说: “当然。”老人脱口又问 道: “那么,树呢? ”

⑯“树? ”医生怔怔地望着老人, 一头雾水。

(作者孙家正, 文章有删改)

15.阅读文章⑪-⑯段, 围绕老人与树的关系, 填写表格。(4 分)

老人的所见、所为

老人的情感、心理

看到老榆树树冠没了, 枝杈零落, 还挂着水

伤心、失望

询问园工给树挂水的原因

燃起希望

16.第⑩段描写了老人想象中老榆树生机勃勃的景象,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其作用。(4 分)

17.对移栽老榆树这件事, 中年人和老人的评价或感受各是什么? 结合文章内容, 谈谈你对移栽老榆树这件事的态度和理由。(7 分)

答案:15.(4 分) 答案: ①惊讶、诧异 ②打量、拍打、叹气离开 ③担忧 ④询问医生给树挂水是否有用

16.(4 分) 答案: 既与上文第④段对老榆树的描写形成照应,也与下文第 12 段对老榆树凄惨景象的描写形成对比。表达了老人对老榆树的牵挂思念的情感。

17.( 7 分) 答案示例一: 对移栽老榆树, 中年人认为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儿; 老人想不通(不理解), 感到憋屈。我认为移栽老榆树不是好事。因为原本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老榆树移栽后变得七零八落濒临死亡,这是对老树的伤害; 同时这棵树是老人的魂,是老人情感的寄托, 移栽何尝不是对老人情感的伤害。

答案示例二: 对移栽老榆树,中年人认为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儿; 老人是不理解,感到憋屈。我认为移栽老榆树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花重金移栽的老榆树,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长势凄惨,并没有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这是得不偿失的事情。同时这棵树是老人情感的寄托, 移栽也是对老人情感的伤害。

06 石景山区 阅读《一只手套》, 完成 15-17 小题。(共 15 分)

一只手套

曾有情

①雪花在城市的上空欢快地舞蹈,寒风在四处流浪。受天气影响,这家百货小商店里没有一 个顾客,女店主无所事事地为自己的双手美容,修了修指甲,又涂了涂红色的指甲油,然后 望着漂亮白皙的手独自陶醉了。

②这时,店门上厚重的棉门帘被掀开,一股寒流裹着一位妇女和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进入店 里,他们身上陈旧且笨重的衣服上堆了不少的积雪,看上去是一对母子。女店主从自己修长 的手指上移开目光,热情地迎向她大半天才等来的第一批顾客。

③母亲问有没有手套卖。女店主说有,便热情地介绍有羊皮的、绒线的、针织的。母亲说拿 几双男式手套看看。女店主很快把几种男式手套摆在了他们面前。母亲和少年左挑右选起来, 逐一问明价格。

④好一会儿,少年说: “妈,就买一双绒线的吧,便宜些。”母亲说: “天这么冷,你的手都 冻裂了,还是买羊皮的,羊皮的既暖和又好看。”她选了几款羊皮手套一一给儿子的左手戴 上,看了看款式,试了试大小,惟有一款不大不小正好合适,母亲便说:“挺好,就它了。” 一问价钱,146 元一双。母亲便解开上衣衣扣,从贴身的衣兜里掏出一摞零钞,先10元、 后5元、再2元、1元直到硬币一一点给女店主,结果钱不够。母亲说: “姑娘,我还差 5 元钱, 能不能便宜一点儿,这 5 元钱就算了?”

⑤女店主一口回绝: “不行,一双手套本来就赚不了几个钱,我一上午才等来你们这么一个 买主,你再少给 5 元,我今天吃什么?”面对这位母亲几近哀求的游说,女店主始终无动于 衷,一分钱也不肯少。儿子见母亲为难,说: “妈,就买绒线的吧,还能省好几十块钱。”

⑥母亲固执地说:“不,我不能委屈了你的手。”她见女店主不肯降价,又试探着问:“姑娘, 我钱不够,能不能给一半的钱, 你卖一只手套给我?”

⑦女店主十分纳闷: “哪有买一只手套的?”

⑧母亲解释道: “哦, 是这样, 我儿子原来的手套掉了一只。”

⑨女店主直摇头: “绝对不行,剩下的一只我卖给谁?”母亲无奈,便遗憾地从儿子左手上脱 下那只羊皮手套,放在货柜上,对儿子说: “咱们到别的店再看看吧。”她拉着儿子向店门走 去,当他们掀开厚重的门帘时,一股冷风呼地一声灌进店内。女店主忽然发现,被冷风掀起 的少年的右手衣袖,像一只黑色的塑料袋软绵绵地飘荡着,原来这个少年压根儿就没有右手。

⑩女店主陡然一惊,身上的某一处神经被深深触动,就在他们刚刚迈出店门的一刹那,她大声喊道: “请等一等!”母亲和少年回过头来,女店主说: “我卖给你们一只手套。”母亲付了 73 元钱,让儿子心满意足地戴上了一只羊皮手套,然后千恩万谢而去。

⑪女店主再次端详自己的双手,那双手健康而且修长。她猛然发现,这双可以创造无数财富 和人生意义的手是多么宝贵,尤其那些失去了一只手的人,剩下的一只手更需要加倍珍爱和 精心呵护。惟利是图与富有同情心是人性的两个层面,一个死抠的是价钱,一个展示的是价 值。女店主虽然赔了钱,却感到十分欣慰。人往往挣再多的钱都没满足的时候,而做了一件 小小的善事, 却会感到极大的满足, 这便是价钱与价值的区别。

(选自《青年博览》 )

15.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女店主的手,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 分)

16. 结合文中画线句, 揣摩母亲当时的心理。(4 分)

17. 这是一篇富有人情味的文章, 结合具体内容, 说说文中展现了哪些人情美。(7 分)

答案:

15.①文章开头写女店主为自己漂亮的手而陶醉,②结尾写女店主端详自己健康的双手,③表现出女店主从关注外在美而到追求心灵美的变化,④还以“健康的手”衬托出失去手的人更需要珍爱和呵护。评分: 共 4 分。每个要点 1 分。

16.①希望用这个理由说服女店主卖给她一只手套。②不想在儿子面前提起儿子失去右手的事, 怕儿子难过, 也怕伤害儿子的自尊。评分: 共 4 分。每个要点 2 分。

17.答案示例: ①母亲在生活不富裕的情况下执意给儿子买昂贵的羊皮手套,儿子体谅母亲,一再要求买便宜的绒线手套, 从中可以看出母子间浓浓的亲情之美。 ②女店主发现真相后,主动提出卖给母子俩一只手套,这样的举动表现了女店主富有同情心、关爱他人的善良之美。评分: 共 7 分。答出“亲情之美”“善良之美”2 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3 分(其中结合文章内容 1 分, 分析 2 分), 语言表达 2 分。

07 门头沟区 阅读记叙文《善良的种子》, 回答 15——17 题(共 15 分)

善良的种子

朱成玉

父亲常说, 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 的老人,自己步行 40 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省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父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小偷光顾的对象。那一次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 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 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大概是买票的时候,被人瞄上了他兜里的那张100元的票子,再翻口袋的时候,那张100元的票子就不翼而飞了。在那个年代,100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 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 像是偷钱的人。

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尖叫: “我的种 子丢了, 你们谁看到我的种子了? 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

那个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在站点,自己去解了个手,就这 一小会儿工夫,种子咋就没影了呢。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她 命苦啊。她呼天抢地。车里人都纷纷对这个丢了种子的人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 缺德的人,他断了穷人家的活路。

“不管咋的,先上车再说吧。”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个遭遇了盗贼的人。

父亲向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 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 “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 挺过去的。”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也都纷纷打开袋子,往那个人的空 袋子里捧种子。不一会儿,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那女人 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地要给父亲和乡邻磕头。父亲说: “谁还没有个难处,都帮一把,就挺过去了。”

满车厢的人都亲眼目睹着父亲的小小善举,他们不知道父亲的心灵刚刚经历的创痛。父亲 也自始至终没有向人说出自己的钱被偷了。

下车的时候,人很挤。他感觉被人紧紧地贴了一下身子。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 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就是他自己的那张,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 他的体温呢。

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 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 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 把爱孕育, 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 花团锦簇。

15.选文第③——⑩段记叙了父亲去城里买种子回家途中的一段经历, 请仔细阅读这几段内 容,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情节。(4 分)

(1) (2)

( 3) (4)

16.选文第⑨段写到“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 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 结合上文内容, 说说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父亲口袋里的原因。(4 分)

17.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父亲这一形象写得如此感人的?(不超过150个 字)(7分)

答案:

15.(1) 父亲丢失了 100 元钱。(2) 父亲听丢种子女人的哭诉。(父亲得知一个女人种子被偷)(3) 父亲把部分种子给丢种子的女人并带动乡邻也出手相助。(4) 父亲丢失的钱失而复得。(共 4 分, 每个要点 1 分, 意思对即可)

16.父亲把自己的种子分给丢失种子的素不相识的女人的善举,感染了周围的人,也唤醒了偷钱人的良知。(共 4 分, 意思对即可)

17.答案示例一: 作者从正面详细描写了父亲丢钱的焦急心情和主动帮助丢种子女人的语言和动作。与上文父亲是有名的“抠王”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父亲的善良无私、乐于助人。描写乡邻帮助女人及父亲的钱失而复得的情景,写出父亲的善举对周围人的影响,又从侧面衬托了父亲的善良无私。正是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才使父亲这一形象写得如此感人。

答案示例二: 作者开头写父亲是一个有名的抠王,与下文写父亲丢钱的焦急心情,和主动帮助丢种子女人的语言和动作形成鲜明的对比, 突出了父亲善良、无私的品格; “他认得,皱皱巴巴的, 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这典型的细节描写, 说明父亲的钱来之不易而格外珍视, 更衬托了父亲善举的可贵。通过这些手法将父亲这一形象写得如此感人。(共 7 分,写作手法 3 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写出任意 3 点即可, 能联系文章内容 2 分, 顺畅表达 2 分。)

08 昌平区 阅读《漓江情韵》, 完成 15-17 题。(共 15 分)

①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上。江里的渔舟、游 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标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 自然中的绝美编织成篇。

②我漫步江边,向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 候: “你好——你好——”我顿时愣在那儿了。还没等我醒过闷儿来, 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 出来: “江作青罗带, 山如碧玉簪。”哎呀, 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 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竟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鹦鹉 见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 “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 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③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终于,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 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 舟。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 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 这儿吸引游客的。妙! 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 等于给这首朦胧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④果然, 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 “你是过江, 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

⑤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条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疾人。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 勃地对我说: “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⑥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⑦“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⑧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仅此而已。

⑨他大声地笑了起来。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 号, 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⑩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儿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 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

⑪“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

⑫“不是。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⑬“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

⑭“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说这话时, 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⑮我沉默了,一股莫名的力量震颤着我的内心。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 条腿的鸟儿,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 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 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 “不可以,不可 以,老先生, 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

⑯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 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美丽的人文诗章……

(原文有删改)

15.本文记叙了“我”漫步漓江与摇船人相识的经过, 阅读全文, 填写表格。(4 分)

“我”与摇船人相识的过程

“我”的心理变化

好奇、期盼

初见摇船人

16.“我”见到摇船人时为什么“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 分)

答: ①

17.结合文章第④—⑯段内容, 分析作者是怎样把摇船人描写得生动形象的。(150 字以内) (7 分)

答案:

15. 答案: ①等待摇船人 ②吃惊、失望 ③了解摇船人(与摇船人交谈) ④感动、敬佩(共 4 分。每空 1 分)

16. 答案:原因: 因为摇船人其貌不扬且有残疾, 与“我”想象的差别很大,“我”很失望。目的: 与后文“我”的感动、敬佩形成对比, 突出“我”从摇船人那乐观开朗、自食其力、身残志坚的精神品质中受到的感染。(共 4 分。第一问 2 分, 每个要点各 1 分; 第二问 2 分, 每个要点各 1 分)

17. 答案示例: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首先描写初见摇船人一走一歪的动作, 写出摇船人是个残疾人,这让作者很失望; 接着写交谈中摇船人爽朗的笑声, 开心的表情,“不甘心拿社会低保打发日子”和急切对“我”喊“不能收你的钱”等语言,写出摇船人的乐观开朗、自食其力、身残志坚, 让“我”产生了对摇船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敬佩之情。(共 7 分。写作手法 1 分, 结合文章内容 2 分, 人物性格 3 分, 语言表达 1 分)

09 顺义区 阅读《带套袖的孙犁先生》, 完成下列问题。(15 分)

带套袖的孙犁先生

铁凝

①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 《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 “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 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 “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 “你读过《铁木前传》 吗? ”我说: “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②一九七九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作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 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箐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 谈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③一九七九年秋日的一个下午, 由李克明同志陪同, 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 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 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 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 着说: “别人收了豆子, 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 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④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 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 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 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 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⑤其后不久, 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 篇幅却不短, 大约一万五千字, 自己挺看重, 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 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 说“路子” 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 的《文 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

⑥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 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 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 “铁凝, 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 我 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 “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 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 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 练的活力, 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 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⑦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 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 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 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 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 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 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⑧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 信, 他说: “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 我十分喜欢。”但又说: “我一向珍惜纸张, 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 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 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 但是我见过的 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 那种微黄且脆硬的 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 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

⑨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 行、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摘自《从梦想出发》, 原文略有改动)

15.作者写了三次见到孙犁先生,孙犁先生都是带着套袖,孙犁先生是在什么情况下带套袖? 分别带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觉? 阅读完文章以后,完成下面的表格。(4 分)

情 况

作者的感觉

第一次

捡豆粒时带着套袖

第二次

第三次

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16.文章第⑧段作者叙述与孙犁先生书信往来的内容,似乎与孙犁先生的套袖无关,这一段 内容可否删去? 为什么? (4 分)

17.作者是怎样把孙犁先生刻画得生动感人的? 请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 谈谈你的看法。字 数在 150 字以内。(7 分)

答案:

15.①亲切 ②准备糊窗缝时带着套袖 ③干练、有活力、时刻准备工作 ④写作时带着套袖评分: 共 4 分, 每小题 1 分

16.不能删去, 作者与孙犁先生书信往来中, 孙犁先生谈了对纸张的珍惜, 这是通过另一个生活细节来体现孙犁先生对劳动的珍惜,生活质朴勤俭。表现了孙犁先生珍重劳动的尊严与德行、人生的质朴和美丽。评分: 本题 4 分, 两个要点, 每点 2 分。

17. 示例一截取孙犁先生生活中带套袖的典型细节,作者借助“套袖”带套袖这一细节,刻画孙犁先生亲切热情、质朴勤俭、激情活力、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等人格魅力的优秀品质。

示例二动作描写“看见”“站起”“亮”“微笑”等动词的运用, 生动逼真地让孙犁的质朴热情跃然纸上; 人物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口语化的风格,自然真切地让孙犁的亲切朴实呼之欲出。另外,写带套袖的大作家孙犁,捡豆粒、糊窗缝等行为,都是他尊重劳动的体现,也是他质朴美丽人生的写照。劳动是让人尊重的行为, 一个人对待劳动的态度, 反映了一个人的德行。评分: 本题 7 分, 方法 2 分, 分析 3 分, 语言 2 分。

10篇记叙文阅读理解题(解题汇编-记叙文阅读篇)(3)

10 通州区 阅读《听戏》, 完成第 15—17 题。(共 11 分)

听戏

王国华

有一年,老爹老妈被我从老家接来。我问他们: “听过二人转吗? ”老爹说:“听过,咱们那 边有卖碟片的,都是杂耍什么的, 没多大意思。”我说:“我给你们放一张碟吧,纯唱的。” 我给他们放了《冯奎卖妻》。开饭时间到了, 喊两位老人吃饭,一看,他们正坐在沙发上抹 眼泪。

《冯奎卖妻》是典型的苦戏。这样的戏还有很多。有个传统相声叫《哭四出》,讲的是一位 老太太高高兴兴去看戏,第一出看的是《白毛女》。白毛女苦啊,老爹被地主逼债,大年初 一喝了卤水自杀。老太太进入情境,跟主人公一起哭个昏天黑地。有人劝她,老太太,别哭 了,演完了,看下一出吧。下一出是《秦香莲》。秦香莲带着两个孩子,被韩琦追杀到庙里,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好向韩琦哭诉详情。台上秦香莲哭,台下老太太哭。刚哭完,《孟 姜女》又开戏了。这部戏更惨,孟姜女把长城都哭倒了,老太太能不跟着哭吗? 接下来是《祥 林嫂》,祥林嫂的命运太悲惨了,老太太哭着说: “我这不是看戏,我是吊孝来了。”

所谓戏剧化,不是复杂化,而是简单化,把纷繁的生活简化为对与错、善与恶、真与假、悲 与喜,其中尤以悲喜为最,丑角的插科打诨可以让人笑得肚子疼,而旦角的哭天抢地则把苦 情做到了极致。苦戏经过几百年的打磨增删,字斟句酌,抓主轴情绪的能力炉火纯青。《窦 娥冤》中有一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无论用哪种戏剧 形式去唱,都感天动地,令人潸然泪下。

中老年人爱看戏, 大概就是喜欢这种直逼情绪底线的感觉吧?

还有一种戏,就是卖弄唱腔,跳过来跳过去地逗嘴皮子。京剧以玩唱腔、玩流派、玩源流著 称,一字一板都要讲究出处。这,却也是很多人喜欢它的原因之一。人到中老年,情感和精 神越来越麻木,一方面需要大爱大恨的刺激,一方面也需要没有任何意义的哼哼哈哈,仿佛 儿童下意识地随口唱出的小调。两种方式, 都属精神按摩。是按摩的两极。

公园里,老人们拉着胡琴,“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面无表情,不带一点感情色彩。还有什么需要表达的呢, 玩呗!戏剧有着很强的教化功能。仁义礼智信,一个一个细数端详。

小时候看过一出戏,叫《墙头记》,木匠张老汉有两个儿子大乖和二乖,老汉年纪大了, 轮流在儿子家中养老。因为每个 月有长有短,两个儿子都不想多轮上一天,大儿子就把老父亲撂在二儿子家的墙头上。表演很滑稽,观众都哈哈大笑。我不经意间一回身,看到一个中年人也在哈哈笑,笑得前仰后合,鼻涕泡都出来了。他可是村里有名的不孝之子啊! 谁家孩子对父母不好,人们就愤愤地说,畜生!你别像某某某一样,打爹骂娘! 这出戏简直就是专门给他演的,他应该惭愧才对,怎么倒像个没事人一样看热闹呢?

戏剧把问题简单化了,无奈人生是复杂的,各种可能性都有。或许他已经在内心深处论证了 一千次,证明自己是孝顺的,如果说有摩擦,也是父母不懂事,是别人不理解自己而已。戏 里演的是别人,跟自己没任何关系——他轻而易举地把自己开脱了出来。

苦戏或许可以让他陪着主人公掉泪,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绝对入不了戏。戏啊,毕竟是戏。 生活呢, 还是生活。

(《读者 ·原创版》 2011 年第 8 期)

15. 作者围绕听戏, 写出了听戏人的行为感受。 阅读作品, 填写下面的表格。(4 分)

戏的功能种类

人的行为感受

第一种

苦戏

第二种

第三种

不羞愧 看热闹

16. 阅读画线句子, 结合文章内容, 揣摩中年人“笑”的对象和原因。(2 分)

①“笑”的对象:

②“笑”的原因:

17. 结合文章内容, 理解“戏啊, 毕竟是戏。生活呢, 还是生活。”一句的含义(5 分) 答:

答案:

15.①喜欢情绪直逼底线的感觉(1 分) ②卖弄唱腔的戏( 1 分)③不带感情色彩、玩( 1 分) ④有很强的教化功能的戏。(1 分)

16. ①笑的对象是: 《墙头记》里的大儿子把老父亲撂在二儿子家的墙头上这出戏中, 演员的滑稽表演。(1 分) ②他认为, 戏里演的是别人, 跟自己没任何关系。(1 分)

17. 戏剧把问题简单化了,把纷繁的生活简化为对与错、善与恶、真与假、悲与喜。(2 分)无奈人生是复杂的, 各种可能性都有。(2 分) 苦戏或许可以让听戏人陪着主人公掉泪, 但在大是大非面前, 有的人绝对入不了戏。(1 分)

11 大兴区 阅读《本土“留学”》, 完成第 15~ 17 题。(15 分)

本土“留学”

朱铁志

①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和中国人眼中的外国人,同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因为从异族的角度,往往容易发现本民族习焉不察的东西。大学 4 年中, 我有3年半的时间与留学生住在一起,颇为有趣地体味到这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认真的日本人

②日本人的做事认真与刻板,在世界上是有名的。与我同居一室的 W 君有件小事便颇能说明 问题。一天半夜,我被一阵“咔嚓、咔嚓”的按快门声吵醒,发现 W 君正举着相机对着纱窗 上的一只蝉照个不停。

③“三更半夜你干吗呢? ”我不无愠恼地问。他用食指挡住撅起的嘴唇,示意我别吵,然后小声说: “快起来看吧,蝉正脱壳呢!”我很不以为然: “这有什么好看的!”听了这话,他倒是放下了相机,一本正经地问: “你看过蝉脱壳? ”“没有。”

④他便不再理我,转身又盯着那只蝉,每隔上三五分钟,就“咔嚓”一张。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左右,蝉脱完了壳,W 君兴奋得像个孩子似的对我说: “本人记录下了蝉脱壳的全过程,我很可能是记录这一过程的第一个日本人!”我被他的情绪感染,也有几分兴奋。我忽然觉 得, 这午夜的“儿戏”,虽然与我们学的哲学专业关系不大,倒可能与战后日本的迅速崛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呢。

什么时候去?

⑤在我以往的印象中, 许多外国人讲究客套,惯于寒暄,而实际接触起来也不尽然。一次, 有位中国学生对法国同窗说:“有空到我家来玩!”这或许只是咱们中国人告别时随口说的一 句话,不想那位已经准备走开的法国同学马上转回身来,热情地回应道: “我很高兴到你家里去,什么时候去? ”中国学生显然缺乏准备,虚应了一句:“哪天再说吧。”“哪天?明天行吗? ”法国同学又问。“明天恐怕不行。”中国同学答。“明天到底行还是不行? ”法国同学穷追不舍,脸上始终挂着诚恳的微笑。“明天不行。”中国同学已面有难色。“那么后天吧? ” “那就后天吧。”无奈的回答。

⑥这是一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小事。我们毕竟在“模模糊糊”、 “模棱两可”中生活惯了, 突如其来的“较真”不免让我们措手不及。我发现多数国外留学生是避免使用诸如“也许”、 “大概”、“差不多”之类模糊词语的,这是否反映了一种直率、认真、诚实的处世态度呢?

耐人寻味的致谢

⑦记忆中有两次接受致谢使我铭心刻骨。

⑧一次是我在足球比赛中受伤,撕裂了大腿肌肉,疼痛难忍,夜不能寐。大约后半夜两点左 右,我的房门被轻轻叩响,一位瘦削斯文的英国同学出现在门口,手中拿着一个精致的小木 盒。他用还不熟练的汉语对我说: “很对不起, 这么晚来打搅你。我刚从外面回来,听说你 受了伤,我想你现在一定很难受。这里有一盒我从英国带来的专治肌肉撕裂的药,效果不错, 请你试试吧。”

⑨尽管他的发音不准,讲的也并不流利,可在我听来,却是世界上最美妙最动人的表达。我 不知如何表达内心的感受, 只是机械地重复着“谢谢! 谢谢!”不想这位英国“绅士”在感动之上又给了我新的感动, 他说: “其实, 我应该谢谢你。”“为什么? ”我万分不解。他似乎有些激动地说: “因为,你是第一个不问价钱接受我帮助的中国人。”说完,便带着十足英国式的自豪与满足转身走了,留给我一个全新的“致谢观”和对人生、金钱、社会的深深思 考。

⑩另一次接受致谢则是使人尴尬和惭愧的。在宿舍楼门口,一位法国女同学紧随我之后进入 大楼,我马上拉住门,待她进来后才放手。没想到这样一个极平常的举动却引来那位女同学 十分夸张的致谢。

⑪“这还用谢吗? ”我笑着问。“当然! 当然!”她强调着。“就为拉了一下门? ”我觉得她未免太大惊小怪了。“也是也不是。”她模糊了一下。我说: “谁都会这么做。”

⑫“你说得不对!在商店,在食堂,在许多公共场合,我看到许多人不这样做,他们一脚把 门踢开,或使劲把门推开,然后像小偷一样闪身进去,不管后面跟上的是老人,还是孩子。

可你不是这样, 所以我当然应该谢谢。”

⑬我受到了真诚的感谢, 却丝毫也高兴不起来。

(有删改)

15.文章写了作者与留学生间发生的四次事件,表达了自己的感受。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4 分)

事件

作者感受

日本同学拍摄蝉脱壳

(1)

法国同学诚恳对待受邀请

(2)

(3)

感动并引发深深思考

法国女同学感谢我为她拉住门

(4)

16. 阅读画线句子, 结合文章内容, 揣摩“缺乏准备”的原因和内容。(4 分)

(1)“缺乏准备”的原因:

(2)“缺乏准备”的内容:

17. 结合文章内容, 分析“本土‘留学’”含义。(不超过 150 字)( 7 分)

答:

答案:

15. 示例:( 1) 被兴奋情绪感染(或领悟到认真精神) (2) 感受到直率认真诚实的处世态度(3) 英国学生感谢我不问价钱接受帮助 (4) 尴尬和惭愧 (共 4 分。每空 1 分)

16. 示例:(1) 中国人告别时随口邀请人一般只是客套话, 并非都是真的邀请。(2) 没想到法国学生把客套话当真, 使中国学生难以应对。 (共 4 分。每要点 2 分)

17.示例: “本土‘留学’”指在国内向外国留学生学习。文章写了作者与日本、法国、英国等外国学生交往的几件事,发现了本民族习焉不察的东西及外国留学生认真、执着、直率与真诚等优秀品质,并意识到了这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同时认识到不同文化间的差距,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深入思考, 揭示了应学习外国人长处的道理。(共 7 分。内容 5 分, 解释 1 分, 结合内容 2 分, 分析含义 2 分; 语言表达 2 分)

10篇记叙文阅读理解题(解题汇编-记叙文阅读篇)(4)

12 房山区 阅读《外婆中医》, 完成第 15-17 题。(共 15 分)

外婆中医

李抗生

她八十多岁了,却还在坐堂问诊,她替人看病不是为了钱,因为病人需要她。在她那儿看病, 就像和外婆谈心, 所以病患都亲切地称她“外婆中医”。

最近她突然感到身体不适,院方劝她退下来算了,但她说,她要把已预约了的患者全部看完, 她职业生涯的句号不能在最后时刻画歪了。

最后一名预约患者是个农村高中生, 他得了一种“怪病”, 看一会儿书, 眼前就出现许多游 弋的幻影,学习效率急剧下降。陪他来的母亲说,花了不少钱换了几家医院治,也不见好转。 离年三十还有几天, 过了年, 就是高三下学期, 眼看高考在即, 家里人心急如焚。

这个病她有把握治,她对高中生说,我要给你开的药方很便宜,乡里到处都能抓,只是药特 别苦,开始吃时会呕吐不止,坚持几次就好了; 药材煎熬的方法也有点特别; 药方隔一段时 间要微调一次,服几个月可彻底治愈。母子俩说,只要能缓解症状考上大学,再难的事都能 做到。

她又叫他俩明天来拿药方。母子俩有点纳闷,医生都是当场开药的,这位老中医却卖关子, 她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外婆中医回到家中,翻箱倒柜,找出一只牛皮纸陈旧信封,抽出一叠更加陈旧的纸,上面全 是用毛笔书写的繁体字药方。她开了个晚班车,将药方译成简体字,把计量单位“两”、“钱” 化成“克”, 誊写在医院的处方笺上。誊完后,她突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衰竭感,她知道, 该好好静休了。

第二天,她将首服药的药方交给母子俩,叮嘱道,服药二十天后给她写信,介绍服药的反应 和病情变化,但一定要讲真话,尽可能写详细一点。她会及时回信,寄第二服药方。以后每 次都这么办。她问高中生,你给我写信,就当作高考作文热身如何? 高中生说,您的主意好, 一举两得。

高中生在毕业前彻底治愈,他前后给外婆中医写了六封信,外婆中医也按时回了六封信,开 了六服微调药方。她首封回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来信已阅,苦药你已适应,病情也有所好 转,我颇感欣慰! 兹寄上这一轮微调药方和煎熬方法。祝早日康复!”字体飘逸潇洒,落款 的签名更是龙飞凤舞,令人拍案叫绝。高中生说,看她的书信,像看大师的书法作品,赏心 悦目,美不胜收,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她最后一封回信的结尾有所变动: “祝高考金榜题 名,学成后报效社会!”

高中生决心报考外婆中医所在的中医大学。他如愿以偿,到大学报到后,他要去面谢外婆中 医。按照信封上的地址,找到了她的家。他按下门铃,但无人开门,他反复按了几次,结果 一样。她到哪里去了? 他想物业保安也许知道。

“老太太到天堂里去了, 走了有几个月了。”保安说。

“啊——?!这不可能!”他大吃一惊。他手头上有真凭实据, 证明她没死。

“死人的事哪个敢造谣?那是要遭天打雷劈的,不信你去问她女儿。”

按照保安提供的地址,他在小区的另一栋楼里找到了她的女儿,一个头发已花白的女人。他 自报家门后,对方将事情的原委和盘托出。

原来外婆中医知道自己患上了绝症,已来日不多注。誊写完药方后,一次性地将七封回信、 六服微调药方及信封提前写好,连落款处的“月”和“日”二字都已写在信里,并交代她女 儿, 收到来信后, 只要将回信的日子, 在“月”和“日”前,填相应的阿拉伯数字就可以。每次都这么办。只有一封信至今未发,上面是这样写的: “实在抱歉,我已无能为力,请另请高明!”万一来信说,服药后病情没有好转,就把那封信发出去,以免贻误病情。

男儿有泪不轻弹,大学生哭了,他说,我要到你母亲墓地去祭拜。

我母亲没有墓地,你上《人体解剖学》时,在人体解剖实验室里,会看到她捐献的遗体。大学生再一次失声痛哭。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 2011 年 12 期, 有删节)

[注]来日不多:指病情严重,无法医治,活在世上的时间不多了。

15.本文记叙了“外婆中医”生命最后阶段的身体状况及相关事件。阅读作品,填写下面表格 。(4 分)

身体状况

相关事件

身体不适

衰竭感强

提前写好药方回信

去世以后

答: ①

16.“外婆中医”为什么要求高中生吃药后用写信的方式来告知病情? (4 分)

17.文章最后两次写大学生因为感动而哭,请结合全文内容具体说说大学生被感动的原因。 (不超过 150 字)( 7 分)

答案:

15.①要看完所有预约患者 ②开晚班车誊写药方(加夜班誊写药方)③知是绝症(来日不多)④死后捐献遗体 (4 分。每句 1 分, 意思对即可)

16.①高中生是外婆中医的最后一个预约患者, 外婆中医以后不再坐堂问诊, 也就无法再为他看病;②外婆中医知道自己患上了绝症, 已来日不多, 使用写信的方式不必见面就能进行治疗;③药方需隔一段时间微调一次, 服几个月才可彻底治愈;④外婆中医用这个方式帮助高中生做高考作文热身, 给高中生以鼓励。(4 分。每点 1 分, 其要点分别是: 不必见面( 1 分), 节约( 1 分), 练写作( 1 分), 艺术享受( 1 分)。意思对即可)

17.⑴外婆中医在身患绝症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坚持为预约的患者诊病; 翻箱倒柜找药方,开夜车译繁体字并转化计量单位重新誊写; 提前将七封回信、六副微调药方及信封写好,让自己的女儿代为发信,终于治好了高中生的病。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令人感动。⑵外婆中医死后捐献遗体供大学实验室解剖,外婆中医高尚无私的奉献精神令人感动。(7 分。第一次哭的事实概括 3 分, 敬业精神 1 分; 第二哭的事实概括 1 分, 奉献精神 1 分; 语言表述 1 分)

13 平谷区 阅读《差一分钱》, 完成第 17— 19 题。(共 11 分)

差一分钱

葛取兵

(1)父亲一定有心事。

(2)父亲的脸上隐约悬着一个结, 即使父亲开心的时候, 那个结也躲在父亲的笑容背后, 冷 不丁探出一下头。

(3)父亲是在寻一个人。同学?朋友?亲戚?也许是父亲最初的恋人。我曾经问过母亲,母 亲摇了摇头,脸上也挤满了问号。

(4)父亲才五十岁,身体却有些不恙。近来父亲的咳嗽好像奔跑的火车,一咳好像要吐出五 脏六肺来,脸弊得像三国的红面关公,吐出的痰丝中竟有点点猩红,宛如暮春开败了的桃花。 医生说, 是肺癌! 晚期。

(5)我们惊呆了!母亲哭得像个泪人,仿若从淫淫秋雨中穿过,一身的水汽,有雾,沉沉的。 父亲的脸却静如止水。

(6)父亲依旧在寻寻觅觅。打电话,写信,一向不喜欢上网的父亲竟然叫我帮他弄个 QQ 号, 父亲说,网名就叫差一分钱吧。

(7)我扑哧一笑,这个网名也太别扭了吧。我想,父亲的网名应该土得掉渣。

(8)入秋。温暖如春。我陪父亲来到老家的一个小镇。青石小街, 漏墙花窗,石桥石阶,让 我怦然心动。走在长长的巷子,我总忍不住探头聆听,是否有馄饨担的敲梆声。

(9)父亲更是有了知根知底的亲切。学校应该就在巷子的尽头了。父亲说。

(10)果然, 当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完小巷,抬头一望,镇中学就在我们的对面。

(11)从父亲的咳嗽中,我隐约看到三十年前,确切地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在这个中学,一个十九岁,身体很瘦弱的孩子,正坐在教室里梦想着跳越“龙门”。这可是农家伢子唯一 的独木桥。

(12)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不错,可就是有些粗心。孩子嘛,难免。

(13)那天,数学老师给了孩子一把 1 分、2 分的硬币,说,这是两毛钱 ,去帮我买包烟吧。

(14)孩子一脸青春地冲出教室, 来到供销社, 营业员接过钱, 一数,说,少一分钱。

(15)孩子急了,老师明明在教室说是两毛钱,自己也粗略地数了一下,怎么差一分钱呢? 难 道是路上丢了? 不可能,自己用手紧紧捏着,生怕掉一分钱,短短的几百米,钱都捏出了一 层浅浅的汗水。眼泪不知不觉地爬满了整个脸颊。这时,一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掏出一分钱,帮助孩子买下了一包烟。

(16)孩子兴冲冲地把烟交给了老师,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17)正在讲解数学试卷的老师愣了一下,说,你还蛮有本事,少一分钱都能买到烟。

(18)孩子呆了,一脸迷惑地望着老师。教室里很寂静。

(19)老师对全班同学说,你买烟时有人帮你出一分钱,是你运气好,碰到了好心人。高考呢,少一分,哪个好心人送你一分哟。孩子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大哭一场!

(20)打这件事后,那孩子宛若变了一个人似的——读书非常用功。那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是302 分, 孩子考了 303 分,被师范学校录取。

(21)当年那个孩子就是父亲。父亲说, 我后悔呀,当时连一句感谢的话语都未说。一分钱, 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分钱,但当时一个鸡蛋才三分钱呀!

(22)父亲一直想当面感谢那位好心人。可每次都是无功而返。三十年了,时光如过眼烟云, 但那位卖鸡蛋的好心人,一直驻守在父亲的心中,让父亲无数次膜拜。

(23)从古镇回来。秋天一个劲往里走,细雨连绵,寒风四起,冬日悄然逼近。

(24)父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看来父亲的心结是解不开了。

(25)一天,父亲的气色突然好了许多,父亲贴着我的耳朵说,我还有 1000 元钱,你给那个 古镇汇去,帮助那里需要帮助的老人。

(26)解铃还得系铃人。父亲终于找到了自我解脱的办法。或许,其中有一个老人就是那个卖 鸡蛋的中年妇女, 如今应该已是满头华发的老人了吧。

(27)我忙赶到邮局把钱汇了过去, 当我把汇款回单交给父亲时, 父亲的脸上绽出一丝笑容。 我清晰地看到, 那个悬着的心结也悄然溜走了, 远远的, 未留一点痕迹。

17. 简要分析文中第④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 3 分)

18. 文中多次提到父亲的心结, 父亲的心结到底是什么呢? (2 分)

19. 请结合文章内容, 简要分析父亲是个怎样的人。(6 分)(150 字左右)

答案:

17.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咳嗽的声音大,暗示父亲的病情很重了。(共 3 分, 修辞手法 1 分, 效果 2 分, 意思对即可)

18. 父亲的心结是找到那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 并感谢她、报答她。(共 2 分)

19.答案要点: ①父亲一直想找到三十年前那位曾帮助过他的妇女,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的人; ②父亲病重直至生命结束都不放弃寻找恩人,是一个执著的人; ③父亲用捐善款的方式报答恩人, 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乐善好施、心地善良的人。(共 6 分, 结合文章内容 2 分, 答出“知恩图报”或“懂得感恩”、“执著”、“善良”等 3 分, 表达 1 分)

10篇记叙文阅读理解题(解题汇编-记叙文阅读篇)(5)

14 密云县 阅读《夏日原野上的追赶》, 完成第 15-17 题。(共 15 分)

夏日原野上的追赶 ①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常常会对我们产生恒久的影响,成为我们一生中闪亮的灯塔,影响着我 们人生的航线和生命的质量。

②那是一年夏天的事.我在山里放羊,山坡下有一块地,暖和的阳光将西瓜熟透的气息一丝一 丝地逼入我的体内。看瓜的是一个老人,他一直闭着眼睛躺在一个草棚子下面。我想他一定 是睡着了。这大夏天的正午,太阳把人身体里的力气一点点都蒸发了,连那棵扎了不知有多深 的老树,都像在水锅里煮过一般,叶子卷得扯都扯不开,他不睡着才怪呢!瓜地里的西瓜像一 个个顽皮的孩子一样调皮地瞪着我,如果我能抱着一个大西瓜狼吞虎咽一气,那该有多好啊。

③我终于鼓足了勇气,一个猛子扎进瓜地摘下一个大西瓜,但就在这时,我的背后传来一声大 喝,我抱上西瓜就跑,虽然他的大喝带给我极大的恐惧,但当我抱着瓜开始跑的时候,我充满 了自信。想想吧,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要追上一个十三岁的孩子,那简直就是龟兔赛跑!我抱 着瓜回头看看那个追过来的老人,他腿脚不太利索,跑起来的样子很好笑.我心里在笑他,他 怎么就不想想,他怎么可能追上我呢?

④夏日的田野是富有的,到处是绿色。我就在这样的田野里像一只被追赶的兔子一样奔跑着, 并不时回过头去看看那追赶的老人,他一瘸一拐地追着。我跑一段,就停下来向他举举手中的西瓜,然后继续往前跑。耳边的风,吹过我的头发像母亲手中的梳子梳过一样轻柔而舒适。我 的奔跑将深藏于绿色之中的兔子、狐狸、 山猫惊动起来了,野鸡、麻雀、鸽子也从草地上翔 起。整个田野更显得繁华而富有,我甚至有些喜欢这种被追赶下的奔跑了。

⑤我跑出老远,心想他一定停下来了吧。可回头一看,他依然一瘸一拐地追着。我只得又将西 瓜向他举了举,继续往前跑。

⑥在夏日的阳光下长时间奔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已经气喘吁吁,嗓子像吃过辣子一样干涩燥热,衣裤像水洗过一样贴在了身上。我有些支持不住了,但老人依然在一瘸一拐地追赶。看得出来,他没有放弃的意思,仿佛他丢失的不是一个瓜,而是别的什么东西,而且似乎他也 乐意在这夏日里无遮无拦的田野上做个追赶者。

⑦我开始困惑了,他要追赶什么时候才算个头呢? 但有一点我很明白,只要他不放弃,就会追上我的,一定会追上我的!

⑧西瓜地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他的追赶像一片巨大的云彩投下的阴影笼罩着我,我跑不出 去。这就像马在风中跑,马比风的速度快,但马永远跑不出风的世界。我害怕起来了,人一害怕骨头就酥了。我不得不放弃。我将西瓜放在了路上,跑到远处大口大口喘着粗气,看着他一步一步逼近,最终到达西瓜跟前。他抬起头看看我,然后像一个将军拎起敌人的首级一样将西瓜拎起来看看,又将西瓜放回原地,转过身一瘸一拐地归去了。

⑨他归去的样子很颇有些凯旋的意味。 ⑩这件事已经很遥远了。这些年来在社会上东奔西跑,我会时不时想起那场夏日原野上的追 赶,想起看瓜的老人那永不放弃的一瘸一拐的身影。

15.依据记叙的顺序,请梳理出来“我”在被追赶中心理、行为的主要变化过程。(每空不得 超过 4 个字)(4 分)

答: ⑴轻松快乐 →⑵ → ⑶ → ⑷ → ⑸

16. 品味第⑧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结合语境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4 分)

17.你认为老人为什么执意追赶“我”? 从夏日原野上的这场追赶中,你获得了怎样的感悟? (不超过 150 个字) ( 7 分)

答案:

15.答案:( 1) 支持不住 (2) 开始困惑 ( 3) 害怕起来 (4) 选择放弃。(共 4 分。共 4 空, 每空 1 分)

16.答案示例: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在老人的追赶下奔跑,“我”尽管比老人跑得快, 但永远摆脱不了他执着的追赶。

17.答案要点:

第一问: ①履行看瓜的职责(共 4 分。共 2 个内容要点, 每个内容要点 2 分, 意思对即可)②以行动对偷瓜的孩子进行教育。

第二问: ①认准目标, 执着追求, 不畏困难, 永不放弃 ②做事应忠于职守, 尽职尽责。(共 7 分。第一问 2 分,第二问 4 分,表达 1 分,只要答出其中的一个要点或其他符合文意的答案, 即可得分)

10篇记叙文阅读理解题(解题汇编-记叙文阅读篇)(6)

10篇记叙文阅读理解题(解题汇编-记叙文阅读篇)(7)

15 怀柔区 阅读《伤口》, 完成第 15-17 题。(共 15 分)

伤口

周海亮

他坐在正午的阳光里,面前的细铁架上绑一只白晃晃的口琴。他的额头和脸颊上挂着亮晶晶 的汗水,他微笑着,尽量用口琴吹出悦耳并且连贯的曲子。可是那曲子并不连贯,它断断续 续,调子甚至跑出很远。他端坐着,脸上露出抱歉的表情,口琴声却并不停歇。他旁边放一 个红色的小塑料桶,偶尔有行人走上前来,往塑料桶里扔一张零钞或者一枚硬币。他并不看 行人,更不理会那个塑料桶。他只顾吹他的口琴。可是他的脸上分明写着感激,对好心人, 对一张零钞,或者一枚硬币。

和着曲子,他的脸上表情丰富。人们注意到他肘部以下的袖筒空空荡荡,那袖筒随着他身体 的微小动作而轻轻摆动。

男人带儿子横穿了马路。他们站在不远处听他吹琴,男孩说那里有个人在“演奏”。男人说: “他是乞丐, 他不过是在胡乱地吹口琴。”男孩坚持说: “不,不,他在认真地演奏。”

然后, 男孩跟父亲要十块钱。

“什么? ”男人吃了一惊。

“五块钱也行。”男孩让了一步。

“你要给那个乞丐五块钱? ”

“是,我想给他五块钱。”男孩认真地说,“我们听了他的演奏,我们应该付钱……他那么认 真, 他没有胳膊……”男人想了想,掏出五块钱递给男孩。男人拉着男孩的手,径直走到他的面前。恰逢一曲终了, 他抬起头,舔一舔干燥的嘴唇,冲男人和男孩笑笑,然后将头深低下来,在肩膀上擦一擦汗 水。男孩捏着五块钱, 向前跨一步, 试图将钱扔进他面前的红色塑料桶。

“稍等,”男人说。他将五块钱重新握到手中。

男孩不解地看着自己的父亲。

“我得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对他说。

他再一次抬头,再一次看面前的男人。他的脸呈现出紫黑的颜色,分不清是因了阳光的照晒 还是因了男人的话。他的嘴微张, 嘴唇轻轻抖动, 然而, 他没有说话。

“我得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重复说,“你知道,现在骗子太多……我不想让我和儿子再一 次受到欺骗。我绝对没有别的意思, 我只想证明你是乞丐……请你原谅我……”

“可是我不是乞丐。”他说。

“你不是乞丐? ”

“我不是乞丐。我只是艺人——在大街上吹口琴的艺人。”

男人不知是否应该把手里的五块钱扔进塑料桶。他迟疑着, 愣怔不动。“我还是想看一看你 的胳膊,”男人坚持说,“我真的没有别的意思, 我只是想证明一下……”

他低下头,久久不语,然后,将嘴唇重新凑近口琴,吹起另一首曲子。他似乎完全沉浸到自 己的曲子里, 对面前的父子二人视若不见。

男孩看着父亲。他感到不知所措。

最终男人还是将那五块钱扔进了塑料桶。他拉起男孩,转身,往回走。他们需要重新横穿马 路。

身后的口琴声戛然而止。

“稍等!”他喊住父子二人。他努力低下头, 用牙齿咬开胸前的两粒纽扣。一滴汗水恰在这 时滑过额头,滴进他的眼睛。他用一种艰难并且笨拙的姿势脱下身上的 T 恤衫,男人和男孩 同时看到他丑陋并且可怜的残肢——的确, 他的两个肘部以下, 空空如也。

男人和男孩, 同时愣住。男人开始不安和尴尬。男人说: “对不起。”

他笑一笑,重新用笨拙并且艰难的姿势将 T 恤衫穿好。他再一次低下头,用牙齿仔细地系上 胸前的两粒纽扣。他抬头看看男人, 对男人说: “请收回您的钱。”

“什么? ”男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请收回您的钱。”他重复一遍,“我想您还是把我当成了乞丐——只有把一个人当成乞丐,才会在意他是否伤残……但事实上,我并不是乞丐,我只是艺人……我给您看我的胳膊,既不是为了博取您的同情和怜悯, 更不是为了得到您的五块钱……”

他用光秃秃的肘部指指面前的小男孩, 说,“我把伤口展示出来,只是想让您的儿子相信, 这世上,并非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都是骗子; 这世上,至少还有诚实……”

他埋下头, 再也不肯说话。稍顷, 又一支曲子在正午白晃晃的阳光里飘荡开来。

15. 根据文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男人”的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然后填写表格内容。 (5 分)

故事情节

男人的语言和神态

男人的心理

男孩要给在路边吹口琴的 “他”十块钱。

认为给一个胡乱吹口琴的 乞丐十块钱,太不可思议。

男孩试图将五块钱扔进 “他”面前的塑料桶

“稍等。”…… “我得看 一看你的胳膊。”

“他”强调自己不是乞丐, 只是吹口琴的艺人。

迟疑着, 愣怔不动。

“他”展示自己的残肢。

愣住。开始不安和尴尬。 “对不起。”

“他”要求男人把钱收回。

“什么? ”不敢相信自己 的耳朵。

16. 联系上下文, 请说出下面句子中“稍等”一词所表达的言外之意。(4 分)

(1)“稍等。”男人说。他将五块钱重新握到手中。

(2) 身后的口琴声戛然而止。“稍等!”他喊住父子二人。

答:( 1)

(2)

17. 以文中的细节描写为例(至少三处), 说说路边吹口琴的“他”为什么强调自己不是乞 丐, 是艺人。(不超过 150 个字) (6 分)

答:

答案:15.① “什么? ”男人吃了一惊。

② 怀疑“他”是假装残疾人行乞的骗子。

③ 对“他”的话半信半疑。

④ 为自己错怪了(怀疑)“他”而内疚。

⑤ 震撼于“他” 强烈的自尊。

评分说明: 答对一点得 1 分。共 5 分。

16.(1) 不能轻易把钱给他, 小心受骗。(2 分)

(2) 不要走开, 我要让你们明白, 我不是骗子(2 分)

17. (6 分) 答案示例:细节一: 他的额头和脸颊上挂着亮晶晶的汗水,他微笑着,尽量用口琴吹出悦耳并且连贯的曲子。分析: 表明他吹口琴十分投入, 心情愉悦。

细节二: 他并不看行人, 更不理会那个塑料桶。他只顾吹他的口琴。分析: 表明他专注的事情只有吹口琴。

细节三: 和着曲子, 他的脸上表情丰富。分析: 表明他吹口琴投入了丰富的感情。

细节四: 男孩坚持说, 不, 不, 他在认真地演奏。分析: 表明他的琴声里富有真情,并且已经感染了男孩。也从侧面表现了他演奏得十分投入。

细节五: 他低下头, 久久不语, 然后, 将嘴唇重新凑近口琴, 吹起另一首曲子。分析: 表明他用吹口琴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细节六: 我给您看我的胳膊, 既不是为了博取您的同情和怜悯, 更不是为了得到您的五块钱……分析: 表明他不是在乞求别人的施舍, 而是要通过自己吹奏口琴的劳动来获取报酬。

评分说明: 答案应该有例句有分析。每个细节分析得 2 分。其中,例句 1 分,分析 1 分。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果只是找出例句, 没有分析, 则每个例句 1 分。满分 6 分。

10篇记叙文阅读理解题(解题汇编-记叙文阅读篇)(8)

16 延庆县 阅读《父爱是金》, 完成 15——17 题( 13 分)

父爱是金

①我和父亲的关系一直是淡淡的,从小学开始到上中学,父亲一直很少过问我的学习,更不 用说为了我的学习而忙碌。中考时,我只考上了一所离家很远的二流高中,面临着茫茫未知 的前途。像所有的家庭一样,母亲求助于父亲,希望通过关系帮我找一所好一点的学校。而 父亲的回答是: 朽木在哪儿都一样。况且父亲是从不求人的,母亲只有唉声叹气。那夜,我 的心凉到了极点,泪水浸湿了大半个枕巾。我默默地告诉自己: 走吧,走吧,这样的家庭还 有什么可留恋的。

②不久, 我背起行囊, 孤身一人远走他乡, 继续我的并不光明的求学生涯。

③日子很苦,没有希望的生活失去了应有的朝气。我在浑浑噩噩中打发着无聊的时光,吸烟、 酗酒、打架,以至于不得不要父亲来收拾残局——学校通知父亲来领我回家。我在一种报复 的满足和忐忑不安中等待父亲的到来。

④几天后的一个下午, 父亲找到我时, 我又被酒精麻醉得差不多了。他绷着脸, 一言不发,

只是呆呆地看着我, 似乎我不是他的儿子。我所有的委屈在一瞬间进发: “你从来就没关心 过我,现在你总算满意了吧……”父亲哆嗦着打了我两个耳光,头也不回地推门而去,惶惶 中我早已泪满心谷。

⑤回到宿舍, 舍友递给我一大包粽子, 说今天是端午节, 父亲带来了我最爱吃的红枣粽子。 未了,他给我讲述了一个我永生难忘的场面——父亲求校长再给我一次机会,说得涕泪俱下, 他最后表态: “给孩子一个月时间,要是不改,我再来把他领回去。”那晚,粽子在我的枕边 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我彻夜未眠, 开始认真思考同父亲的关系。

⑥三天后, 父亲托人给我捎来一个包, 包里只有一本《傅雷家书》, 没有赠语, 只是书的第73 页被折起,上面用红笔写了一段话:“倘使这些话使你听了不愉快,使你觉得我不了解你, 那么请你想到上面两个理由而原谅我, 原谅我抛不开父母对子女的心。”

⑦不知是那两记耳光打醒了我,还是那诱人的粽子香味唤回了失去的希望。父亲再也没有被 校长“召见”。

⑧第二年八月,我又一次背起行囊远走他乡。我考上了一所虽不是名牌,但绝对锻炼人的大 学。

⑨父亲第一次在我打点行囊的时候看着我, 不顾刚被摔坏的腿执意要送我去车站。一路上, 父亲什么也没有说。我跟在他后面, 默默地走路。

⑩到了车站, 父亲帮我把包放好: “凡事靠自己, 轻易莫求人。”

⑾父亲只留给我一句话。

⑿父亲两鬓斑白,已不再年轻。父亲说这句话时花了好长时间,长得让我感到心痛。我泪水 横流, 父亲却转身往回走去。

⒀“爸!”我轻轻地喊了声。

⒁父亲没有回头。

⒂“爸!”我大喊了出来。

⒃我看到了缓缓转过身来的父亲——他已是泪流满面。

⒄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看见父亲流泪。从此以后,我不再哭泣,不管多苦多累,受多 大委屈, 在父爱的陪伴下, 我始终昂首前行。

⒅有人说父爱如山, 也有人说父爱似海, 而我要说, 父爱是金。

15. 阅读文章, 填写“我”对“父亲”感情变化的表格(每空两个字) 。(4 分)

父亲对我

考高中不求 人

被退学打耳 光

插叙为我求 校长

捎书和我沟 通

上大学嘱咐 流泪

对父亲感情

理解

16.“父亲”有“爱”却不善于表达。请你用相同的句式和字数写出“朽木在哪儿都一样” 的潜台词。(2 分)

17.结合文章谈谈对“有人说父爱如山,也有人说父爱似海,而我要说,父爱是金”的理解。 (7 分)

答案:

15.(4 分) 怨恨(心凉) 报复 思考 赞美

16.(2 分) 金子到哪都发光

17.(7 分) 说清为什么不是山(高达雄浑),不是海(博大强烈),而是金(有内蕴不张扬,又很宝贵)。有观点, 结合文章, 有分析。

10篇记叙文阅读理解题(解题汇编-记叙文阅读篇)(9)

17 燕山区 阅读《父亲进城送梨》, 完成 15— 17 题。(共 13 分)

父亲进城送梨

①父亲来了几次电话催我回家,说院子里的梨熟了,让我摘些带回城里吃,说要不是他的腿 跌伤了,早送梨进城了。每次接到父亲这样的电话,我总是支吾着应付他,说等休息时会抽 空回家。可心里却想,特意回家摘些梨带回城里,好像城里没有梨似的。回家一趟,时间浪费了不算,那车票钱足够买几十斤梨。再说今年的雨水多,梨不甜。因而我也没把这事放在心上。

②谁知,中秋节前的一天,父亲瘸着腿突然出现在家门口,身后背着一只蛇皮袋,像一个行 乞的老人。我连忙接过父亲的蛇皮袋, 挺沉!父亲紧跟在我身后提醒着, 袋里放的是梨,轻

点放下,别把梨碰伤了。一听父亲是送梨来的,我有点没好气地埋怨起来: “爸,你腿还伤 着呢,大老远送梨来干嘛? 要来也不打个电话,我好去车站接你呀!”父亲愣住了,好一会儿才说: “你……你们忙,没时间回家摘梨,我总不能看着梨长在树上烂掉呀!就过节了,中秋节也可以用它敬月啊!”父亲涨红了脸表白着自己进城送梨的理由。

③妻回来了,一听说父亲特意送梨进城, 也埋怨起来: “爸,你以后别这样,知道吗,城里 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卖梨的, 才几毛钱一斤!”父亲被妻的话呛得没一声言语,一副局促不 安的样子,仿佛自己走错了家门。

④我和妻的话对父亲有着一种无意的伤害。中饭时他很少说话,吃得也很少。饭后,他把那 蛇皮袋里的梨一只只取出来,小心翼翼地平放在餐桌上。收拾好蛇皮袋,父亲执意要回乡下。我再三挽留,父亲却执拗得像个孩子。在去车站的路上,父亲耷拉着脑袋,一瘸一拐地走在我的前面。我劝他别放在心上,父亲只是默默地走路。望着父亲花白的头发,一种不可名状的愧疚感像一块石头重重地压在我心上。

⑤回到家中,看到餐桌上一只只青翠的梨,我的眼睛湿润了,眼前出现了十几年前父亲带我 们忙着栽梨树苗的情景……

⑥妻走过来,对我说: “把梨送给邻居吧!”我木然地拒绝,默默地拿起一只梨,皮也未削, 一口咬下去,一股甘泉直入心田。妻见我如此神情,抢下我的梨,去厨房清洗、削皮。等她 把去了皮的雪白的梨递给我时,我轻声说: “你也该尝一口,家里的梨真甜!”妻或许听出我 的话外之音, 也削了一只吃起来。她刚吃一口,便惊讶地叫道: “这梨,怎么这么甜!”

⑦父亲送来的梨,美美地喂足了我们今年因多雨而厌吃水果的胃。我奇怪,父亲是用什么方 法种出如此甜津津的梨的。

⑧过了几日,我和妻回乡下看望父母。回到家,父亲没在,去了屋后的田里。我和母亲说起 父亲送梨的事。母亲说: “对梨树呀,你爸可费神了。他早就从天气预报中听到今年雨水多, 一开春,就请人在梨树周围竖起了四根竹篙。梨树挂果后,每逢雨天,他总是扯上塑料布替 树遮雨,说这样长熟的梨可以原汁原味。他呀,早把这棵梨树当作自己的命根子了,有虫也 不喷农药,宁愿自己站在凳子上,踮着脚捉虫,施的肥也是农家肥,说这样的梨才算是绿色 食品。”母亲还说:“你爸看着梨一天天长大成熟,常在嘴边念叨着一句话‘人老了,不能为 孩子们做些什么了,只有这树上的梨,能让他们甜甜心’。 ”

⑨听着母亲的话, 我的眼里含满了泪水, 透过窗户, 望着院子里依然静立在梨树旁的竹篙, 感觉那是一束束爱的光柱。 (选自《时文选粹》, 有删改)

15. 本文记叙了作者的父亲进城送梨的故事。阅读文章, 填写表格。(3 分)

情节的发生发展变化

“我”的心理变化

父亲催“我”回家摘梨

父亲特意进城送梨

→愧疚

感动

16.文中两处“放在心上”分别指把什么放在心上? 为什么“一种不可名状的愧疚感像一块 石头重重地压在我心上”? (4 分)

17. 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父亲这一形象写得生动而感人的。(不超过 150 字)(6 分)

答案:

15. 不值 不满 我和妻回乡下看望父母(共 3 分。共 3 空, 每空 1 分)

16. 第一处“放在心上”, 指把回家摘梨的事放在心上。第二处“放在心上”, 指把我和妻的话放在心上。原因: 忽视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我和妻的话对父亲有一种无意的伤害。(共 3分。两处“放在心上”各 1 分; “原因”2 分)

17. 答案示例: 作者先从正面写父亲特意进城送梨,尤其是送梨时紧跟着我身后的提醒,以及“一只只”“小心翼翼”“平放”等细节,生动地刻画出了父亲对梨的珍视; 接着从侧面写我和妻吃梨的感受以及母亲的话,突出了父亲对梨树的精心照顾,充分地表现了父亲深沉的父爱, 文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使父亲这一形象生动而感人。(共6分。写法1分, 结合文章内容2分, 分析人物2分, 语言表达1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